观察量表在交流研讨环节的应用
2019-09-10金伟平
金伟平
科学课的交流研讨环节是学生活动后的信息共享、整理、分析的过程,交流研讨的效率如何,直接影响着科学探究的质量。在实际教学中,课堂交流研讨环节常常出现一些问题:
一是,交流研讨未展开。教师在组织学生研讨时,只要一听到正确答案就中止研讨,对与结论无关的一些有创意的发现则置之不理。
二是,交流研讨的形式单一。一味采用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答的单向形式,交流研讨不自觉、不充分,师生、生生间缺少互动,学生互相质疑少。
三是,评价缺乏指导性。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往往缺少科学性的评价,有时甚至不予以评价,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
为改进上述问题,在研究、编制交流研讨环节观察量表时,我们首先确立了量表的主要评价指向。
主要评价指向
1.交流主题明确
交流主题指向的是科学概念或科学方法。学生在交流时,不管是表达或者倾听,都要围绕主题展开。在研讨时,研讨的话题并不是每个都必须出现,话题也没有固定次序,但是要求学生一定要沿着基于证据和逻辑、是否能证明科学假设这条主线进行,而教师要按照怎样有利于学生科学概念、科学思维的发展,怎样有利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这个目标引导研讨活动。
2.交流时间充分
在学生学习科学探究、学习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教师要为学生的活动留有充足的时间。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往往需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交流研讨,这是提升整节课思维含量的保障。
3.交流习惯的养成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能否表达出高质量的发现与思考,与他们的交流习惯息息相关。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交流研讨的规则,使他们在课堂中秩序井然地展开交流研讨,帮助他们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向他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想法,从而获得正确的认识。
4.交流形式多样
教师要发挥多种媒体的作用,让交流形式变得多样化,提高交流效率。教师可以借助白板展示照片或视频,可以利用图表巧妙地把分组记录表和全班综合表结合起来,可以利用展板直接举板向全班展示,从而使交流研讨的参与面更广,避免教师和学生过多一对一的交流带来的低效。
5.交流内容丰富
課堂上,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把探究过程中的新发现、新问题表达出来。教师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对有价值的“意外”发现小题大做,挖掘交流研讨中更深层次的信息,从而产生更高的教育价值,达成更高的教学目标。
操作例谈
1.交流研讨时间观察
课堂交流时间的长短直接反映出交流的深入程度,采用观察量表可以很准确地梳理出师生交流时间。这个课堂观察做起来比较容易,当学生开始交流时,教师开始计时,把与学生的整个交流过程作完整记录,最后剔除一些无关的时间,再把交流的时间进行分类,就可以计算出师生交流研讨所用时间总和以及所占比例(如图1)。
2.交流研讨形式观察
我们倡导在课堂中更多地开展小组交流,可以是小组内的交流,也可以是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自主交流和面向全班同学交流,多展开一对二、一对多的深入交流。
除了人与人的互动,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在实际教学中选取何种具体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硬件、教师自身素质等灵活选择,可以采用其中的一种展示方式,也可以采用多种展示方式组合呈现,融合到整个交流研讨过程中。课堂观察时,只需把用了哪些方法、学生有怎样的表现记录下来(如图2)。通过量表,观察教师采用不同方法后学生的投入程度,从而为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提供依据。
3.学生交流习惯观察
学生的交流习惯直接关系到交流的成效。可供关注的学生的习惯很多,教师要先根据不同年级确定习惯的观察要点,再由做观察的教师结合课堂一一记录,最后梳理交流习惯的方法和每种方法使用的次数,客观呈现交流时学生的习惯状态,综合学生课堂表现,供执教教师自己分析反思(如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