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坑遗址生态公园规划设计初探
2019-09-10曹帅庞灿
曹帅 庞灿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界中的矿山资源遭到过度开发,矿山周围的环境也由此遭到极大破坏。矿坑遗址生态公园的建设有助于对场地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及保护,活化景观资源。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矿坑遗址生态公园的规划原则和设计方法,以期为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矿坑遗址;生态公园;景观修复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19)02-0097-03
Preliminary Study o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Mine Site Ecological Park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mine resources in nature have been overexploited, and the environment around the mine has been greatly damag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park at the mine site is helpful to restore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site and activate the landscape resource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ed the planning principles and design methods of the ecological park of the mine sit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scholars.
Keywords: mining site;ecological park;landscape restoration
20世紀90年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该过程中,城市建设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也逐渐增多,尤其是矿石资源。位于城市周边的矿山资源由于靠近城市中心,开采量较大,开采范围较广,因此,遗留的矿坑往往面积较大,数量也较多。矿石资源的开采必定会带来较多生态问题。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许多矿石开采场已经停止开采活动,遗留下大面积的矿坑遗址。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矿坑遗址生态公园设计。
1 矿坑的概念及矿坑遗址生态公园规划的理论基础
1.1 概念研究
矿石开采过程中,不断向地下挖掘,会形成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坑壁陡峭的深坑基址,主要由坑底和坑壁组成。矿坑遗址场地内部大多由碎石和土壤组成,不利于植物生长,植被以一二年生植物为主,且矿坑中往往会出现雨水常年聚集形成的湖泊[1]。
1.2 相关理论基础
1.2.1 生态修复理论。生态修复是以生态系统演化为基础,停止对已经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人工干扰,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该理论要求通过自然与人工的方式改善、管理和维护生态环境,帮助自然系统恢复自我调节的能力。生态修复理论对矿坑遗址生态恢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通过对矿坑遗址进行生态规划设计,能逐渐恢复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
1.2.2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生态公园规划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场地的特征,最大程度上保留其自然属性,了解场地环境与资源的承载能力,把人类活动与场地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最终做到矿坑遗址生态平衡稳步发展、持续发展[3]。
1.2.3 再生设计理论。在自然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一个由“源-消费中心-汇”构成的、头尾相接的闭合环循环流,因此,大自然没有废物。而在现代城市生态系统中,这一流是单向不闭合的。由此,莱尔等人提出了再生设计理论,即用“源-消费中心-汇”循环系统取代目前的线性流,形成一个再生系统,使前一流程中的汇,变成下一流程中的源[4]。
矿坑遗址生态公园的建设利用再生设计理论,构建可再生循环系统,将生态系统的流向变为线性且闭合的状态,将断开的生态链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循环的生态系统。
2 研究对象及现状分析
2.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矿坑遗址位于北纬23°,东经113°,坐落于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南部,地处白云山北侧,帽峰山的西侧,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秀丽。该遗址是20世纪90年代矿山开采后遗留的一个石坑,石坑常年积水成湖,湖水水质较好。
2004年,矿坑采石活动停止,大面积的岩石和土壤裸露在自然环境中,此时场地内自然要素开始发挥作用,生态景观渐渐恢复,植被较少,崖壁裸露,石坑中水位较低;直到2010年,场地内部的人为干预仍然较少,植被缓慢生长,石坑内的水位依然较低,处于不稳定的变化状态;2014年,场地内有较大的规划,新修建道路和公共设施,场地内部的植物有所清理;2017年,场地内部植被逐渐丰富,矿坑水位也逐渐稳定,环境变得优美,但场地内生态系统脆弱,缺乏必要的管理。矿坑的变迁见图1至图4。
2.2 矿坑遗址特征
2.2.1 景观特征。矿坑遗址受到工业生产的影响,产生较为明显的视觉景观特征。场地内部的自然景观受到较大程度的干扰和破坏,遗留下矿石开采后大面积的裸露岩壁景观、较深的石坑景观和散落的碎石景观[5]。
2.2.2 生态特征。遗址内部的自然生态在矿石资源开采过程中受到较大的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期,随着开采活动停止,自然植被慢慢生长蔓延到整个场地,主要以荒草为主。场地周边保留有较大面积的自然山林,自然生态较好。
2.2.3 人文特征。矿坑遗址内部由于多年的人工干扰,出现较多的人工痕迹和历史记忆。场地内部荒废的建筑基址、运送石料的出入口等都赋予场地鲜明的人文特征。
2.3 矿坑遗址问题
石坑遗址是一处自然景观受到人工干预较强的场地,场地的生态景观较差,生态系统不够完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由于场地内部的石坑汇集成自然湖泊,水质较好,附近村民会自发去游泳和开展水上运动,存在安全隐患;附近的居民在节假日会自发地在石坑开展户外活动,给场地的生态恢复和管理建设带来不便。
3 矿坑遗址生态公园规划原则
3.1 生态修复优先
在开采过程中,不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矿坑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矿坑遗址生态公园建设工作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及修复尤为重要,要加强对内部原有的植被、矿山山体、内部水域和生态系统的保护[6]。
3.2 景观资源再用
矿坑遗址内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但景观资源较为丰富。在生态公园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场地内部的景观资源再利用,充分发挥场地内部资源优势,在保护和修复中合理开发,真正实现景观资源再利用。
3.3 彰显人文特色
矿坑遗址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人工干预,是人类对自然开发利用的人工痕迹,充分反映社会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和人文特征。尤其是场地内部优质的景观资源吸引周围居民前来游玩,是人与自然融合的一种表现。
4 矿坑遗址生态公园设计方法
4.1 分析場地,明确功能
矿坑遗址生态公园建设之初,要进行现场调查,分析场地特征以及场地功能需求,明确场地的功能定位。具体来说,可根据不同人群的活动特点设置不同的活动区域;根据不同的地势地形设置不同的观景区域,让人们能更好地欣赏生态公园景观。
4.2 恢复植被,修复景观
矿坑遗址中的原有植被遭到较大破坏,同时现有植被种类比较单一,因此,在生态公园建设中要逐渐恢复场地内部的植被数量,同时也要丰富植物种类,打造优美的植物景观。通过植物景观的建立,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植物生态系统,为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稳定提供保障。
4.3 注重人文,加强生态旅游
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矿坑旅游逐渐火热起来。在矿坑遗址生态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挖掘矿坑资源特色,重塑矿坑文化。同时,在生态公园建设中,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场地的干扰破坏。
4.4 生态建设,公众参与
在生态公园建设过程中,要以公园的持续发展为目标。具体来说,可以在建设中引入生态农业种植体验、健康徒步、休闲烧烤等公众参与度较高的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到公园持续建设中。
5 矿坑遗址生态公园建设的意义
矿坑遗址生态公园的建设不仅能改善矿坑场地的生态环境,而且能逐渐恢复场地内部的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能充分发挥生态公园的功能,利用场地内优良的景观资源,活化整个矿坑场地,为周围居民提供生态的休闲活动场地,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曹琦.采石场的景观修复和再造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2]Habashi F. Cultural heritage in geosciences, mining, and metallurgy[J].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03(4):377-378.
[3]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3):11-18.
[4]孟丹.矿业型工业废弃地建筑与环境再生性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5]刘怡.后工业遗址保护中的景观规划设计[D].长沙:中南大学,2010.
[6]任斌.矿山废弃地景观修复与设计研究:以峡山区盘马埠矿坑公园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