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的探秘
2019-09-10王博灏
说到北京海淀教育改革,于我而言,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必然是研究性学习之旅。研学之旅,让我跳出书本,亲身去触摸历史、感受传统文化。它不仅带给我知识,更多的,是教会了我,在生活中发现知识与将书本中的知识运用实践。它让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不是书本上一句死板的知识点。
在研学线路上,学校给了我们8条选择。出于对历史的兴趣,我最终选择的是南京考古研学之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温婉俊秀的南京,它的气度让古今多少英雄豪杰折服,它的神韵又令中外多少文人骚客驻足!南京的文脉悠远延绵,它蜿蜒在历史的山水画卷中,清晰明朗,从古延续至今。在为期5天的课程里,我与同学们一起触摸六朝古都的历史,品味古城墙的变迁,走入千年时空的记忆深处。
“杏花烟雨江南”,细雨朦胧中我们来到南京博物院,远古的气息扑面而来。南京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藏品丰富,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宫廷传世品,又有考古发掘品,均为历朝历代的珍品佳作。那些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牙角、漆器、丝织刺绣、书画、印玺,碑刻等所有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这些数不清的珍宝,真无法用文字来形容它们的美丽。它们穿越了千年,带着荣光,载着辛酸,来到我们面前,令人赞叹!伸手抚过铭刻的古代字迹,感受着指尖下时代的变迁。凝视着那一件件精巧绝美的瓷器,暗青色带着绣斑的纹理在灯光下释放着美丽,令人迷醉!这不仅仅是艺术与美的结晶,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文化的一种传承。
在南京博物院的老师们的教导下,我们学习了诸多知识,同时还将知识付诸实践。在南京博物院我们被分成6个组,分别学习汉代的衣、食、住、行、墓葬和艺术。在具备了一定知识基础后,老师们带领我们来到汉代场馆,让我们从文物中寻找知识,并对其加以描述与学习。
之后我们又进行了西汉诸侯王陵的考察。我们参观了扬州广陵王陵和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刘非墓的考古現场。广陵王陵的金缕玉衣与黄肠提凑令我打开眼界。而江都王墓的几十米的发掘坑洞,令我感到震撼。原来历史并非仅是课本上的一个个零碎的空洞的事件与影响。其实每一个事件都是实实在在的,可能就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发生,而后历经千年。随着考古的发掘,一件件文物的出土,千年历史的尘埃被拂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触手可及的历史。
我们入住江南考古基地,并在基地进行了一系列学习。首先就是文物修复课程,请到了一位文物修复大师来为我们讲解文物的修复。这位文物修复大师参与了后母戊鼎的修复,技术非常高超。他为我们讲解了青铜器的修复方法。用金属铜板作为原材料。铜板是非常软的,所以可以把铜板完成想要的形状。为了对出土文物最大的保护,铜板与原始残缺部分的连接是用焊锡粘连的。最后再把花纹补上,涂上颜色,成功的话,可以做到从70厘米左右的地方看不出修补痕迹。这个工作我说的容易,但这里的技术含量是非常高的。
然后是体质人类学课程。这节课主要是讲解我们人身体的骨骼组成和通过骨骼的一些特征来判断死者的性别、年龄等。比如说:可以通过牙齿的磨损情况,判断年龄。但这种方法因为受个人饮食习惯的影响较大所以并不准确。另外也可以通过关节的磨损或是骨缝来判断年龄。大家可以摸一下自己额头的头骨,有些人可以摸到头骨缝。儿童就可以通过头骨的发育来判断年龄。另外,透过人的胯骨可以区分性别,通常男性的胯骨高而窄,女性偏而宽。
还有,胯骨上有一个凹槽,女性的凹槽比较浅,而男性则比较深。从头骨上也能分辨性别,通常男性的额头比较倾斜圆滑,而女性则比较有棱角。大家可以自己感受一下。当然因为人小时候头骨比较软,容易变形,所以这个方法也不绝对。我们每个小组都根据所学知识,拼接了一个骨架。这些都是真人遗留的骨架。
接下来是我们的考古勘探调查课程,我们来到了土堆墓。这里是一个挖掘现场。一个土堆墓呈圆形,两边的墙壁是垂直的,在发掘的时候考古队留下来一个十字形。这个土堆墓是由中间的墓和周围一圈朝向中间的墓组成。根据这些墓的排列,中间的墓主人应该是周围人的长辈或祖先。在不远处的另一个没有挖掘的土堆墓,我们学习并尝试了洛阳铲的使用。洛阳铲的使用方法就是要通过砸或压的方式把铲头打入地下深处,从而取出图样,来分析墓穴的位置。从洛阳铲打出来的洞和取出来的土样,可看出,随着深度的变化,土样的颜色也在改变,从地表开始,越想下颜色越深,直到漏出当地最下面的红土为止。紧接着我们来到了另一处挖掘现场,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怎样使用手铲来挖掘。
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都在尝试,都希望自己能挖出个一砖半瓦的。最后当然什么也没挖出来,但是也不是没有发现。有人就发现了在黄色的土壤中有些地方的颜色偏红。经过老师的讲解,我们知道这些偏红的土壤原来是墓穴中的立柱。根据红色土的分布,就可以看出我们所在的墓在建造时插入了很多排的柱子。通过这次挖掘尝试,我们知道了考古挖掘是一个非常考验耐心的工作。在我们尝试的短短几分钟内,就有人失去耐心,不再按照要求挖掘了。
每一个文物都见证了繁荣,见证了衰败,它每一个磨损背后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体会。亲临考古现场,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真的与只读教科书的感受不同!
在考古现场亲自触摸历史,体会历史,感受历史的大气磅礴与宏伟,给我带来巨大的震撼。江南的细雨一直不停地在飘洒,外面依旧湿漉漉的,然而我的内心却燃起对于历史更大的热情。
研学课程结束了,我对考古有了更直观了解与体会,可以说收获满满。研学课程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学会运用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同学们对未来要学习的专业,乃至要从事的职业,都有一些展望。
这就是我在南京研学课程之中的感悟,也是我对海淀教育改革的,最难忘的体会。
作者简介:王博灏(2000年8月15日出生)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南郑州;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