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考纲,更好把握历史主观题
2019-09-10叶彩琴
叶彩琴
摘 要:2018年是福建省实行全省统考的第二年,2018年与2017年相比,考试评价方式基本不变,但是对于历史学科而言,2017年两套卷并行的选择已经取消,2018年统一全省闭卷考。基于2017年的第一次省统考反映出来的关于在历史闭卷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今年的省统考将会更具有导向性与衔接性。从2017年闭卷考试的题型为例,主客观题型按照40%和60%,本文主要针对主观题的特点,谈谈今后对于中考复习的启示。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效课堂
一、聚焦题型考点
省统考历史的主观题题型主要是辨析题(5分)与材料解析与论述题(35分),其中论述题8分,典型的历史材料分析题22分,这个分值笔者认为在2018年的中考题型基本上是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有可能就是在分值上进行稍微的调整。分值的基本不变也就意味着学生在主观题的作答将继续考查学生在三个层次特别是在理解和运用层次的能力。而这也恰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薄弱点。例如2017年材料解析题33题第(3)小题第二问,总分2分,但是学生的得分率0.38。
主观题的题型考点主要仍旧是在对学生三个维度的考查,也就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但是,同时也已经从单纯的知识点的识记考查开始转向了能力和价值观的考查,逐渐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考查目标开始伸向“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这其实是为了与高中历史的学习相接轨,也就是更加注重学生在历史核心素养上的培养。例如2017年历史中考第31题,关于罗斯福新政知识点的考查,根据2017年历史中考卷的评价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在对于在阐述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点迁移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在这1分的丢分。再比如,第32题第(3)小题的人物评价上,无法从三个层面去回答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的失分基本上是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因此,在中考历史的复习过程中,笔者认为在题型不变的情况下,教师应当吃透《考试说明》,将复习的重点放在对于考点的解析,特别是对于能力考查知识点的重视,也就是教师需要充分挖掘《考试说明》中“考试范围”的考点内容,而不是仅仅就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的复习。当然这种挖掘并不是要像平时上课所有内容都面面俱到,以考试范围中“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这个考点为例,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去识记丝绸之路的作用是太过于简单的,教师在挖掘这个考点时,肯定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进行相关复习,同时还会联系时政热点来复习,也就是结合“一带一路”,古今比较等来认识丝绸之路的作用,而这就是在挖掘考点内容。
二、导向结合三维目标与历史核心素养
在《考试说明》里面历史的课程理念和教学原则上明确地要求要体现历史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而这实际上可以具体落实到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纵观2017年历史中考试卷,实际上是在考查上知识点衔接历史核心素养。第32题丝绸之路考点上第3小问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融入了唯物史观,第1小问指出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融入了时空观念,第4小问评价张骞、郑和融入了家国情怀等。而这样的结合将成为趋势,这是初高中衔接中的必然过程。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导向依托考点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以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为例,考点里的主要有2个主要内容:(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2)以人们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而这在复习中需要再次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城堡责任制、改革开放等历史解释;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需要用史料实证的方式进行,同时通过在历史鲜明的对比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历史核心素养是五位一体不可分割的,教师在教学和复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生通过的历史知识点进行认知学习。
三、高效课堂和课后安排
无论是考点的落实还是历史核心素養的培养,都必须落实到课堂上来。中考复习通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时间的安排,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语数英等科目的重视,历史当然就会被学生自然的边缘化,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只有遇到考试时候,考前才会认真去背诵。主观题的提高是需要读、记、写、练来进行的。如何进行高效课堂和课后的安排,笔者认为这也是复习的关键点。
(一)读、记。读课本,记提纲。笔者认为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每个学校肯定是会印发提纲让学生去读,去背诵。提纲并不是印完发完就算了,笔者认为最好应该附录一张课程的安排,这个课程的安排主要是让家长了解到历史课以及课后的背诵复习任务。通过有效的家校联系与监督保证当天历史课结束后学生有去花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复习,而不是到考前才通过大量的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二)练、写。课堂精练,课后写。学生能力的提高是通过练习的检测来进行反馈的。在通过课后零碎时间的读和记后,在课堂上一定要保证记忆内容的练习,通过练习来巩固和检测。当然这并不是每节课都能够做到的,可以根据课时每周固定时间点和次数。这就要求教师仍旧回到把握考点的基础上,对于《考试说明》中的理解和运用层次的知识点,将他们以小测练习的形式进行,落实到知识点的书写,这样才不会出现会背不会写的白费功。笔者认为课堂检测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如果只是单纯的课堂讲授,学生基本上是讲完也就了事的,并不能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历史中考闭卷省统考并不只是对于学生要求的提升,其实在中学学习过程中,它对于教师的挑战更高,教师必须更努力更专心专研《考试说明》,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应对。
参考文献
[1]《福建省中考总复习指导·历史(课标版)》.福建教育出版社
[2]《高位思考科学规划精准落实—2018年福建省中考历史复习教学策略》.江如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