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一画,人心澄静
2019-09-10骆至诚
中华文化怎么样?没有人能说详尽。中华文化是在世界浩浩荡荡进步潮流中给人带来的美好记忆。它是大汉时不远万里,抵达罗马的绚烂绸缎;是大唐盛世明月美酒般的唐诗;是清明的宋王朝涌出的香茗清酒般的宋词;还是明代熊熊烈焰中煅出的精致青花瓷……两千多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直吸引着各国来客,尤其是“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的茶叶和“云乍起,远山遮尽,晚风还作”的水墨画向世人展示着东方独有的魅力。
丹青染山水,浓墨展诗意
轻点墨汁,柔软的笔尖在纸上勾勒着石的轮廓,山的体态。树在山崖上苍劲成长,水在石缝中潺潺流淌,在看似凝固的墨痕上,纵使一个人不懂绘画,也能看出万般动态。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水墨山水的扛鼎之作,它由《剩山图》和《无用师卷》组成,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山水的惊世容颜随着泛黄的古画轴的缓缓展开而呈现在我们眼前。《剩山图》上,峰峦收敛了锋芒,圆浑敦厚,层层叠叠渐进堆砌着,或浓或淡,山上林密蜿蜒,富春江水缓缓地淌着,滋养着郁郁苍苍的草木,山野的小屋依偎在山水之间,精致得想让人身临其境。《无用师卷》(第三部分)山坡平缓,江面平静,远处雾气迷蒙,山岚白色;近处水阔沙细,微波粼粼,水草微动,风景灵动。第四、五、六部分笔墨甚少,尤其突出的是一片长长的水沙,是一段最长的留白,水上两艘小船正并行在江中,船上的渔夫身影渺小,淡定地揺橹而来。整幅画卷给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境,极易把观看者带进隐逸忘世、平淡天真的氛围中,让人超脱尘世,风雅从容。面对此情此景,不禁让人心生特殊的向往,向往世外桃源般的村庄,让人坚信世界上有“香巴拉”,让人忘却一切名禄,心随念走,身随缘走。
茗香沁心脾,茶香伴画魂
云淡风轻,一曲清音相伴,摒弃凡尘的愁思,撒播一勺绿意,茶叶在沸腾的水中旋舞,水气氤氲间,叶儿被缓缓浸透,水变得那么清澈,那么透亮,满溢的清香拂过诗情,绕过画意,朦胧了一颗疲惫的心。斟一杯清茶,品驿站馨香,仿佛神秘混沌的视野被层层剥开,那份雅致的氛围就是繁华过后的宁静,远离纷扰的淡泊,那是用语言无法表述的意境,似在聆听,似在感受,似在倾诉。
茶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对老百姓来说,茶是生活的必需品,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对中国文人来说,茶却有着更多的文化意味。韦应物有诗云:“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饮茶更多的是超脱、是静谧、是归隐。古代文人以茶入诗、入画的传统久已有之,茶堂而皇之地走进了传统诗画之中,留下很多人与茶的故事。
提起茶的故事,不得不说“茶神”陆羽,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隐居江南,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擅长品茗,著有《茶经》。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陆羽烹茶图》,画中远山起伏,山水清远,水面辽阔,丛书掩映中,筑有一小阁,阁内一人坐于榻上,为陆羽,旁有一童子护炉烹茶。画中赋诗“山中茅屋是谁家?兀坐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从诗中可看出当时士大夫们迷恋山水泉石的精神境界,也可以看出品茶成为当时文人一副超然世外的姿态。茶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独树一帜,无论是以诗歌还是书画作品的形式,凡涉及茶的,都倾注了士大夫极大的精力,而茶叶因之节节拔高,由饮而艺而道。茶的属性令那些向往恬淡生活、清幽逸趣的文人能够找到共同的知己,无需开口,一啜一咂间,世间百味,甘苦自知,也使得久困樊笼不得自由的身体在精神上得以舒放。
以文化人心,守本明人志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一方面寻找诗意栖息之地,以安放自己的灵魂,另一方面却悄悄淡忘了李白、杜甫,淡忘了中国诗画茶艺中那份清新自然、修身养性、淡泊明志的风格和气质。微博时代,我们习惯了“蓝精灵体”“甄嬛体”,习惯了“蓝瘦、香菇”“鸡冻”等网络语言,殊不知,在戏谑调侃之时,传统文化和我们渐行渐远。对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我们没有能力完全深谙,但也没有理由不亲近和体会它的自然之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文化也无法继承,更何谈保护呢?我们要坚守本真,不要丢失了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敬畏之心。坚守本真,不是一味地照搬先哲,创新和突破是文化前行的动力;坚守本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值得欣慰的是,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我们身边多了许多以“琴棋书画茶”“仁义礼智信”等为主题的文化墙,校园生活更是处处与经典同行、与圣贤对话,主流媒体时常以传承经典为己任,还有許多城市倡导阅读经典,国家积极建设书香城市、书香校园、书香家庭,所有这些都能让我们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文化自身的价值,用中华文化浸润国民的言行,提升国民的素质,撑起国民的精神家园,从而让人民更有自信,民族更有希望,国家更有力量。
一茗静人心,一画明人志,让我们用品茶之心,赏画之情来细细品味传统文化,吮吸传统之精华,以化成天下。
作者简介:骆至诚,男,浙江新昌人,出生于2002年8月2日,现系浙江省新昌中学高一(6)班学生。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