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营造法式》中的防火文化
2019-09-10蒋丽萍
蒋丽萍
摘 要:《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部巨作,集我国古代建筑科学与艺术巅峰状态之大成,其在古代防火文化上的贡献也值得推敲。本文以宁波保国寺大殿藻井结构为例,试论《营造法式》中的防火文化。
关键词:《营造法式》;防火;保国寺;藻井
宁波保国寺大殿作为我国江南地区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质建筑之一,与其他古代木结构建筑有许多类似之处。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古人的防火意识。由于生产力水平限制,古人无法从技术层面做到精准防火,因此,古人多将防火理念寄托于建筑本身含义,或赋予建筑名称以五行含义,以水克火。江南地区最著名的莫过于范氏家族的天一阁,“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相生,以水克火;无独有偶,清代“南三阁北四阁”也均以三点水做偏旁,绞字冠名,赋予藏书阁以水的含义,进而防火。本文中,笔者将以宁波保国寺大殿藻井结构为例,分析《营造法式》所蕴含的防火文化。
1 藻井结构与装饰作用
《营造法式》载,“造斗八藻井之制,共高五尺三寸,其下曰方井,方八尺,高一尺六寸;其中曰八角井,径六尺四寸,高二尺二寸;其上曰斗八,径四尺二寸,高一尺五寸。于顶心之下施垂莲,或雕华云卷,皆内安明镜。”1“造小斗八藻井之制,共高二尺二寸,其下曰八角井,井径四尺八寸,其上曰斗八,高八寸。顶心之下施垂莲或雕华云卷,皆内安明镜,其名件广厚,皆以每尺之径,积而为法”2
简单来说,藻井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种装饰性木结构顶棚,从天花平顶向上凹进,似穹隆状,图形有方形、圆形、八角形,或将这几种图形叠加成更复杂的空间构图,上有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画,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3同时,藻井也是中国建筑民族风格在室内装饰上的重要造型手段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墓室顶上已有藻井装饰,上面刻画着藕茎类的水草植物,常见的有菱角、荷花或莲叶。中国古代常画莲花作为藻井的主要装饰内容,这是因为莲花是佛教净土的象征。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常有火灾之患,而藻井在寓意和形态上对防火有所助益。
小斗八藻井也叫小藻井,一般用于殿宇副阶等较次要的地方,是宋式建筑内檐装修中的天花形式,仅由八角井、斗八两部分组成。1小斗八藻井的结构层次是:在算桯枋内加抹角作成八角框,在框上立八角箱式斗槽板,上施八角环形压厦板:接着在板上施八角形“斗八”就制作成功了。2
2 宁波保国寺大殿小斗八藻井与防火意味
现存的最早的小斗八藻井实例便是宁波保国寺大殿天顶的小斗八藻井,其体现的防火涵义无疑是《营造法式》最好的例证。
最早的藻井是由半地穴式建筑的天窗演变发展而来的,而后来藻井逐渐应用到地面建筑上,此时藻井便失去了它原有的采光及出口的作用,而是转化为一种室内装饰品,它除了在建筑物的宽高上,起到控制的作用,还被赋予了一定的防火文化涵义。
那作为一種装饰和调节空间的建筑结构,藻井为何会被赋予防火文化涵义?众所周知,中国古建筑,多以木质为主,材料的特殊性导致中国古建筑容易在雷雨天气受到雷击以致引发火灾,亦或是难以避免人为纵火导致的惨烈损失。因此,防火,成了古代木质结构建筑建造大事。
由于生产力水平限制,古人无法从技术层面做到精准防火,而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之下,人们比较迷信,认为“天意”就是最高的道,因此,不管是纵火,还是无意失火,其原因均是天意,无法避免,只能祈求上天不要降罪。此时,一系列的防火之法,在中国传统风水理念的指导下应运而生。
中国历来就有五行相生相克说,“天地之性,众胜寡,故水胜火;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五行学说认为水可以克火,此条例,在江南地区最著名的莫过于范氏家族的天一阁,“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相生,以水克火;无独有偶,清代“南三阁北四阁”也均以三点水做偏旁,绞字冠名,赋予藏书阁以水的含义,进而防火,而藻井的防火原理与此不同。最早的藻井以藻纹作为装饰。藻,生长在水中,含有水的因素,可以克火,从而避免火灾的发生。1后期的藻井因受到佛教因素的影响,多以西番莲花作为装饰,或辅之以莲藕、菱角、荷叶等蕴含水元素的装饰花纹。2因此,藻井在古代有避火之意,在主要建筑物内饰以藻井,希望以此避免火灾。
3 结语
《营造法式》集中国古代建筑科学与艺术巅峰状态之大成,它详细记录整理了宋代建筑方面的制度、做法、用工、图样等资料,是一部研究宋代建筑以及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必不可少的参考书,同时,其中所蕴含的建筑防火理念也对后世木质结构建筑提供了范式。以宁波保国寺大殿天顶藻井为例,立足于保国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宗教作用,藻井一是起到了礼佛的作用,二是出于避免保国寺在灵山中因失火而造成损失,藻井的防火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 李诫:《营造法式·卷八·小木作制度三·斗八藻井》
[2]李诫:《营造法式·卷八·小木作制度三·小斗八藻井》
[3]佚名:《营造法式》解读[M]. 2005.
[4]《营造法式》译解[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宋·李诫撰,王海燕注译,袁牧审定.
[5]《营造法式》译解[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宋·李诫撰,王海燕注译,袁牧审定.
[6]《风俗通》中说:“今殿做天井。井者,束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压火灾也。”
[7]《宋书》中也说:“殿屋之为圆渊方井兼植荷华者,以压火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