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本阅读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设想

2019-09-10冯玉红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2期
关键词:培养兴趣绘本阅读小学数学

冯玉红

【摘要】图画书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读物。绘本属于现代图画书中的一种,它以色彩丰富的图画形式,配上分享者语言,图文并茂地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为小学生呈现一个生机勃勃、引人入胜的童话世界,从而更好地激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将往常枯燥的数字教学变为分享式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绘本阅读;培养兴趣

小学低年级,通常指一至三年级,人进入青春期初始阶段,有强烈的学习意识。此时,人的自主意识也逐渐萌发,随之而来的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最关键的一个时期。笔者从十九年不间断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发现,将绘本阅读与数学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可以迅速、持久、有效地建立和保持学生对数学课堂学习的兴趣。绘本,其具有图文并茂、贴近生活等特征,教师通过运用故事叙述可以实现对数学常用知识的直观呈现,以及对数学思维的渗透;同时,小学生们也会乐于接受。当将抽象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而有物”的图画,并将教学习题和知识点编排其中,学生就可以摒弃死记硬背,真正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互动分享,在培养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完全属于他(她)自己的良性循环记忆体系,并可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

一、绘本的概念发展、及意义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掌握知识的。”我们从抚育孩子成长过程中可切身得知,绝大部分小学低年级学生想通篇流利阅读并理解文字是有困难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识字量还不够多、理解能力不够强,当需要猜测字意或翻查字典花费较多时间时,必然会减弱其持续阅读的兴趣,动力也将渐渐消磨殆尽。由此,绘本应境而生。

绘本最早起源于欧洲,而中文“绘本”一词则来自日文对英文单词“图画书”(picture books)的翻译。1658年,捷克教育家扬·阿姆司·夸美纽斯出版的《世界图绘》,被公认为是欧洲最早的带插图的儿童书。欧美的凯迪克、格林纳威、波特都是早期的杰出代表。伦道夫·凯迪克被后人称为“现代图画书之父”。在亚洲,日本的绘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至70年代崛起,目前已成为绘本的泱泱大国。我国台湾地区的绘本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至80年代后渐入佳境。目前,我国国内的绘本仅为起始阶段。

对于绘本并没有一个特别严格与统一的理论概念。从瑞士学者与美国学者合著的《How Picture Books Work》一书中,绘本的概念是这样的:绘本书是依靠文字语言和视觉图片的相互关系来共同起到故事情节的叙述作用的图书类型,绘本书中的图片作为书的内容在每一页中都出现,并对故事叙述的完整性起到不可缺少的工具性作用。

绘本不等于“有画的书”,它是以简炼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紧密搭配而构成的儿童文学作品,它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特别强调文与图的内在关系,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的。在绘本里,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图书的生命,甚至有很多绘本是一个字也没有的无字书。“不需要文字,图画就可以讲故事”,文字与图画共同担当讲故事的重要角色,图画不再仅仅是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不过也有许多的绘本是图、文之间取得一种平衡的关系,相互衬托,营造出整个绘本的感觉出来。一本好的绘本,能让一个不识字的孩子仅看画面也能“读”出个大意。绘本同样可以让成人看的不亦乐乎,越看越想看,其中的许多含义对我们成人同样有启发的作用。

二、绘本中融入数学元素的教学做法与分析

下面,我们以四个教学实例诠释如何通过在绘本中融入数学元素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速度,更多地是为了培养学生们参与数学课堂的兴趣,建立起稳固的自主学习体系。

1.提供即时满足

让人在劳作中有获得的感受,是一种最佳的心理激励方法。我们可以将这种心理特性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其工具就是数学绘本。绘本能以独特的趣味性和难得的童真童趣吸引低年级小学生,效果明显、无需置疑。学习数学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件枯燥的事情,因为只有数字和公式,很难让人提起兴趣。而数学绘本偏偏能起到神奇的作用。它通过图画、文字两个相异又相通的元素,用讲故事的形式来满足小学生们对“卡通人物”的好奇与渴望。例如,在数学绘本《世界上最帅的猪》(书中教了多种数数的方法)一书中,男主角“数数猪先生”运用丰富的数学知识,教会其他角色多种数数方法,最终赢得考验。这本绘本将数“0至20以内的数”穿插在一系列的动画故事中,让小学生在倾听有趣故事时,不但不知不觉就学会了许多种数数方法,还会把自己的角色代入主角,从赢得考验里获取到即时满足的感觉,为奠定扎实的数学教学基础埋下一颗美妙的种子。

2.赋予实际操作

俗話说:“光说不练等于白说。”数学绘本与其它绘本相比,比较显著的一点是可以通过“讲好故事”来让学生们动手动脑自己操作,从而在其自己演绎故事发展进程里获取到数学知识。例如,笔者在数学绘本《星星工厂有点忙》(学习数位方法)的课堂教学中,先向学生口述如何帮助“星婆婆”卖星星,然后提问大家数星星的最佳方法和把星星装袋、装箱的方法。通过师生在故事情景中互动,加深对数位产生与应用的印象,发掘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结果证明,经过课堂测试,全部学生均通过数星星的启示达到了课前掌握数位方法的教学目标,比以往苦口婆心反复强调,效果更为明显。

3.融入玩乐氛围

往常课本上多见的人物,如小明、小红……现在已难以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和注意力。而绘本不同,角色多样且充满戏剧性。我教学印象中比较深的,是一本名叫《小熊一家和吵吵闹闹的怪物们》的数学绘本,里面讲的是复全分类的基础知识。其中角色是20个服装、形状(有角没角)、颜色等不同的可爱小怪物,书中需要将他们一层层地给予分类,最终连续分5次才能找出怪物们的主人:一只头上有角、没有胡子、身体花花绿绿、穿着红色绣花鞋子、掉光了牙齿的怪物。在一个故事情节里,出现如此之丰富的动画角色,学生们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最后的教学效果也是出奇地好。

4.贴近真实生活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以生活为依据。”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虚假捏造出来的事物总是容易淡忘的,唯有与日常息息相关的知识才会被重复使用。数学绘本中的故事往往是以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作为故事载体,这样既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是有用的,又可以通过在日常中使用来强化概念、融会贯通。例如,数学绘本《旦旦数鸡蛋》(学习如何凑10)就是通过养鸡大叔养鸡生蛋、卖鸡蛋,旦旦想出了凑10法,帮大叔更简单便捷地数鸡蛋,解决了数鸡蛋的难题。下课,竟然有学生跟笔者说:“老师,放学后我要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帮奶奶买鸡蛋,上次她还算错了呢。”

以上四种方法仅为列举,在实际绘本教学中还有很多,而且各类方式均可灵活运用,相得益彰。

三、对数学绘本教学运用的几点思考

数学绘本虽有如此之多的优点,但它毕竟与国家正规教材相比是有明显区别的;国家正规教材更具有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全面性。数学绘本只能作为课堂教材的一种补充形式,不可完全替代教材教学。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将国家教材与数学绘本有效地结合起来,最终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方向可供讨论。

1.将主题图故事化,让情境更吸引人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中都会有一张主题图,但很多主题图的使用只是作为引入课堂新知识这个单一的功能,使用常常流于形式,并且难以吸引学生兴趣。目前,主题图的使用流程通常是:观察主题图,得到什么数学信息?描述看到了什么?从中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然后,就从所提问题中切入新课教学。一节课里,主题图发挥作用仅为刚开课的2至3分钟。刚开始时,有的学生因为好奇心,会对主题图中的画面或内容感兴趣;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出于习惯性地操作,从而对主题图失去探索的兴趣。

笔者的应用设想是可尝试以数学绘本的方式,将数学知识用故事发展情节贯穿起来,通过主题图让故事情节起承转合。下面,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分类”为例,介绍一下笔者的绘本课堂设计。原教学内容是按不同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通过动手操作,初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教材是从角色“笑笑”和“淘气”整理书包开始的,可以按科目分。接着将班里的同学分成两组,说一说可以怎样分?可以按性别分、按生日分等等。往后,就是分不同形状与前颜色的图形。一节课下来,整理书包的主题图只在引入整理这一主题上有用。而数学绘本《一起一起分类病》(分类和组织)是描写男孩早上一睁眼就开始听妈妈唠叨,从而患上分类病,不管见到什么东西,都要将它们分类。故事中,他将衣服、玩具、鞋子、饼干、书籍、足球队、植物、动物、街上的人群等都要进行分类。男孩患上“分类病”后,一连串的故事开始围绕“分类病”展开,分类的思想贯穿整个故事。笔者思考,这样的绘本无疑是对原教材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故事连贯及其形象生动都要比原教材的主题图更能吸引学生注意,从而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于是,笔者将数学教材与绘本的知识点归纳整理(详见下表)。

经过尝试发现,学生们上这一节课时,能通过主题图把知识点牢牢地记住,这可能就是教材与绘本相辅相成的神奇复合作用。

2.将工具形象化,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书本上的知识点是“死的”,因为不会动,所以学生觉得难以记忆。那我们就可以让它“动”起来。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有几瓶牛奶”这一课,书上图中通过两箱牛奶,一箱有9瓶,一箱有5瓶,问一共有几瓶?教材通过让学生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方法,动手操作进行体验用凑十法计算。而绘本《旦旦数鸡蛋》(凑10)是通过小女孩旦旦通过帮助养鸡大叔数鸡蛋和卖鸡蛋的故事,用一个装10只蛋的工具进行数鸡蛋,更能形象地体现出“凑10法”的数学模型,让人印象深刻。

课堂上,如将两者结合起来,既让学生通过动用摆小棒、拨计数器,亲身体验“凑10法”的建模,又通过绘本故事提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大家用简易工具动起来,效果则更佳。

教材:

绘本:

(三)将抽象过程具体化,让课堂更生动。

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掌握知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他还没有相对应的理解能力时,有必要向其提供一些帮助。这样可以促使低年级学生建立起学习信心,让其在往后学习中积極主动地应对困难和挫折。

例如,在教学“数位”这一知识点时,教材的教法是将十根小棒捆成一捆,由10个一变成了1个十,从而引出“个位”“十位”。这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10个一”与“1个十”理解起来容易产生混乱,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操作才能消化。数学绘本《星星工厂有点忙》(数位)通过星星工厂生产许多的星星给别的星球,为了方便记录,想出了用10颗星装袋、10袋星装一箱,展示了2(箱)3(袋)6(颗)就是236颗星星的记录过程,也就是数位的产生过程。通过故事的形式,用10颗星星装一袋(1个十)、10袋星星装一袋(1个百)形象生动地将抽象的数位变得具体生动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纳。

教材:

绘本:(部分)

数学教学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定漫长而又曲折。数学绘本在教育进程中出现、发展及日趋多元,是孩子成长需求的选择,也是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抉择。通过明晰绘本阅读的方法,将其应用到低年级小学数学的全过程中,或许是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方向。但“世上从没有什么捷径”,绘本应用在带来更多教学便利和福音的同时,也应该给教育者带来更深层次的思索。

猜你喜欢

培养兴趣绘本阅读小学数学
绘本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恰当有效地提问促进幼儿积极情感体验的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英语绘本阅读分析
孩子们与绘本的那些事
浅谈初中物理启蒙教学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培养学生日记写作兴趣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