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父母官”韩愈
2019-09-10金子
金子
公元819年,一位落难的文人被唐宪宗贬到了广东的潮州去当一个小官。这位文人在任潮州刺史的八个月间做了几件大事: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学校;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千余年来,使潮州的文化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区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因为他的重大贡献,潮州的恶溪改名为韩江,笔架山改名为韩山……这位能让江山改姓的文人,就是“潮人父母官”——韩愈。
夕贬潮阳
唐宪宗到了晚年,竟然迷信起佛法来。他打听到凤翔的法门寺里有一座宝塔,叫护国真身塔。塔里供奉着一根骨头,据说是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一节指骨,每三十年开放一次,让人瞻仰礼拜。据说这样做,就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唐宪宗觉得这佛法不错啊,便派了三十人到法门寺把佛骨隆重地迎接到长安。
唐宪宗先把佛骨放在皇宫里供奉,然后送到寺庙里,让大家瞻仰。朝廷里的一班王公大臣,一看皇帝这样认真,也要来凑热闹。许多人千方百计想得到瞻仰佛骨的机会。有钱的捐香火钱;没钱的,就用香火在头顶、手臂上烫几个香疤,也算表示对佛的虔诚。
当时在宰相裴度手下任职的韩愈不但善于写文章,还是个直言敢谏的大臣。他一向不信佛,更不要说要去瞻仰佛骨了。他对这样铺张浪费来迎接佛骨的做法很不满意,就给唐宪宗上了一道奏章,劝谏宪宗不要干这种迷信的事。他说:“佛法的事,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只有在汉明帝以来,才从西域传了进来。历史上凡是信佛的王朝,寿命都不长,可见佛是不可信的。”
唐宪宗看了这篇奏章后大发脾气,立刻把宰相裴度叫来,说:“这个韩愈诽谤朝廷,我非得把他处死不可!”
裴度连忙替韩愈求情,说:“韩愈的用心是好的……”
唐宪宗說:“韩愈说我信佛过了头,我还可宽恕他;他竟说信佛的皇帝,寿命都短促,这不是在咒我吗?就凭这一点,我不能饶他。”
后来,替韩愈求情的人越来越多,唐宪宗没杀韩愈,就把他降职到潮州去当刺史。
公元819年农历正月,韩愈带着无尽的耻辱、忧伤和失望离开了长安,路过陕西的蓝田关时,天正下着大雪,这时又传来了他的家人遭受株连被赶出京城、12岁的女儿病死路上的消息,悲愤万分的韩愈挥笔写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
的确,从陕西的长安到广东的潮州,千里迢迢,韩愈孤单一个人,被派到那么边远的地方去,辛酸的心情就别提了。幸好他的侄孙韩湘子前来护送他,经过两个多月的颠沛流离,韩愈来到了潮州。
向鳄鱼宣战
韩愈到潮州后,他把潮州官府里的官员找来,问:“我发现这里经济发展缓慢,是什么原因?当地的老百姓有什么疾苦?”
有官员说:“潮州的物产本来就不多,加上城东的恶溪(今广东韩江)里有一些鳄鱼,经常上岸来伤害牲畜,老百姓都被它们害苦了。”
韩愈听了,眼神坚定地说:“既然这些鳄鱼那么凶恶,我们得想法子把它们除掉!”
“怎么除啊?”官员们你看我,我看你,一脸茫然。
他们不相信韩愈有能力除掉鳄鱼。因为他只是个文人,一不会动刀,二不会射箭,怎能除掉鳄鱼呢?
韩愈摆了摆手,叫官员们都回家去。然后,他将自己关在房里,没有人知道他在做什么。
第二天,韩愈叫了个官员来,他拿起一张纸,说:“这是我写的《祭鳄鱼文》,你去恶溪边,读这篇祭文给鳄鱼听……”
“什么?这……这能除掉鳄鱼吗?”这个官员没想到韩愈的“计谋”竟然是去读文章给鳄鱼听?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快去!按我的吩咐去做!”韩愈下命令道。
那个官员战战兢兢来到恶溪边,他害怕鳄鱼会从水里突然跳出来吃掉自己。
但韩愈的命令他又不敢不执行,只好硬着头皮念起了《祭鳄鱼文》:“这里沿江向南不远就是大海,有的是你们活动的场所和吃的东西,你们赶快迁过去吧。我给你们三天时间,三天不够就给五天,还不够就给七天。如果七天还不走,就说明你们不肯走,那我就不客气了。我是天子派来管理这地方的,你们与我对抗,贻害百姓,就是与天子作对,就可杀!我虽然能力有限,但我可以发动百姓,用强弓硬箭,直到把你们斩尽杀绝为止。到时候请不要后悔!”
念完了,那个官员又按韩愈的指点,叫人杀了一头猪和一头羊,把它们丢到江里去喂鳄鱼。
接着,韩愈在潮州城内征集勇士,训练他们使用毒箭射杀鳄鱼的技巧……
这次征集勇士等于做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动员会,韩愈要消除鳄鱼在人们心里的恐惧感。事有凑巧,祭鳄鱼后,恶溪里的鳄鱼真的没有再出现过。当地的老百姓认为朝廷派来的大官给鳄鱼下的“驱逐令”见效了,渐渐地打消了对鳄鱼的害怕心理。
韩愈是不信佛的,又怎么会信鳄鱼有灵呢?其实这是他安定人心的一种手段罢了。
韩愈初到潮州时,当地的土豪恶霸都以为他是得罪皇上的钦犯,并不把他看在眼里,依旧为非作歹。韩愈这篇祭文实际上是一篇决心镇压社会上丑恶势力的檄文,如果这些黑恶势力执迷不悟,就坚决镇压!在这种恩威并用的管理下,潮州的社会治安相对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吾潮导师
韩愈是一位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继承了秦、汉散文的一些传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人之一。作为读书人,他非常注重文化教育。
韩愈觉得经济落后的潮州要发展,得接受先进的中原文化。
一天韩愈问当地的官员:“潮州有没有学问不错的人才?”
一个官员想了想,说:“有一个进士,叫赵德,是我们潮州当地最有学识的人。”
韩愈当即叫人将赵德找来,他们聊了一会儿天,韩愈认为这个人真的是有学问,完全可以胜任办学。
“我希望赵先生能专门主管潮州的教育。”韩愈对赵德说。
“我是一个没有官衔的人,怎么能主管潮州的教育?”赵德答道。
韩愈笑了,说:“我可以任命你做海阳县尉,你有权了!专门主管潮州的教育!因为我不知道能在潮州待多久,我觉得,即使我被调走了,潮州的教育应该一直发展下去。所以,我希望你兴办州学,提倡教育……”
赵德非常感激韩愈不拘一格提拔自己,表示一定努力办学。
韩愈说:“如果兴办州学需要经费,我可以捐出工资。”
赵德觉得韩愈是认真办学的,便向他请教起中原的教育和文化。
韩愈详尽地讲了一番构想后,他像忽然间想到了什么,说:“哎,对了,我觉得潮州人还应该学习一下中原的‘正音’(指唐朝时的普通话),这样潮州人才能与中原人士更好地沟通。”
作为诲人不倦的教师,韩愈提倡教学相长。韩愈带给潮州的入世理念和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代潮州人,后世学者崇敬他,赞誉韩愈是继往开来的先哲良师。
后来,韩愈调离了潮州,但他给潮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到南宋时期,潮州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最多时竟达总人口的十四分之一,考取进士的人数也从唐代的3人增加到172名,潮州在中国就有了“海滨邹鲁”(指著名的读书之乡)的美誉。
韩愈为潮州带来了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潮州人也没有忘记韩愈,千百年来,潮州人把韩愈尊为“吾潮导师”。
昌黎兜的传说
作為潮州的父母官,韩愈经常出城走乡串户,体察民情。
一天,韩愈和随从换上便衣,来到潮州北面的一座山前。见石壁上有一条狭窄的石缝,有强风从里面吹出来,并发出一阵阵刺耳的怪叫声,令人不寒而栗。韩愈正要往里面走去,一个随从连忙拦住道:“大人止步,这山万万不可进去。从来无人敢进,你何必去冒风险?”
韩愈坦然一笑,郑重地说:“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有妖魔,又能把我怎样?这里是本官的辖区,怎能不去察看?”说罢,便往里走去。
谁知韩愈一来到山口,狂风骤停。再往里去,荆棘丛生,瘴雾弥漫,偶尔看见人群三五结伴,蓬头散发,光着脊背,赤着双脚,腰里缠着破布烂麻,说话叽里呱啦的,谁也听不懂是啥。他们拿石斧木锹,在吃力地耕作着,见外人来到就慌忙躲避。
韩愈看到这些人,奇怪了:怎么现在还有这么贫穷的人?
于是,韩愈走上前去,和颜悦色地和他们聊天,终于知道这些人的祖先都是前代那些交不起租,还不起债,或逃避徭役的贫民。
韩愈带着随从又往里走,看见路旁的石洞里躺着个年轻妇女,正在无力地呻吟。韩愈急忙上前将那妇女扶起,给她一些干粮充饥。原来那妇女家里的人都已被饿死,只剩下她孤零零的一个人,还身染重病。于是,韩愈命令随从把那妇女送回自己的府中,并请医生为她治病。
两天后,那个妇女的病渐渐好转,韩愈夫人卢氏帮她洗身换衣,然后又把那蓬乱的头发梳理一番,挽成发髻,套上一个丝线兜儿,使她变成个挺俊俏的女子。
那个妇女临走时含着眼泪,趴在地上给韩愈夫妇磕头谢恩。
一天,韩愈正在午睡,一阵吵闹声把他从梦中惊醒。有人来报告,说有一群妇女来到府前要见夫人。
原来,那个年轻妇女回去后,把韩愈夫妇的恩德给伙伴们说了。那些妇女们有的摸她的衣服,有的看她的头发,问长问短,赞不绝口。最使她们感兴趣的,就是那年轻妇女头上套的丝线兜儿。这种丝线兜儿将头发牢牢地固定在脑后,既好看又不遮脸。因此,她们来找韩夫人,也要这种丝线兜儿。
韩愈知道后,十分高兴,忙让夫人将她们召进府里,教她们学编丝线兜儿。
从此,这种丝线兜儿就在潮州一带渐渐地流行开了。后人为了纪念韩愈,就将这种发髻兜儿称作“昌黎兜”。
韩愈在潮州,弘扬正气,威慑邪恶,从根本上提升了当地民众的人性尊严,于是他得到当地老百姓衷心的爱戴。后人为了纪念他,将潮州附近最高的山命名为韩山,流经潮州最大的河流被命名为韩江,许多建筑和道路都用与韩愈有关的称谓命名,连横跨韩江的古桥也用了韩愈侄孙的名字,称为“湘子桥”。
阅读指导: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的第一家。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因为谏迎佛骨,激怒了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从“南蛮之地”到北宋以后一变成为“海滨邹鲁”,潮州人深信这和韩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