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斟句酌情品《花城》

2019-09-10项影霞

少男少女·小作家 2019年2期
关键词:花城花市老先生

“花前把酒花前醉,醉把花枝仍自歌”,人一旦遇到花这般美的事物,便容易着迷痴醉。这爱美之天性,与年龄性别无关,只与情趣有关。秦牧在42岁时写下散文名篇《花城》,自道是逛完花市归来,像喝酒微醉似的沉迷,便洋洋洒洒地留下了这隽永飘逸又透露出浓厚生活气息的赏花之语。初尝《花城》时,只觉得味道平淡无奇,可是当我反反复复地斟酌时,便是愈品愈有醇香之味了。

在中国散文界曾有“北有杨朔,南有秦牧”之说。“秦牧式散文”的模式是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相融合。他的散文虽无固定格式,但潇洒自然,语言流畅,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这诸多的奇妙之处在《花城》中可见一斑。

语言的魅力

高尔基曾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秦老先生的散文之所以别具一格,这和他独特的语言魅力是分不开的。

逛完广州热闹的“十里花街”时,秦老先生很自然就联想到我国农历过年的各种风俗,例如“玩龙灯、跑旱船、放花炮”。还有装扮,“人人穿上整洁的衣服,头面一新,男人都理了发,妇女都修了辫髻,大姑娘都扎了花饰”,这些活跃跳动、色彩鲜明、形象饱满的字眼儿,语言虽不华丽,但是行文流畅,寥寥几笔,就把过年的那种隆重和喜庆味儿给写出来了,极大地渲染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文中民俗“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的运用,让人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领略到新年到来之际,各年龄阶段人的美好需要。

而“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药谢花开无日了,春来春去不相关”这些句子的风格就迥异,文学味浓厚多了。雅俗共赏,适合各层面的人阅读。秦老先生的用语可谓是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运用自如。

文中秦老写道:牡丹被誉为花王,但南国花市上的牡丹大抵光秃秃不见叶子,真是“卧丛无力含醉妆”。这句在我看来,确是妙极,拟人的手法,把牡丹看似娇羞的少女,醉酒而卧,香梦沉酣,大抵似《红楼梦》里“湘云醉眠芍药裀”般美丽。“这些小钟儿状的花朵,一簇簇迎风摇曳,使人就像听到了大地回春的铃铃铃的钟声。”这描写更是出彩,“钟状、铃铃钟声、迎风招展”,形、声、态相辅相成,呼之欲出,使人仿若身处其中。

秦老的文章,总像海绵似的吸收了大量富有生命力的词汇;像音乐喷泉似的涌动出优美动听的语言;像卓越指挥家营造的轰动音乐会。正因为如此,读他的散文,我才能逐渐进入一个璀璨缤纷的花市,不自觉地陶醉。

知识的传播

秦牧是事物幽微的探索者。他的散文重“知识性”。他散文的美学原则是追求知识性,在谈天说地、论古道今的知识趣谈中寄寓深刻的思想性。评论家说他的散文:“总是从现实出发,时而上天入地、探奥搜奇,时而和草木交往、与鸟兽倾谈,时而拜会古人、访寻来者,时而穿过历史的隧洞回到现实中来、思考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

《花城》的知识和材料都很丰富。拜读后,我觉得不仅仅是读完一篇文章而已,脑子里还贮备了“过年的风俗、花市的变迁、花卉的品种,买卖交易的情况”等知识。

文中他写道:“在四时的花卉,除了夏天的荷花石榴等不能见到外,其他各种各样的花几乎都出现了。牡丹、吊钟、水仙、大丽、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秦老先生不是园艺师,但是对花的知晓度,却感觉比花匠还专业。他介绍“花蕾未开时被鳞状的厚壳包裹着,开花时鳞苞里就吊下了一个个粉红色的小钟状的花朵。通常一个鳞苞里有七八朵,也有个别到十多朵的”。文中还有关于“牡丹、水仙”变成“国色天香”和“凌波仙子”的解读,野生的菊花和鸡冠花,在人的精心培育下,变得丰腴艳丽。还有文末出现的“来自福建的水仙,来自山东的牡丹,来自全国各省各地的名花异卉,还有本源出自印度的大丽,出自法国的猩红玫瑰,出自马来亚的含笑,出自撒哈拉沙漠地区的许多仙人掌科植物”。如若没有渊博的学识,就不可能有这么详尽的介绍。如此准确地道出花卉的种类及其生长特点,这即使是我,家住岭南花卉市场、全国最大的鲜花批发地之旁,也未必懂这么多。

正如秦牧大师自己所小结的:丰富的知识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可以帮助作者说明道理,而且这些材料还能够满足读者的知识欲,使人们在阅读的时候获得新鲜感。

思想之高度

秦老先生的眼界是宽广的,他所关注的不局限于个人,他站的高度是社会层面的。《花城》描写了广州年宵花市的盛况,歌颂的是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富有创造才能的品质。

在文章的开头,他写道“贫苦的农户,也要设法购张画,贴对门联;年轻的闺女也总是要在辫捎扎朵绒花,在窗棂上贴张大红剪纸”。他很细腻地观察到“无论怎样困苦,人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愿望是一样的”这一场景,并且准确地记录下来了。他提到“今年党和政府进一步安排群众的节日生活,花木供应空前多了,买花的人也空前多了,除原来的几个年宵花市之外,又开辟了新的花市。这花市规模的逐年扩大,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从节日的氛围去领略我们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去关注大众民生的生活。用对比表现人们生活的日益美好,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旧时代绵长的历史中,能够买花的只是少数的人,现在一个纺织女工从花市举一株桃花回家,一个钢铁工人买一盆金橘托在头上,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了。”赞頌新中国、新生活,把个人的文学创作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充满了时代精神,这就是秦老思想高度的彰显。

秦老热爱大自然,热爱那盛开的鲜花和生长的植物,他是和大众共欢笑的。他热衷于写花,是有其象征意义的。在《花城》中,他以绚丽多彩的笔触,渲染了喜气洋溢,灯色花光的南国花城的盛况。花市盘桓,令人撩起一种对自己民族生活的深厚情感。他“听着卖花和买花的劳动者互相探询春讯,笑语声喧”,便联想起人类改造自然的威力和劳动人民创造历史文明的丰功伟绩,于是“深深体味到,亿万人的欢乐才是大地上真正的欢乐”。这花正象征了劳动者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和美好生活。

美在《花城》

58年前,秦老先生用“爱国思想”这根线和“语言技巧”这双灵巧的手、把“花卉知识”这些珍珠串起了一条美丽的项链,取名为《花城》。

“三月初三花正开,闲同亲旧上春台”。这许多年以后,当我捧起《花城》,重温当日的热闹盈框,在羊城的大街小巷中穿梭,从花卉市场悠然而过,我发现,如今的花城,不只是春节来临之际才引人注目。在任意的一天,只要你睁开眼,迈开步,你会发现,这美在“花城”已不是一句妄言,因为“处处有绿意,满目皆鲜花”。

“东风万里送香来,上界千花向日开”,美的事物永存,无论是花城这个城市,还是《花城》这篇文章,都会“妙在精神,美在永恒”。

编前语

在这里,我们节选了秦牧先生散文名作《花城》的一部分与读者分享,这篇散文因为太著名了,所以在很多散文选本、文学网站都能找到,欲窥全豹,请各位自行去找来欣赏。

本期品读岭南散文,我们邀请了广州市第93中学含曦文学社的指导老师项影霞和部分同学参与。如你对散文《花城》有所感所悟,欢迎来稿:362344082@qq.com。

猜你喜欢

花城花市老先生
逛花市
100万只猫
春节看花市
姹紫嫣红开遍,喜迎新年花市如火
开放与坚守,创新求变四十年
改革前沿之光
漂亮的花城广场
有我在,你怕啥
年 轻
才七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