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腔表演艺术特色谈
2019-09-10饶凯
饶凯
摘 要 弋阳腔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戏曲声腔之一,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做出过重大贡献。弋阳腔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具的特点。本文探讨了弋阳腔表演艺术。
关键词 弋阳腔 历史传播 当代发展
弋阳腔起源于宋元时期的江西弋阳,它是在南戏、北曲、当地赣语以及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经过一千余年的发展,如今的弋阳腔业已成为了曲目繁多、影响深远的传统代表性戏曲种类之一,并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弋阳腔除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反映劳苦大众的日常生活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用丰富的音乐形式来烘托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一、弋阳腔概述
弋阳腔是我国自明代以来历经数百年沧桑岁月、影响遍及东南西北的著名戏曲声腔之一,曾经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时值今日,反观弋阳腔传播的历史源流,探索弋阳腔传播的审美特点,总结弋阳腔传播的客观规律,抢救和发掘弋阳腔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弋阳腔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优良传统,促进弋阳腔在当代的振兴、传播与发展,对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而又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需求,建构中国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物质文明,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弋阳腔的音乐特色
(一)一唱众和,注重帮腔
“帮腔”是弋阳腔的突出音乐特点,对于“帮腔”的起源,周贻白先生认为,这与弋阳腔自古以来的一唱众和“邪许声”有关,“邪许”也就是劳动之声,民间百姓的劳动号子,从而使劳动节奏更加统一,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而弋阳腔是起源于民间的一种唱腔,并在“山边水涯”“禾场牧地”处得以流动,这种独特的流传方式,吸收了一唱众和“邪许声”,从而形成了“帮腔”。因此在倾听弋阳腔戏剧曲目时,不难发现戏曲表演中存在明显的“一人歌唱,众人附和”的景象,同时多以劳动号子、民间小调作为尾句帮腔,并在弋阳腔的“帮腔”表演中,表演者需要使用自己的假嗓翻高八度来唱,并使用锣鼓、铙钹来击打节拍,从而为弋阳腔曲目表演增添粗犷、热烈的气氛。此外随着弋阳腔的发展创新,现下的一些弋阳腔曲目,不仅有尾句帮腔,还需要根据表演气氛,灵活地使用“帮腔”,有一部分曲目为了突出人物、铺垫情节,除借助表演者接腔、帮腔外,还使用唢呐代替人声。值得注意的是,弋阳腔的“帮腔”,也并非都是帮整句,有时还会帮半句,或者帮几个字,甚至存在无声帮腔的形式,这种特殊的艺术特色,使得弋阳腔的音乐形式更加复杂多变,同时也为弋阳腔戏剧表演过程中的气氛渲染和人物塑造提供了便利,创造了条件。
(二)行腔灵活,不受束缚
弋阳腔发展于江西,因此属于南剧范畴,而南剧的一大特色就是“顺口可歌”,因此弋阳腔也带有这种典型的南剧特点。再者,由于弋阳腔来源于民间,因此弋阳腔虽然“顺口可歌”,但是少了几分“阳春白雪”的框架约束,而多了一些随意灵动,在弋阳腔曲目表演中,表演者不需严谨遵守格律,甚至可以根据曲目自行做出改动。
(三)土腔土调,生命力强
弋阳腔来源于民间,因此相比较其他剧种腔调,弋阳腔的音乐特色更是彰显出了一种土腔土调,生命力强的特点。首先,之所以说弋阳腔土腔土調,是因为弋阳腔无论是腔调唱法还是演员观众,几乎都来源于民间,很多剧目都是戏班子师傅代代相传,通过口传身授才得以传承,既没有剧本也没有乐谱,甚至连脚本都很难找到。弋阳腔剧目带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吸收土腔土调,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弋阳腔的音乐形式更贴合民众的审美需求,可以给老百姓带来特殊的艺术享受。其次,弋阳腔生命力强。据《南词叙录》中记载,在弋阳腔发展过程中,还融合了地方民歌、山歌以及道教音乐,同时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与地方语言和民间艺术相结合,通过不断的演变,从而成为地方声腔剧种,如我们所熟知的乐平腔、四平腔、青阳腔、太平腔、京腔等,都是在弋阳腔的基础上衍生而出,因此在戏剧界弋阳腔有“高腔始祖”之称,而这就是弋阳腔为何发展时间短暂,虽经历朝代战火,仍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这足以显示出了弋阳腔强大而勃发的生命力,这是弋阳腔的重要音乐特色之一。
(四)热烈粗犷,可塑性强
弋阳腔戏剧表演中有大量的武技场面,这显示出了弋阳腔热烈粗犷的音乐特色。在弋阳腔起初发展阶段,表演的曲目多来源于历史演义,如有关于商周的剧目《封神》、关于秦汉的剧目《三国》、关于隋唐五代的剧目《残唐》,还有关于明代的剧目《英烈传》,这些剧目说唱的都是英雄人物,因此往往会有大量的武技表演场面,会使用大锣大鼓进行伴奏,这使得弋阳腔具有浓烈的粗犷气息和热烈的艺术特点。
三、结论
总而言之,弋阳腔作为我国古典戏剧的代表性唱腔,与其他宫腔不同,弋阳腔来源于民间戏曲,反映的是劳苦大众的日常生活,呈现给老百姓的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享受,这种通俗易懂、地气亲民的特点,使得弋阳腔深受大众喜爱,并对我国的戏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为更好地传承、发展弋阳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期待更多音乐研究者对弋阳腔音乐的研究投入高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万义欣,杨超,关博文.赣剧的发展史及其传承研究[J].智库时代, 2017(06):91- 92.
[2]林宇.论弋阳腔生存发展的“根基”[J].影剧新作,2017(01):24-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