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材出版模式改革探讨
2019-09-10马周琴王斌义
马周琴 王斌义
摘要:大数据时代如期而至,其信息量和信息载体都是前所未有的.大多数出版社仍旧坚持出版传统纸质教材,然而数字化的教学在高校已经普及,纸质教材的竞争力在下降,大数据时代高校教材出版模式必须改革.本文讲述大数据时代高校教材出版业的时代背景,分析大数据对教材出版的影响,并提出高校教材出版的数字化模式,适应市场需求.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教材;出版模式;数字化出版;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02-0155-04
1 高校教材出版模式及高校教材出版存在的问题
1.1 国内教材出版模式
出版发行行业的价值链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出版(图书期刊)、发行(批发和物流配送)、零售(书店、网上业务).而占据这三个环节的市场角色主要有出版社、图书批发公司、零售书店、连锁书店、图书发行公司和出版发行集团.可以看出,这六个市场角色各自占有了價值链的一部分.
1.1.1 相对原始的教材出版模式
(1)出版社直达读者模式.即出版社-读者.出版社直接根据读者(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出版和印发需要的教材.显然,这一方式不仅最为成熟,而且还是其他所有出版模式的基础,所有的图书在上市之前,必须先经过出版社出版才能获得法律上的许可.在读者与出版社沟通交流时,传统的方式有信件和直接面谈.但随着时代发展,这种方式的低效率和高时间成本,使其在许多图书的上市过程中,相比其他方式有了明显的短板.虽然在出版一些学术专著时还有人选择这种方式,但是对于高校教师和学生求购教材来说,直接联系出版社是一种费时费力的选择,基本不会被采用.
(2)零售书店模式.即出版社-零售书店-高校师生.零售书店从出版社购买图书后,向读者出售图书.这种出版模式以出版社自办发行为基础,以零售书店作为出版社与读者之间的桥梁.由于有利可图,零售书店会积极地帮助出版社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了图书教材的发行和销售量.
(3)图书批发公司模式,即出版社-图书批发公司-零售书店-高校师生.图书批发公司与出版社达成批发合同,再将教材等图书出售给零售书店.专业的图书批发公司,能够在取得批发权、发行权或代理权后,占据主导地位.按照市场需求分发教材给各零售书店、按需按量提供图书.这对于提高教材的销量和销售效率、减少滞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1.2 近年出现的教材出版模式
(1)读者俱乐部模式,即出版社-读者俱乐部-高校师生.这种图书发行方式在出版强国被广泛采用,近年才逐渐传入国内.其标志是1995年德国贝塔斯曼出版巨头以书友会的名义进驻中国,与中国科技图书公司合资成立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97年正式成立上海贝塔斯曼书友会.到2003年达到顶峰,在全国发展会员200多万人.直到2008年后,贝塔斯曼书友会才逐渐衰弱.毫无疑问,这种由专业编辑直接向读者推荐书籍的方式,有其高针对性、高专业性的特点.但是,在持续发展过程中,读者俱乐部都遇到了各种瓶颈和困难,有的已经改为网店营业等其他方式发行图书.
(2)网上书店模式,即出版社-网上书店-高校师生.网店出售模式是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诞生的,较新颖的教材出版发行方式.其过程为,读者直接根据自身需要填写订单,网店汇集订单后将订单信息提供给出版社,出版社直接向读者邮递图书.这种高度集约化的新兴出版模式,不仅有合理的分工,还节约了资源,节省了时间,避免了过多印发,极大地减少了出版发行成本.网店作为桥梁,使出版社能跨越空间限制直接与读者沟通.没有复杂的中间环节,减少了成本.尽管电子商务诞生之初,并不被大众认可,但随着时代发展,现今已成为主流的商业模式之一.
(3)图书馆模式.即出版社-图书馆供应商-图书馆-高校师生.高校或政府图书馆根据自身需要,向供应商下订单.出版社通过供应商向图书馆批发教材,提供给高校师生借阅.这种发行方式,是随着国内高校的蓬勃发展兴起的.自从高校扩招,高校的数量呈井喷式发展,开设的图书馆不计其数.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914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成人高等学校283所.对比2016年的数据,一年之间增加了35所高校.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单位,其图书馆本就具有为学生提供图书资源的职能,在教材借阅方面其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出版模式),其本质都是为了内容,即教材的编撰、出版和发行服务的.然而,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以上教材出版模式都有它们的不足之处和发展瓶颈.如何响应大数据时代的号召,在出版模式上推陈出新,显然是相关工作者绕不过的课题.
1.2 国内高校教材出版现状及问题
1.2.1 低水平教材重复出版.以《机械设计基础》教材为例对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进行检索,逐一查阅检索结果,统计出2006-2008年全国共出版同名教材114种,且内容高度重复,基本无创新内容出现.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材作者和出版单位法律意识淡薄,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出版管理体制落后;教管部门对重复选题不加筛选,批准了过多内容毫无新意的教材选题.
1.2.2 教材作者水平良莠不齐.优秀作者主要首选在国外出版社或国内知名大社出版教材.重点院校优秀学者一般忙于科研,热衷于发文章和专著,对教材编写的重要性较为忽视.只有普通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主要忙于教学,为进行职称评定,编写了大量教材作为职称评定的学术成果,但他们教材的内容在创新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在过去,只有学科领域最优秀的学者才有资格著书立说.而现今,激烈的竞争使诸多学者和出版社用拼拼凑凑、修修补补的方式出版教材,其逻辑严谨性也值得质疑.
1.2.3 教材质量评价体系不规范.高校许多学科的教材没有行业标准、课程大纲,更不必说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院校的评价体系.各省级教管部门、行业协会纷纷提出自己的教材规划和选题,使教师选择教材时不免困惑,该选择相信哪个机构的认证,才能让挑选的教材适合自己的学生.
1.2.4 教材角色定位模糊,缺乏指向性.许多教材没有明确的读者群体定位,但社会需要方方面面、多层次的人才.高校教材本应对自身适合何种层次的人才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但现状是教材大多没有这种定位,使学生在挑选合适的教材时出现困难.
2 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教材出版的影响
大数据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影响,教材出版行业作为信息密集型行业,自然无法逃避时代的大趋势.
2.1 大数据对教材出版业构成影响的背景与前提
2.1.1 国家与社会对教材需求的变化
随着高校人才数量的增长,培养方式的多样化是必然趋势.不同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其结果是高校培养需求的分层.教育业界对多层次、有针对性教材的需求与日俱增.原本的精英型人才培养方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有许多高校开始向研究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过渡.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更是在2014年提出,要有600所本科高校向职业教育转变.可见,推进教材内容多样化,是国家和社会为相关工作者出的一道必做题.此外,如何完善筛选制度和监管制度,减少并尽量避免高校教材中抄袭、重复、侵权等不良现象,也是至关重要的课题.
2.1.2 移动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自1969年诞生以来,已经稳步发展了50年.尽管最初作为新技术,被社会以怀疑的态度对待,但它随后经历了指数级增长,现今已完全融入大众的衣食住行.毫无疑问,它给自身和社会都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同时,互联网技术也推动了移动媒体的发展,让信息与知识的载体表现出数字化、多元化的趋势.例如,据相关报告显示:2007年,数字存储信息占全球数据量的93%,到2013年初,世界上存储的数据中只有2%非数字数据.
互聯网技术与数字媒体的发展,带动了数字图书和多媒体教学的兴旺.在2015年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中,调查者以江西省某重点大学为研究对象,采取学院分层抽样方法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1.5%的教师在其目前开设的全部课程中都采取了多媒体教学,36.5%的教师部分采用,只有2%的教师还未开设过多媒体课程.另据武汉大学邱均平等人的一份调研显示,2011年统计我国501所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购置费总计约17亿元(馆均约339.3万元),在其中购买电子文献采购的总经费约5.5亿元,馆均约110万元.平均用于采购电子图书的经费约是用于采购纸质资源经费的42%.而2006年时的数据为馆均78万元.这表明,电子图书的市场份额有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
结合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它们揭示了一个无法逃避的信息,就是大数据对教材出版行业的侵袭.藉由电子媒介储存的信息量越来越多,这些数据的量远远不是普通的信息处理技术能够解析的,也远远不是普通的数据库能够储存的.高校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已经建立了大量数字信息库,用于储存教材和文献等资源.这同时也是教材出版行业变革的先决条件之一.
2.2 大数据对高校教材编撰与出版的冲击
2.2.1 教材引用数据的过时与失效
数据是教材权威性和说服力的核心.如果说理论框架是教材的骨架、根基,那么教材所引用的数据,就像骨架上的肌肉一样支撑着、连接着这些理论,提高其可信程度.无论是什么学科的高校教材,都需要引用大量数据,其中不乏国际权威机构所发布的.以理工科《大学物理》教材为例,各版本的教材均引用了大量国际计量局(BIPM)所测定的基本物理量数据.国际单位制(SI制)的七个基本单位,能够导出的有专有名称的SI导出单位就有19个.每个单位对应的标准定义数值,均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至少4位.以经济类《经济学原理》教材为例,所有经济学理论都要求引用大量支持其成立的数据,要求逐年/月/日列表数据,并分析数据的增长率/降低率等,以求和理论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尽管所使用的数学处理也很重要,但数据本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更是不可或缺.
2.2.2 出版社再版的成本压力
数字图书的蓬勃发展,给出版社带来的再版压力是不可估量的.前文已经指出,数字图书技术已被许多高校采用,并参与到其教学中.数字图书更新内容方便,在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帮助下,更新速度快、精确度高,时效性强.更新后,教师和学生无须购买新版教材,只需下载更新的新内容即可正常阅读.而出版社更改、修订教材,需要反复再版.过去的时代,教材再版一次可以使用5-10年.而在大数据时代,新内容、新理论、新数据层出不穷,即便一年修订一次都显得不够.这给出版社修订、勘误和再版教材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
2.2.3 出版社技术改革面临的困局
出版社-读者这种出版模式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大部分出版社在出版数字化教材方面缺乏积极性.虽然教材是刚需,且受众稳定,但相对于小说等数字化产品来说,其对内容准确性和严谨性要求高,投入更加巨大,利润却相对较少.且一些领导对数字化出版认知有限,导致数字化教材立项难,投入资金少,相关人才少、积累经验不足.且数字化出版人员匮乏,传统出版人员对数字化出版经验不足.采取传统出版模式管理数字化教材出版的过程,极易出现管理和财务等各方面的问题.
3 大数据时代出版模式改革的内容和实践方法
3.1 建立云计算分析数据库,预测学科发展趋势
由于大数据的核心是可预测性,借助大数据,可以量化学科相关知识,预测出学科发展前沿的方向.甚至能由大数据的量化指标,重新构建学科相关重点理论的内容,或对其进行微调.因此,大数据能够给学科重点理论带来新的血液,更新教材的内容,提高教材质量.云计算技术是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一种新兴技术.其通过连入互联网计算资源共享池,进行按量付费的计算服务,把虚拟的互联网资源转化为实际的强大运算能力.出版社可以通过建立云计算数据库,进行非常便捷廉价的大批量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方便地更新教材数据资源.
3.2 减少纸质教材出版,带动高校数字化教学
有许多专家已预见,在21世纪步入20年代后,高校内数字化教学的覆盖面会更加广泛,师生采用数字化教学的课程会越来越多,甚至最终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式.尽管还有许多学生偏爱使用纸质教材,但纸质教材的竞争力正在下降.如前文所述,纸质教材出版模式更古老,但其高再版成本、低收益,使教材出版成为出版社业务中收益率较低的一种.为此,出版社要减少纸质教材出版,完善数字教材出版机制,增加数字教材出版的市场份额.出版社领导要转变观念,在数字化出版方面加快立项的进度.可以在高校范围内宣传数字化教学和数字化教材的先进性、便捷性,推动高校进一步深化数字教学改革.
3.3 采用纸质教材-数字教材联动出版制度
鉴于许多学生仍旧偏爱使用纸质教材,出版社可以采用纸质教材、数字教材联动出版.例如,通过连接高校图书馆网络,可以实现数字教材信息实时修订,同时对客户实时发布教材更新的内容.在纸质教材上提供网上图书库账号,客户购买纸质教材时,可以获取网上教材使用权.通过登入出版社數字图书馆,客户可免费使用出版社发布的对应数字版教材.在出版社发布数字教材修订、更新时,还可提供付费得到更新内容访问权的服务,增加数字出版营收.
3.4 构建数据库,加强人才培训及数据采集
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出版社需顺应潮流,改革出版社数据平台,建立数字化的信息库.同时成立以出版社领导为核心,以相关技术人员为成员的大数据战略项目组,将其与数据平台一起,作为出版社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加以构建.在项目组发展方面,首先要通过对教育和出版行业的调研和考察,确定项目组发展方向.其次,需要吸纳数字化改革相关人才,并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定期培训.鼓励他们进行相关改革实践,积累数字化出版经验.应严格认真执行改革计划,采取统分结合的组织结构.最重要的是,要成立研发人员专门的小组,建立专门的数据挖掘部门,提供相关岗位,让研发人员得以大展拳脚.
在数据平台发展方面,需要购入先进的设备对客户(高校教师和学生)和产品(教材)数据进行有目的性的搜集,充实数据库,并采用云计算技术提纯非结构化大数据,提取出有价值信息.要促进客户信息数据库和产品数据库的融合和信息交互,方便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建立网上数据更新制度,通过对用户进行网上信息发布,可以替代纸质教材再版.这样,在教材内容小规模修订时,拥有纸质教材的客户无须再次购买新版纸质教材;出版社也无须频繁再版.
3.5 推进网络版权管理
目前国内网络侵权现象严重,对网上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对此,出版社可进行网络版权认证,保护自身合理合法权益.当出现数字教材抄袭时,积极开展维权活动,善用法律武器挽回损失.相关部门也应严格执行对网络侵权的惩罚,保护出版社数字化出版教材的版权.不能因为数字化教材没有写在纸上,就任由违法者践踏法律尊严,侵犯出版社权益.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尤建忠.可资借鉴的高校教材发展新模式[J].中国编辑,2004(6):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