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详略之中突出中心

2019-09-10萧珞

快乐作文(7.8年级) 2019年2期
关键词:借书莫言中心

萧珞

【写作导航】

详写,就是详细地记叙或描写,这些内容,是突出中心的主要材料,也是写作的重点;略写,就是简要地叙述,这些内容虽然不得不出现,但不是重点,是无须笔墨太多的次要材料,有时甚至可以一笔带过。确定内容的主次之后,在笔墨的浓淡上就得有所区别了。对主要内容,要多在“细”字上做文章。如刻画人物,要懂得从外貌、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等诸多方面入手,运用各种描写技巧,全方面刻画,在细腻的描写中让人物血肉宛然。又如描写景物的文章,除了细腻的描写,还得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描写得美如画卷。对次要内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少几个字,要多在“巧”字上努力,如用排比等修辞串起精彩的事实,抒发真挚的情感;用富含哲理的句子,表达独特的感悟与深刻的思考。

【名家引路】

童年读书

莫 言

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

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我恼恨与疼痛交加,呜呜地哭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可能是怕母亲回来骂,便说:只要你说是自己上厕所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我就让你把《破晓记》读完。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但到了第二天,我脑袋消了肿,去跟他要书时,他马上就不认账了。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绝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他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看看,帮你批判批判!他把我的《三家巷》揣进怀里跑走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几天后,他将《三家巷》扔给我,说:赶快还了去,这书流氓极了!我当然不会听他的。

我怀着甜蜜的忧伤读《三家巷》,为书里那些小儿女的纯真爱情而痴迷陶醉。旧广州的水汽市声扑面而来,在耳际鼻畔缭绕。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仿佛就在眼前。当我读到区桃在沙面游行被流弹打死时,趴在麦秸草上低声抽泣起来。我心中那个难过,那种悲痛,难以用语言形容。那时我大概九岁吧?

(选自《莫言散文》,有删改)

【技法解读】

在一篇作文里,详略安排得当,不仅能鲜明地突出中心,还能让结构呈现疏密有间的美感。莫言先生的《童年读书》,便是典范。

一是用材料的详略突出中心。莫言先生的这篇作品,要表达的是什么主题呢?通读全文后不难明白,是为了突出童年的读书乐趣,表达自己对书本的近乎痴迷的热爱之情。如此一说,大家便会明白,“换书”“蹭书”“借书”等材料,是突出中心的主要内容,需要详细地写。从全文来看,“蹭书”与“借书”这两个主要情节,几乎占据了文章三分之二的篇幅,用墨极为详尽,让人读来宛如耳闻目睹。同学们或许会问,为何要写得如此详细呢?因为在那个年代,书真是来之不易,作家愿意付出那么大的努力换来片刻的阅读时间,其对书的热爱之情也是不言而喻了。而《封神演义》《红灯记》等书籍里的故事情节,阅读这些书籍的心得体会,与中心的表达关联不大,是次要内容,只能简略地写。具体来看,文章里提到的有名字的书总共有六本,除了对《三家巷》有不足百字的讲述,其他几本书,有的只提到了书名,有的仅提到了“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等书中人物的名字。

二是用描写的浓淡突出中心。这一点,《童年读书》表现得极为鲜明。有几个精彩细节,堪称典范。在“蹭书”这一情节里,作家看到哥哥读书的情景时,他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先是伸长脖子,远远地看;继而溜到了哥哥的身后,而哥哥故意“书页翻得飞快”,这一“伸”一“看”、一“溜”一“翻”,将作家在困难年代对书的渴望之态刻画得入木三分。看到哥哥揣着书逃跑时,那一“追”一“跳”的情景,更是活灵活现,宛如亲历。在“借书”这一情节里,作家藏到猪圈棚子里看书的情景,读来格外有趣。先是碰上了马蜂窝,接着又吓得哥哥给了他一巴掌。细腻入微的动作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童年时代爱书如命的莫言。对于次要內容,作家只是一笔带过,没有进行细节描写。这一点,最后一段便是例子。由此可知,描写是浓是淡,全是由中心决定的。

【我仿我秀】

化学课风波

湖南省益阳市益师实验学校 郭嘉木

“化学老师的嗓子哑了!”一位消息灵通人士,在课前及时传递出了这一爆炸新闻。教室里顿时一阵骚动。

“好哇,真棒!”“看这次冯老师怎么训人!”同学们一时议论纷纷。你一定会纳闷儿,你们班同学怎么就这觉悟?说起来话长,自打上第一节化学课起,全班上下,就没有谁没领教过冯老师的威风:一双不大却总让人觉得不怒自威的眼睛;一副唯恐别人听不清总要比常人高八度的嗓门儿……虽说严师出高徒,可冯老师越严格,同学们对她就越抵触。正因为这样,师生关系一直很紧张,在填师德问卷调查表时,化学老师一栏里,清一色地写着“严肃”“严格”“严酷”……

上课铃响了,教室门口没有准时看到冯老师的身影。大家又一阵骚动。这时课代表站了起来,说了一句:“老师病了,第六节课自习。”原以为消息证实后会出现一波欢呼的热浪,可教室里竟慢慢静了下来。

同学们埋头看着书,教室里鸦雀无声。冯老师不知何时悄悄地走进教室,一如往日般走上讲台,拿起粉笔,熟练地在黑板上写出了自学题纲,并把一些细节,一点点地写到了黑板上。那沙沙的粉笔摩擦黑板的声音,回荡在教室里,也落在我们的心间。写完之后,她又走到课代表桌前,用已经沙哑到难以出声的嗓音,一句句、一段段耐心地把本节重点讲给课代表,再由课代表转述给我们。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做笔记,一个个十分认真。之后,冯老师又演试了两个实验,虽然没有平时高八度的“注意看了”相配合,可大家都目不转睛,教室里出奇得安静……

下课铃响了,老师收拾好仪器,低低地说了声“下课”,我们不约而同地起立,仿佛有了军人的作风。老师微笑着鞠躬,走出了教室。天哪,今天老师竟然笑了,而且笑得那么腼腆,那么美妙。也许是老师的笑感染了大家,同学们也跟着笑了起来,有同学甚至还提醒说:“老师,吃点金嗓子喉宝吧!”

化学课小风波过去了,冯老师的微笑也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名师微点评】

这篇记叙文,与其说写的是一场风波,不如说是师生之间的一次独特交流。插叙的情节,意在突出老师往日之严格;课堂上的举动,意在反映老师工作之敬业。两个情节,描写细腻,对比鲜明,为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老师受到同学们感染之后的那一笑,笔墨传神,情感美好,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对传递消息、课代表发言等次要内容,文章只是一笔帶出,令全文收到了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的效果。

猜你喜欢

借书莫言中心
过去的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借书去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先定中心后搭配
钟繇学书
上海:从书店里借书看
莫言与鸟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