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用”的中段古诗词整合教学浅析

2019-09-10吕桂玲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段笔触诗句

吕桂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融合的课程。语文学科的课程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要将“语用”作为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这样才能有效达成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目前,小学中段古诗词教学效率低下,不少教师将古诗词教学定位在语言积累阶段,缺乏语用意识,缺乏整合理念,这需要我们根据中段古诗词教学特点,结合小学中段学生实际,基于“语用”理念,进一步优化中段古诗词整合教学策略,扩展古诗词教学效能。

一、让书声洋溢课堂,发展学生朗读能力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是一门语言表现艺术,小学生正处于古诗词积累与兴趣培养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改变当前“哑巴”古诗词教学局面,让读书声洋溢课堂,声声入耳,将听、说、读、写有机整合起来,让学生在多样化朗读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朗读能力发展,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以读为体验手段,在古诗词海洋中自由遨游。

如《望洞庭》一诗,我设计了多元化朗读,第一重:自由吟诵。通过自由吟诵,要求学生读准字音,重点读准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等字,一边朗读一边理解诗意;第二重:示范朗读,采取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的方式,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节奏,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并划分节奏。第三重,演读,学生模仿古人吟诵的样子,进行表演式朗读。

三重朗读,将朗读不断推向深入。第一重朗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朗读,引导学生扫除朗读障碍,完成古诗词初步理解,为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铺垫;第二重朗读,针对小学中段学生朗读经验不足的现状,进行示范性引导,为学生自主朗读搭建支架,并在学生听读过程中,强化学生古诗词节奏意识,感受古诗词的音律美;第三重朗读,通过扮演式朗读,引导学生沉潜于古诗词中,与作者进行互动,从作者的角度自主进入古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渐读渐进,进入诗歌所营造的诗情画意中。

二、让推敲成为常态,发展学生理解能力

我国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留下了“推敲”的佳话,学生要深入古诗词,还原“推敲”之“匠心”,必须要让推敲成为古诗词教学常态,斟字酌句,促进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发展,感悟古诗词语言精妙之美。如何推敲,需要我们抓住古诗词中的关键字眼、诗眼与经典佳句等,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在涵泳语言中捕捉意象,触摸情感,感悟情思,沉醉诗词不能自拔。

如《峨眉山月歌》一诗,如果我们不细细推敲,学生很容易把这一首诗歌误认为是歌咏自然风景之作。为了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该诗的主旨,我抓住本文的一个词眼“思”引导学生展开推敲:末句中“思君”颇值得玩味,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作者所思之“君”可能为何人?为了帮助学生调动积累,我又引用了“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等诗句,从而让学生明白“君”是指作者的友人,君则是对友人的尊称。

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主旨,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本文塑造的“月”之意象进行推敲:“半轮秋”作何理解?学生通过学习交流,明确半轮是指上弦月或下弦月,秋则点明季节,半轮山月与作者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从而加深了“思君不见”的感慨,半轮明月虽美,却残缺于离别之际,这就使得明月可亲但不可近,可望却不可接,可见全诗中所吟咏月之诗句,都是为了抒发作者江行之时的思友之情,这一感情在文末愈发不可收拾,喷泄而出。

该诗主旨渐吟渐出文面,正是在于抓住了关键字词进行推敲,并紧扣本诗的重要意象进行斟酌,才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也在推敲中较好地促进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

三、让想象自由驰骋,发展学生创造能力

诗歌最显著的特点是言简义丰,力求用最精炼的文字表现最丰富的内涵。诗歌的这一特点赋予了诗歌教学以无限创造的空间,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整合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支持下,放飞想象,在诗歌创造的无限空间中自由驰骋,自由创造,从而借助想象沉潜诗歌营造的氛围中,触摸作者最真挚的情感,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

如《江雪》一诗,全诗四句20个字,却营造出丰富的意境。为帮助学生走进意境,我先引导学生朗读该诗,找出诗歌所写之景,体会景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诗歌的内容,将这些景物进行有机整合,最后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觉器官,一边吟诵该诗,一边想象诗歌表现的意境,从而还原出寒江钓雪图。

由于借助想象,使原本看似贫乏的诗歌意境变得立体可感,学生的思维在亲历千山万径皆潜没于雪中,飞鸟绝迹,人踪消失,没有声音,唯有一鱼翁,凄凉之感油然而生,再透过一个“独”字,让学生进入到渔翁所处的“孤独”之境中,体会不一样的孤独,正可谓集千万孤独于一身。再结合诗人写作背景,不难读出柳宗元面对重重困难而表现出来的顽强不屈的精神。

本课教学中,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在诗歌营造的自由天地里翱翔,进而将想象力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神会,透过诗歌营造的意境倾听诗人内心世界的呐喊,进而触摸到诗人潜藏在诗句背后的情感,受到强烈的思想熏陶,于孤独中保持一份孤傲,保持一份执着的追求。

四、让笔触舞动起来,发展学生综合素养

目前诗歌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朗读”设计,忽视诗歌学习中的动笔活动。基于语用的古诗词整合教学,需要我们将读写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笔触舞动起来,从而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笔触舞动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改写,可以是詩向画的转变,可以是与诗人的对话,可以是读后感,在笔触舞动中发展学生语用能力。

如《元日》一诗,在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一系列动笔活动:活动一,元日习俗知多少。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元日的相关习俗,以及地方习俗;活动二,一句一画。结合本诗诗句,以及课文插图,为每一句诗句配上一幅图画,力求充分展示画面内容,揭示出诗句营造的意境。活动三,诗词转换。这一活动环节,引导学生调动学习积累,将诗歌营造的画面、情境与氛围等,用四个字词的词语表现出来。

三个活动环节,三重体验。第一活动环节,通过动笔,让学生对元日获得感性认识,从而为学生走进诗歌意境进行充分的铺垫;第二活动环节,一句一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科跨越,借助绘画表现形式,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妙境界;第三活动环节,通过转换,鞭炮连连、欢天喜地、举杯同庆、欢聚一堂、旭日东升、喜气洋洋、红联祝福、辞旧迎新等词进入学生视野,随之诗歌表现的画面也渐渐明朗起来。三个活动环节,学生笔触飞舞,在笔触飞舞中,学生全面素质得到较好的发展,语用能力也逐步提升。

总之,中段古诗词教学要确立“语用”思维,并且基于“整合”的设计理念,才能使诗词教学发出“枝上花”,使中段古诗词教学进入“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美好境界,学生语用能力也必将进入一个美好的勃发之季。

猜你喜欢

中段笔触诗句
尿检时如何取中段尿
六一来了
艺术之春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小学低中段儿童诗自主创编教学实践探微
拥挤豆豆林
迈好从低段到中段的“坎”
梵高:笔触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