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与“后天”统一的旅游资源观及其作用与应用
2019-09-10张永奇
张永奇
关键词:旅游吸引物;先天资源;后天资源;旅游开发;业态转型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3-0160-03
1 “先天”与“后天”旅游资源概念的提出
特定区域或特定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是进行旅游开发和旅游经营管理活动、旅游生产服务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旅游资源分类、调查、评价的学术研究较早地予以开展。鉴于各家单位学者在旅游资源分类方面的不同见解,原国家旅游局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单位分别于1992年和2003年制定了《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这些方案和评价标准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和参考价值。
如果说先期阶段的旅游资源开发,基本上满足和适应了旅游业早期阶段的发展需要的话,那么,随着旅游业的深化发展和业态转型,先期固有的旅游开发项目和资源利用方式,已经和正在发生着重大改变。旅游地产的兴起、休闲度假旅游、康养旅游、专题旅游,文旅小镇、生态农庄旅游、生态农业旅游、田园综合体等新生的业态模式正在酝酿开展起来。而既有的数万家旅游景区已经按照传统的开发模式占据大量优质旅游资源,留给“旅游+”和“+旅游”的新型业态旅游产业所需的旅游资源已经非常有限。一方面既有景区、旅游线路、旅游服务因为业态转型、产业模式单一等原因而面临困境(毋庸讳言,数万家景区中有相当一部分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另一方面,新型业态正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急需更多优质旅游资源。而建立新型业态模式首要的是转变固有的资源评价标准,同时引进新的旅游资源概念和评价标准。新的旅游资源观和评价标准,应当是以旅游新业态项目开发为核心的综合性的旅游资源体系和评价标准。
可见,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评价、规划、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是一项随着旅游项目性质和旅游业态转型的要求而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动态工作,其中原有的评价结果和旅游业态模式有些已经不再符合新型旅游业态项目的实际,盘活旅游项目、适应旅游业态模式创新发展要求,必须调动“先天”和“后天”两种资源,其中“后天资源”因“先天资源”而有所依托和施展,“先天资源”因“后天资源”而变得更加富有生机活力。
所谓“后天旅游资源”,是将更多的人为因素、现实因素融入到旅游资源评价、项目规划开发中,介入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系统,通过发挥人为因素、后天因素的积极作用,不断丰富、发掘、充实、调整、弥补、修饰“先天”自然和人文资源。只有将先天资源、后天资源有机地融合起来,发挥资源整体效用、可变效用、增值效用,才是旅游资源的完整内涵。它是具有更加广泛意义上的“旅游吸引物(Tourist Attraction)”。“先天”和“后天”旅游资源,统称为“天人合一的旅游资源”。
之所以将人为再造旅游资源称作“后天旅游资源”,是因为它是一种相对独立于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之外的新生的或新型的“旅游吸引物”。从生成的先后顺序上看,自然旅游资源是最原始的旅游资源,是“第一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是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经过人类的历史活动过程发育而成的文化遗产资源,它附着或依托自然资源而存在,故从时序和性质上可以称为“第二旅游资源”,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属于“先天”旅游资源,而相对于“先天”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中补充、改造、再造、修缮、开发理念、要素整合、品牌传播等人为增设、延伸、强化增值的旅游资源,在逻辑关系和生成时序上,可以称为“后天旅游资源”。有了三个层面、三个阶段、三种存在方式的旅游资源,才是完整的旅游资源。它是包含了“天时(自然)、地利(人文)、人和(人为)”三才齐备的旅游资源体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所倡导的“后天旅游资源”概念,不是对先天旅游资源观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先天旅游资源观的延伸、突破和整合,具有“广义”旅游资源的性质,对旅游资源的定位更加完整、开放、包容。但并非所有的人为因素、衍生因素、后天因素都能够带来积极的旅游资源效果,那些消极的、错误的、过量的、过时的人为因素、衍生成分,不但不属于旅游资源,很有可能使总体的旅游资源价值下降或折损。
可见,“三元”旅游资源的划分模式并非人为杜撰、无中生有,而是完全符合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本质定义,并且在旅游领域确确实实地普遍存在,并且在旅游规划、开发、经营管理过程中多数在自发地运用着,只是多数情况下尚未列入到旅游资源的范畴中。在旅游资源普查、景区规划开发、旅游景观定位评价、旅游线路设计等诸多方面,若否定“后天”旅游吸引物的客观存在性和特殊资源属性,对灵活利用利用资源、盘活利用项目构成障碍,必将对旅游业发展带来损失。
2 “后天旅游资源”的资源属性分析
2.1 “后天”旅游资源是与“先天”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而产生的一种“人为”旅游资源
“先天”和“后天”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对立统一体。完整的旅游资源观不应局限在“先天”旅游资源层面上,只有树立“先天”和“后天”统一的全面旅游资源观,才能够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开发上达成完美的统一,也才符合中国传统“天人合一”、“三才一体”的资源理念,应当回归到“天人合一”、“先后一体”的旅游资源观和旅游开发理念上来。这也是新时代旅游休闲度假开发多元化、全域化的客观要求,离开了后天人为的规划、创意、设计、整合,许多新兴的旅游项目将难以成立。
2.2 “后天”旅游资源通常需要依托“先天”旅游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自然、人文及后天再造的旅游资源,是天人合一、三位一体的旅游资源体系,纯粹的“先天”旅游资源离开了“后天”人为的资源配置,就难以实现其旅游产品价值,而纯粹的人为再造旅游资源,也将失去存在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地区为了发展旅游业,制造了不少的人为、人工旅游景点、景观,因为失去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基础和依托,绝大多数失去持久的旅游吸引力,资不抵债,纷纷破产。而那些在“先天”旅游资源基础上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锦上添花,或弥补先天旅游资源不足的“后天”旅游资源,往往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
2.3 “先天”和“后天”旅游资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在任何景区开发、区域利用系统中,都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资源整体。表现为旅游景观审美的一体性、旅游资源产品的一体性、旅游规划开发的整体性等方面。所谓景观审美一体性,是指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再造景观构成一个整体,是无缝对接的,而不是相互冲突、相互抵触的;所谓资源产品的一体性,是指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再造资源构成一个资源整体,经过开发利用以后构成统一的旅游价值体系,共同纳入到旅游经营管理平台之上,融入到旅游投资、旅游消费的产业体系中;所谓规划开发的整体性,就是景区开发、景观设计、线路安排、旅游接待、导游服务等诸多环节上,纳入到一个整体,进行集约化规划和设计。
3 “后天旅游资源”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
既然将“后天旅游资源”定性为人为再造的旅游资源,那么,凡是后天再造、具备“旅游吸引物”性质的物质、非物质因素,都可以划归到它的范畴中来。大致而言,凡是在旅游区域、旅游景区(旅游线路)资源普查、规划、管理、服务范围内的各类人为因素或衍生吸引物,都应包含在“后天旅游资源”的范畴中。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3.1 对自然和人文景观审美缺陷或休闲环境不足的充实、弥补、修饰、再造、完善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大自然或古人为后人留下来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水平档次、内在结构,只有当用于旅游开发时才可以部分地转化为旅游资源,因而不可能都是尽善尽美的。旅游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就是要根据先天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为旅游活动提供更高水平和档次的旅游审美或休闲游憩服务。各类旅游景观(资源类型)的档次和配套组合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别,经过一定人为的补充、装饰、弥补、再造等措施,可以大大提高旅游景观的整体水平。特别是那些限制性或负面因素,更是需要通过旅游规划加以回避和调整。我国古代堪舆领域存在大量趋利避害、镇宅辟邪的人为措施,风水师对自然景观结构进行一定人为的补充、修饰、改造,以满足理想风水理念的需要。可见,我国古代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上就有人为再造修复景观的传统。如果旅游规划、开发设计对于旅游景观审美或生态维系等方面无所作为,不能做到锦上添花或趋利避害,有可能造成规划性破坏、建设性破坏、生产服务性破坏,那就失去了旅游规划的意义。对先天旅游景观进行提升和整合,是旅游规划和开发的职责所在。规划本身带有资源整合的性质,是旅游生产力的一部分,科学的规划可以提升旅游景观价值和功能。一些单位不惜重金开展多家、多轮的旅游规划,究其本质也是在为旅游资源增加筹码和赋值。
3.2 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和周边环境的旅游亲和力
包括为旅游活动服务的交通通讯设施、给排水设施、接待场地(停泊、餐饮、住宿、购物、环保)等设施资源。它们具有一定的水平、档次、配套完备程度,能够为游客或业内感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或排斥力,同时以不同方式参与到旅游价值交换的过程中,构成旅游资源、产品的一部分,属于次生的再造的旅游资源,即“后天旅游資源”。旅游目的地周边环境因素,如经济特区氛围、好客的民风习俗、安全的社会环境、廉价的消费购物市场等,都属于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3.3 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接待、旅游安全、导游服务素质等旅游服务类型和水平档次
旅游服务是全程服务、全员服务、全面服务,旅游业本身也属于服务行业的一个窗口行业,旅游活动本身是一种带有自我展示、自我传播性质的形象载体,具有一定服务水准和对外形象差异性、感知性。因此任何对游客(包括业内)具有吸引力、感召力的服务内容和形式,都将构成后天再造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3.4 旅游活动长期积累的品牌资源、星级A级认证,以及旅游目的地的各类文化品牌、旅游线路的价值含量
不论是固定的或移动的、物质的或非物质的、人为的或客观的旅游参与事项,对旅游企业、旅游景观、旅游资源,都将产生相应的影响。旅游区域或旅游城镇、旅游景区或旅游线路的品牌形象和荣誉认定,如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景观村落、文化之乡、长寿之乡、宜居城市、美丽乡村等,也是一种后天再造的稀缺资源类型,是正能量长期积累的结果。旅游企业评等定级的基本依据也是充分考虑了“先天资源条件”和“后天资源水平”两种因素,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抓住创A、品牌升级机会,大力实施品牌资源形象战略,是积累旅游资源正能量的有效途径。
4 确立“三元一体”资源观,实施后天旅游资源战略的意义
4.1 由“二元”刚性资源拓展为“三元”一体柔性旅游资源观,是旅游资源理念的重大提升
从先天的自然人文“二元”旅游资源观,拓展为自然、人文、人为“三元一体”的旅游资源观,不仅激活了先天资源,而且有利于调动、富集和发掘“后天资源”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将更多的资源要素纳入到旅游开发、利用、保护的整体中加以系统的规划设计,使旅游资源的范畴得到巨大的拓展和提升。以往关于对伴生、衍生、再造的旅游吸引物是否属于旅游资源的范畴,总是顾虑重重,拿不定主意,最终不了了之,极大地影响或限制了更多旅游资源的调度与整合。确立“后天”旅游资源理念以后,能够更加从容地发挥人在旅游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调动更多的潜在因素,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定位、产品设计、旅游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发挥积极效用。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规划中,敏锐的、富有全面资源观的调查规划人员,总是善于将那些看似普通的景观提升到应有的高度,甚至能够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4.2 “先天”与“后天”统一的旅游资源观大大释放了旅游项目开发的张力
采用“二元互动”“三元一体”的旅游资源观,有利于克服旅游资源禀赋的局限性,打破旅游资源对项目类型和产业开发方式的约束和局限,从根本上提高旅游规划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将旅游规划从“否定式”转变为“肯定式”,提高发展旅游业的自信心和参与度。旅游业发展是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产物。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不折不扣地贯彻“天人合一”的判断标准和处事原则,旅游规划、开发经营不能停留在“等米下锅”的层面上,现实中大多数旅游资源开发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和弊端,这是旅游开发的常态。如果单纯依赖固有的先天资源,那么大多数项目将失去立项开发的机会,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就会裹足不前。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以“后天”资源弥补“先天”资源的不足,发挥旅游资源的全域一体观念、跨区域一体观念、互动关联观念、整体协调观念、动态发展观念、短板长板观念等,将大大提升旅游规划的空间尺度、开放度、包容量和整体功能,整个行业也将迈入新的高度。
4.3 有利于提高旅游目的地业态转型和行业创新的适应能力
旅游产业是一种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而兴起的服务产业,受多种经济社会因子影响而具有显著的关联性、时尚性和脆弱性。随着国民经济整体结构的转型,旅游行业业态转型势在必行,旅游目的地资源开发受整个行业业态转型影响巨大,使得以先天旅游资源为开发依据的传统旅游业态难以适应新型旅游业态转型的要求,而转型适应能力较强、转型速度较快的是“后天”旅游资源。在自然和人文两类资源的基础上,全面引入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人为再造资源”,整个旅游业态(包括传统业态、新兴业态等)才能真正统一起来、活跃起来。若旅游景区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一成不变,就难以适应业态转型的需要,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功能错位,而且将进一步面临经营管理上的困境。我国大批景区就是受旅游业态转型的影响而出现大面积亏损,甚至濒临破产的边缘,这种情形亟待扭转。理念决定成败,如果大批景区能够及时进行资源扩容再造和利用方式调整,进行产品升级改造和模式创新,将能够保证旅游资源开发的常用常新以及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聯编辑: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