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isualMethodologies分析的港口文脉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2019-09-10李越董希远
李越 董希远
摘要:通过设计第一阶段实验来选定被试者首先观看秦皇岛港口现存的历史建筑遗迹和景观的网络图片和照片,采用7级Likert scale来测定被试者对图像视觉刺激的主观感受;通过第二阶段的眼动实验来分析、解构被试者理解港口文脉的视觉过程与心理过程,找到港口文脉最佳视觉化表达和旅游景观设计的规律,提出未来秦皇岛港口文脉的数字化设计构想。
关键词:视觉研究方法;眼动实验;港口文脉;空间感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3-0053-03
1 Visual Methodologies理论体系
Visual Methodologies即“视觉研究方法”,是空间感知研究中操作简便、可控性高、研究结果易于辨识且易于分析的一套综合性研究方法。在早期的空间感知研究中,学者使用照片辨认和地图表述等方式提取研究对象对于周遭环境的认知信息。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更加关系被试者在观看图片时的心理活动以及观看图片活动本身对被试者“价值观”形成的影响。通过让被试者进行自由摄影等的视觉研究方法,逐渐成为西方人文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新兴的研究手段,更多的学者则将既定的图片与被试者自己拍照的照片一同使用,通过对比组比较研究或无对比组研究来探究特定人群如何看待和接触其所处的地方和空间。广义上讲,视觉研究方法包括Perceptional Dimensions of Photo Evaluation技术(感知维度照片评定)、Eye-tracking Experiment(眼动实验)、Visual Qualitative Analysis技术(视觉的质性分析)等,这些技术与方法有助于研究旅游者对旅游景观中的文化元素感知、旅游景观再现文化元素的有效性,能为虚拟技术的使用提供视觉认知分析支撑。
2 实验构想
课题组选取的Visual Methodologies分析客体是秦皇岛港开埠地及西港花园片区的现状图片(含网络图和游客照片图两类),分析的主体是未到过秦皇岛港开埠地及西港花园的潜在访客(被试者),分析的内容是被试者对图片的感知维度和眼动轨迹。实验设想是通过对被试者图片感知维度和眼动轨迹的分析来揭示港口文脉在景观中的呈现规律,被试者的主观有意识评定与客观下意识眼动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如果有必然联系且具有一般性的客观规律的话,这种规律将有助于设计师在旅游景观设计中更加有效的再现港口类景区的“文脉景观”。
3 图片的感知维度评定
3.1 实验及分析过程
本阶段的实验研究分为两大部分进行组织。第一部分是图片的筛选与考察,第二部分是被试者的筛选与考察。图片的筛选分为两个子部分:首先通过Google、Baidu两个主流搜索引擎和Flickr摄影群搜索“秦皇岛港开埠地”、“秦皇岛西港花园”两个主关键词,选取搜索结果重合率最高的如实反映當代秦皇岛开埠地和西港花园已成型区域的“Images”(由于本文用中文“图片”代指本研究中的所有图,因此这里中文翻译为“图件”)30幅备用;其次通过高校和本地旅行社分别组织从未到过秦皇岛港开埠地和西港花园的学生(students)、游客(tourists)、自由行访客(visitors)80人到测试地进行游览,对80位到访者的手机与相机所拍摄的照片进行收集,共获得67位到访者的配合,获得“Pictures”188幅备用。
在“考察”阶段,本研究组再次对218幅“Images & Pictures”进行合并归类与精筛,最终确定20幅,按照“生产性文化景观”和”生活性文化景观”分为两大类。两类的划分标准主要是港口文脉既要体现港口功能的历史性,其演进是“生产性的”,又要体现港口文脉的文化性,其演进是在“港——城”互动中,是“生活性的”,因此反映生产和生活的“文脉景观”才是周全的。在每个类型中由归类出“旧厂房”“码头驳岸”“铁轨”“旧机械设备”“礼堂”“咖啡馆”“林荫道”“艺术字造型”等8个小考察类目。随后再次通过高校和旅行社征集没有去过秦皇岛港开埠地西港花园的被试者100人(与前者80人没有交集),并最终确定此100名为最终被试者。通过“pp匠”手机ppt工具向被试者推送测试图片,考察三个感知维度量:“景观文化体验”“景观美学体验”和“兴奋程度”,以此来测试被试者对港口现有景观文脉的理解。测试的评定量级采用7级Likert scale,从0到7分值为:无感知、零星、很少、中性、较强、很强、极强。如表1.展示了感知维度的评定结果。
3.2 分析结论
通过比较景观感知维度的均值可以看出,被试者对秦皇岛港“生产性文化景观”的感知体验普遍强于对“生活性文化景观”的感知体验,这可能主要是因为港口的生产性设施比生活性设施保存得更加完整与完善,景观的代表性更强。在生产性文化景观的感知体验分值中,“旧厂房”与“铁轨”两个类别的均值(5.663/5.866)最高,在兴奋程度感知测试中也显著高于“码头驳岸”与“旧机械设备”两类,因此可以认为“旧厂房”与“铁轨”是秦皇岛港的文化符号性与美学符号性表征,在景观设计上可利用价值较大。而在生活性文化景观的感知体验分值中,有形的构筑物类景观(礼堂/咖啡馆)分值低于无形抽象类景观(艺术字),说明文字作为直接符号信息对观察者的吸引力更大,而且“兴奋程度”分值总排序第二也从正面印证了这种强大吸引力。由此可以看出,在现有秦皇岛港口的景观中,无论是网络图件还是到访者自己拍摄的照片,港口文脉主要通过“具象”的生产性实物和“抽象”的文字符号来体现。
4 基于Eye-tracking Experiment的港口文脉景观感知分析
4.1 实验及分析过程
为了保证本阶段实验过程及数据的独立性、可靠性,本课题组对图感评定实验中精筛出的20幅图片予以保留,但是在被试人员的选取过程中,依然通过高校及旅行社新招募了50位从未到过秦皇岛港开埠地及西港花园的人员,进而保证招募人员对图片的“一次应激反应”的真实性,排除心理预设与头脑已有“印象”对实验的干扰。通过裸眼视力检测与矫正视力检测、色觉检测试验后,排除了3位疑似视觉非正常人员,保留并最终确定47位人员作为本次眼动追踪实验(Eye-tracking Experiment)的被试者。
20幅图片采取对比法,大致按照“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具象景观——抽象景观”的两个主线大类进行两两分组产生10组对比组。在试验仪器与设备方面,本课题组采用国产Tobii x3-120设备采集眼动数据。数据分为“注视频率”“注视平均时长”和“注视时间比”3个维度的表征指标,通过上述3个表征指标的数据来分析出被试者“凝视”过程中“提取”有价值文脉景观信息的视觉过程,进而判断现有文脉景观的重要性,最終得出文脉信息进一步用于旅游景观设计的视觉理论依据。结合眼动数据,课题组进一步深入分析了设备追踪被试者眼动轨迹生成的“眼动轨迹热点图”,通过热点图来梳理被试者视觉感知下由“景观”抽象出“符号”,解析“符号”生成“信息”的过程,并最终得出旅游景观设计语言在观察者“凝视”过程中的符号解析作用机制。
4.2 分析结论
表2显示,被试者对秦皇岛港“生产性文化景观”的“注视频率”“注视平均时长”和“注视时间比”3个维度的表征指标均大于“生活性文化景观”,且对样本进行t检验时,三项指标的值(t=-0.674,p<0.05)、(t=-2.207,p<0.05)、(t=-3.114,p<0.05)均达到显著水平,证明存在显著差异。被试者对生产性文化景观的偏好进一步证明了其自身对“港口是一种生产性场地”认知的自我强化与自我认定,即尽管在第一阶段试验中“景观美学体验”的评分数值可能反映出被试者个体“美的偏好”的差异,并有可能掩盖个体对“文脉”本质的认知,但是在本阶段,被试者个体本能性的通过眼睛“注视频率与时长”叠加后的总体特征证明了一个客观事实:人们对于“文脉”承载物(文化景观)的内在心理认知(图片的感知维度判定)与知觉(眼动追踪)测量结果是一致的,被试者主观的判定结果与客观测量的结果所指向的结论是客观的。
图1和图2更直观的佐证了上述结论。图1和图2展示了10组对比组中最显著的两组对比图。图1是实体文脉景观与抽象文脉景观(文字)的对比,而图2是生产性文化景观与生活性文化景观的对比。在图1中,被试者通过解析文字“开埠地”来理解景观的文化意义与属性,颜色的深化区域说明了“凝视”时长与符号解析过程是正相关的。所不同的是在图1上半部分,被试者出现了对非文字性符号的深色“凝视”区,色度比下半部分的纯文字符号还深且“凝视”区域有连接的迹象,此说明了被试者是通过解析文字增强了对文脉景观的理解,并在整个景物中进一步排除了非文脉承载物的其他景观的无用信息。图2则说明了在特定历史、文化的景观场景中,具有历史、文化属性的“原真”遗迹建筑比“现代”或“后现代”艺术流派修饰的景观物对被试者有更加强烈的吸引力,因此港口文脉的再现过程中,“原真性”比“艺术性”更加重要。
5 设计启示
通过实验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港口文脉的旅游景观设计启示:一是港口文脉除了具有时间属性外,还具有“空间属性”和“功能属性”,即必须通过一定的艺术和美的形式实现文脉的“空间性”,同时,还要保留景观的“功能形态”来反映文脉的“功能性”,不能因艺术与美的需要而剥离其功能性;二是游客(凝视者)对二维图片和三维实物的视觉感知差别没有想象中的大,其主观评价与符号的解析过程本质上没有大的区别,这就启示了设计师可以大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视觉技术来实现虚幻与真实景物的结合在创造性的展现大尺度文脉景观,特别是港口景观。
6 秦皇岛港口文脉的数字化设计构想
6.1 秦皇岛港口文脉的景观可视化工程
以秦皇岛西港搬迁工程为基础,以原西港区为基础,建设开埠地遗址公园、开埠地滨水广场等,形成“面状”的港口文脉景观连绵区域;由西港区开埠地往西,沿滨海万米木栈道延伸到北戴河鸽子窝公园,建设反映秦皇岛港口变迁、北戴河避暑地发展、现代港城风貌的摄影、摄像作品视觉墙、3D激光投幕、海上灯光秀投幕等,形成“线状”的港口文脉视觉景观带;以海港区道南片区和北戴河区海滨为核心,在街道、路旁建设包含港口文脉元素的雕塑、景观小品、标识牌、休闲椅、路灯杆等,形成“点状”港口文脉展示“窗口”。
6.2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
Holographic Projection(HP)技术、Holographic Mixed Reality(HMR)技术,Virtual Reality(VR)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等技术手段在“秦皇岛港口文脉的景观可视化工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举办“纪念秦皇岛港开埠120周年视觉展”,通过VR、AR技术再现120年来港口风貌;举办“港口开埠旅游节”,以耀华玻璃博物馆、秦皇岛港老发电厂遗址、秦皇岛港开埠地公园为基础,通过HP、HMR技术,复原老耀华玻璃厂、老发电厂、老开埠地历史建筑;举办“纪念港口开埠120周年海上灯光、激光秀”,利用基于VR的3D水幕技术,投射千米海上水幕墙,再现秦皇岛港百年辉煌,打造港口文化旅游节旗舰项目,形成具有秦皇岛特色“虚拟+现实”新型旅游景观。
参考文献:
[1] 雷金纳德·L, 罗伯特·S. 空间行为的地理学[M]. 柴彦威,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 192-199.
[2] 戴光全,陈欣.旅游者摄影心理初探: 基于旅游照片的内容分析[J].旅游学刊, 2009, 24(7): 71-77.
[3] 张娜.基于照片分析和手绘认知地图的水乡古镇景观意象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5.
[4] 向岚麟,吕斌.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文化景观研究进展[J]. 人文地理, 2010, 25(6): 7-13.
[5] 尹贻梅.创意旅游: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旅游学刊, 2014 (293): 9-10.
【通联编辑: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