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正:人是乐器的灵魂
2019-09-10秋风
秋风
蒋正
湖南永州人,自幼学习竹笛演奏,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现为广东省民族管弦乐协会竹笛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宝安国乐艺术家协会副会长。2016年,担任第七届荷花风采青少年艺术节暨国际华乐杯中国民族器乐大赛亚洲区总决赛评委;2018年,担任全国优秀葫芦丝巴乌作品(团队)展演艺术评委。
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赖于天赋。原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曾经说过,天赋仅给予的是一些种子,而不是既成的知识和德行。这些种子需要发展,而发展是必须借助于教育和教养才能达到。诚然,在某一个领域里具有天赋,只能说明我们找到了一条成功之路的入口,没有人能保证你可以把这条路走完。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因半途而废,从此在原地徘徊不前,庸庸碌碌地过完一生。只有那些坚持下去,同时不断地增长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最有可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佼佼者。蒋正就是这么一个人。
痴迷吹笛,勤学苦练
最初与蒋正相识,是在一次外出培训学习的晚会上。那一次,与他来了一次表演合作,我朗诵诗歌,他吹笛伴奏。自那之后,我知道了他是一名会吹笛的青年小伙,而且还是我的老乡。而这一次采访,我才真正了解,原来他不仅会吹笛,而且还是一位天赋异禀的吹奏家,各类乐器他都会吹奏。
“我最早开始吹笛子是在八九岁的时候,我爸教过我一次,结果我怎么吹都吹不响。我爸没耐心,就没教了。后来,有一次我到图书馆里借了一本杨明的笛子书看,突然间就开窍了。”蒋正说,自那以后,他不仅可以吹得响了,而且还可以吹出一些基本的曲子来。后来,父母见他痴迷学吹笛,在他十三四岁的时候,就给他找了一位歌舞剧院的老师,专门学习吹笛子。
十五岁时,他上高中了。他的父母觉得吹笛会耽误他的学习,会影响他考上好的大学,所以就不让他继续学习吹笛。无奈之下,蒋正只得听从父母的建议,决定放弃学吹笛。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他邀请教自己学吹笛的老师和学校的音乐老师来家里吃最后一餐饭,同时将父母不让他学习吹笛的想法,告诉各位老师。
“老师们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吃惊。他们都认为我很有天赋,不应该就此放弃,都在我父母面前劝说,让我继续学习吹笛。”蒋正说,在各位老师斩钉截铁的劝说下,他的父母终于动摇了让他放弃学吹笛的决心,答应先让他读一段时间书,是否继续学笛等到高二文理分科后再做定夺。“到高二分科时,一方面由于我自己比较痴迷和坚持,另一方面我父母听了老师的话,也觉得学艺术其实也是一门出路。所以,高二我就开始将吹笛作为自己的艺术特长。”从此,他对学笛更加痴迷了。他去拜访了引领他跨入该专业的杨明老师,跟他请教了诸多问题,还学习了一些北派的笛曲。
后来,蒋正顺利考上了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开始更加系统地学习吹笛子。“大学里基本上学一首南派的大笛子,又学一首北派的小笛子。由于自己北派的小笛子比较薄弱,记得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还学了一个学期北派的小笛子。”蒋正说,上大学后,他不擅长吹北派的小笛子,却喜欢吹南派的大笛子。“我最喜欢的南派笛曲叫《幽兰逢春》,它是根据昆曲改编,是用来纪念周恩来的一首曲子。大一暑假,我参加湖南省洞庭杯民族器乐大赛,吹这首曲子,还获得了一个二等奖。” 大三的时候,蒋正创作了自己的人生中的第一首曲子《风月》,并上台表演,受到了众多专业老师的肯定。
毕业从教,为爱来深
毕业后,蒋正来到了廣东省湛江市的一所中学做音乐老师,专门从事音乐教学。在这里,蒋正虽然只待了一年,但却学到了很多东西,还收获了爱情。
“来到雷城中学,我除了教音乐,还教过历史。因为第二个学期,学校为了抓升学率,把音乐课停了,却让我去教四个班历史课程。”蒋正说,作为一个音乐专业毕业的艺术生,他对历史一窍不通,这让他完全不知所措。后来没办法,他只能是先把要讲的课程内容全部学习完,把教材看一遍,然后把别的老师的讲义拿过来参考一下,再去上课。“这样反复的边学习边讲课,久而久之,整本书我都可以背下来了。”
“在这所中学教书的同时,我还组织过一次音乐比赛。”蒋正说,当时是雷州市开展 “教师艺术节”,每个学校都要组织老师排练艺术节目参加比赛,他们学校的节目就是由他负责导演的。“当时排了一个民乐队,十几个人,当时练习的表演节目叫《春到湘江》,我是独奏,其他老师是伴奏。我还拿了一个优秀导演奖。”后来,他的女朋友决定辞职来深圳发展,他也就跟着辞职,一起来到深圳宝安了。
“因为我女朋友是学校的英语老师,来到深圳后,她一直从事外贸工作,而我就到处去做代课老师,教笛子。”蒋正说,由于人生地不熟,学笛子的人比较少,自己只能适应环境需要,各方面乐器都学习。一方面由于自己对乐器比较有天赋,另一方面由于有吹笛子的基础,他学起来非常的快。在教的同时,他也在不断地自主学习。就这样,他从只会教吹笛子,到会教吹箫、葫芦丝、埙、陶笛、长笛等等,各类吹奏乐器都会了。
“当时,我就是根据实际,人家要学什么,我就教什么。”蒋正说,几年以后,随着积累的资源越来越多,除了在学校四点半教学生,他还在家开了一个工作室,专门做起了艺术特长培训,每年可以培养三四十个孩子。2013年,他学生的葫芦丝还拿过“未来之星”全国特长生比赛一等奖。
推广葫芦丝重奏,让更多人受益
2015年,广东省成立民族管弦乐协会,副会长张笑是他的葫芦丝老师,推荐他为广东省民族管弦乐协会竹笛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后来还邀请他参与录制第一张中国葫芦丝重奏专辑《张笑葫芦丝多声部曲》。蒋正说:“张老师写了8首重奏曲子,让我们团队来吹奏,并在深圳录制成教程。”在他们这个葫芦丝重奏曲出现前,中国只有葫芦丝合奏。后来,国内所有的重奏,都是参考他们这个教程开展的。只要是参加葫芦丝类的比赛,他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第一名。
葫芦丝原为云南民族乐器,常用于吹奏山歌、小调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抒情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情深意长》等成为其代表性的经典曲目。
当笔者问到学葫芦丝与学笛子哪个更容易时,蒋正说,学葫芦丝看似要比学吹笛子容易,但其实二者难度都差不多,关键还在于吹奏者。“吹奏乐器最难的还是音准的控制。声音完全是靠演奏家吹奏的气来控制的。吹奏时要根据乐器的特点来吹奏,才能吹出最好的效果。因为乐器是死的,人是活的。”采访最后,蒋正表示,因为湖南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独奏曲,他正琢磨创作一首湖南地方风格的葫芦丝独奏曲。另外,他还会大力推广葫芦丝重奏,让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