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纸教学与创意实践策略研究
2019-09-10李健芳
李健芳
一、背景
中国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层的本源。它孕育了文化的主流,又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成为世界文化艺术中璀璨的瑰宝。中国民间剪纸就是其中主要的一种优秀文化形态,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圳市布心中学以创意刻纸为申报项目荣膺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第二批中小学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
二、实践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勇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去继承。刻纸教学的目的不单是掌握传统剪、刻技法,而是要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使学生积极灵活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
深圳市罗湖区布心中学的艺术教育以刻纸教学深受学生喜爱,该社团于2017年被评为深圳市优秀社团。此课题的实践研究目标在于通过刻纸社团的教学、分享、展演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创造艺术和“搭建”美的过程中获得美感体验,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实践研究的内容是让学生在社团中学习刻纸并进行创作,研究过程中的内容设计以五大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既让学生学会识图、理解、思考、归纳、创新,又锻炼了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同时让学生在学习、创作的过程对传统文化有深刻体会和理解,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实践研究思路及做法
为了让此项目研究具备推广的价值与意义,社团中刻纸的教学与创作着重从内容创意、构图造型、刀法运用、装裱风格等方面寻找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与平衡,鼎新革故,推陈出新。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一)传承技法,肯定古人智慧
深圳市罗湖区布心中学刻纸社团立足于深圳本土文化的探索与研究,在传统广东剪纸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提炼传统作品里彰显的精神气象和人文情怀,将南粤传统文化的精髓加以浓缩,技法上采用传统的刻、衬等手段,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人物、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并针对刻纸教学中的学生典型案例进行记载、追踪、重点研究,最后整理成案例集,建立档案。
在材料与工具上进行革新。蜡光纸、卡纸与宣纸在过去的刻纸课堂上使用较多,价格便宜,但是纸质脆,光照易褪色泛黄,不耐保存。综合实际的课堂教学各方面因素考虑,在用材上选择韧性较强的泥金宣纸、泥铜宣纸,替代价格昂贵的传统金箔、银箔,而且背面起稿,紙质较厚,便于反复修改,价格适中(图1)。刻纸题材的选取结合深圳都市的特点,坚持原创,与学生喜欢的多元文化相融相生。
对于刚刚接触刻纸的同学,临摹是第一课,充分发挥社长与各小组长的作用,以老带新,使新学员掌握好基本技法,为后面的刻纸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刻纸版的《星空》(图2),是14岁的刻纸社社长许伟璇根据自己喜欢的凡·高作品《星空》进行创作。柳叶纹的灵活运用将夜空中闪烁流转的星辰形象再现,风中摇曳的树枝利用线条的疏密、粗细,形象概括。
《我爱我家——深圳》是来自初中二年级的沈睿琪同学为2016届深圳市艺术展演创作的,荣获一等奖。作品中几何纹运用熟练,阳刻为主,阴刻为辅,画面表现在阳光、祥云的包围下,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公园里的草地上欢唱,耸立的高楼直插云霄。(图3)
(二)与现代融合,着眼生活,联系实际,勇于创新
在社团刻纸教学中,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与运用现代先进的科技元素材料进行创新,粤港澳台高水准的交流展示平台,拓宽了学生视野,增进刻纸领域先进理念的交流,省、市、区各级别的赛事为学生展示创新实践作品提供了舞台与机会。
社团刻纸的教学通过积极参与社区、学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到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提升自身美术思维的高度,激发学生对刻纸与社会节奏、城市特点融合的创作热情与灵感,实现了把艺术融人生活,在创造艺术美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美感体验。如:节日纸伞的运用、纸雕灯的创作、艺术衍生品的制作等实践活动,将艺术性与实用性紧密结合,“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了刻纸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案例一:利用点、线、面的节奏与韵律,对优秀原创作品进行截选构图,制作成金属书签,作为礼品赠送给交流学校。(图4)
案例二:目前刻纸社团拥有热转印机、印杯机、激光雕刻机等设备。这些设备的操作简单易学,安全性能高,在教师辅助下学生能主导衍生品的制作,真正做到艺术、科技、生活的高度融合,学生既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能增强创新的信心。(图5)
案例三:纸雕灯是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二维刻纸作品进行的创新改良,加入光、电、声手段,让刻纸作品实现从二维到三维的华丽转变。分层纸雕灯的创作难度较高,独立完成工作量较大,耗时过长,利用小组(23人)合作完成,效果比较理想,从起稿、定稿、分层到刻制、调试、安装,整个流程需要组员的及时沟通、合理分工以及通力协作,每一幅作品的面世见证了学生们综合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以《万家灯火》为主题创作,制作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起稿、定稿。小组合作讨论确定主题选材,将构思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题材表现的内容轮廓,修改并定稿。(图6)
第二步:分层制图。此环节难度较高,利用元素分配法则或净色法则解决图案分层的难度,注意前景、中景、背景之间的遮挡关系,每层选用同样尺寸的纸,建议采用160g-180g的木浆纸,纸质细腻,透光均匀,不易变形。在绘制好每一层的图案后,利用前后两层透光检查位置是否合适,在确认位置后即可开始刻图。刻图时一定要注意先细节后整体。第六层的星光大小,可利用戳针,底下衬泡沫海绵,利用施力的轻重改变孔状的大小,戳孔时画面正面朝上。元素分配法则与净色法则在解决分层的难度上效果显著,易懂、好操作,便于推广。(图7)
第三步:安装。隔框、LED灯带的选择。隔框是用来拉开每一层图案间的距离,利用光的明暗关系将图案的形象显现出来,使画面整体效果更立体、更细腻。在经过反复试验后得出如下结果:画面尺寸为30cm×30cm的层距距离是0.3cm-0.5cm,5V的LED灯带为一灯一剪,可以根据画面需要增减灯珠,灯带利用背胶固定在雪弗背板,方便调整光源的最佳位置。(图8)
第四步:封底、安装完成。(图9)
(三)装置艺术革新视觉审美
装置艺术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方式,这一形式的引入,将刻纸作品进行了有效的选择、利用、改造、组合,展示了刻纸艺术的精神文化底蕴。
案例一:好作品离不开主题构思和视觉表现,缺少了构思上的创新就无法吸引观众的视线,材料、色彩、技法等也无从依附。例如2018广东省中小学艺展工作坊现场所展示的纸刻装置作品,就是带领学生们将每堂社团课上收集的边角碎片,根据形状符号分门别类处理,利用点、线、面的排列节奏与韵律装饰在绷有透明纱布的绣绷圈内,在四个平方米的空间内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错落有致地悬吊在半空。结合灯光的照射,使绣绷中每组传统符号随着光照熠熠生辉,观众置身其中,仿佛被一圈圈金色的纹样、符号包裹全身,强化了感官体验。这些纹样和符号仿佛透过了每一个圆圆的、不断闪烁着金光的“电子屏”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图10)
案例二:在2018广东省中小学艺展工作坊展示现场的纸雕灯装置展示现场还有这样一件作品,它利用深度在15cm左右的深色禮品盒,纸雕灯作品内置,盒面正中开孔5cm×13cm,近距离目测能将作品全景尽收眼底。礼品盒的设计很好地隔绝展场周边的灯光反射,有利于观众拍照,同时也避免了不同题材的纸雕灯相互干扰,让观众集中注意力欣赏每一件作品。(图11)
将装置艺术与传统纸艺的结合,突破了传统纸艺呈现效果单一的瓶颈,创造出更具想象力和时尚性的表现方式,为纸艺的视觉表现的革新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材料和技法上的探索,以及与装置艺术的联系与引申,使传统的纸艺艺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四、结语
笔者在刻纸社团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独特性与地域优势,从传承、融合、创新三个角度对刻纸教学的创意实践策略进行了解读,效果显著,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社团学生档案的追踪、社团评价制度的健全、社团经费的支持等。相信通过政策、教研的有力引导,教师能动性的发挥,校园环境的保障,经费的支撑,刻纸艺术的教学道路会越走越宽广,学生们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也更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