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家大伯

2019-09-10张范忠

陕西文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大伯

惊闻大伯仙逝的噩耗,悲不自禁。连日来,这二十多年间与大伯交集的点点滴滴,又浮现在眼前,让我感慨万千,时而叹息,时而垂泪。

大伯姓柴,是姐姐的公公。机缘巧合,使我得以有幸认识这位乐观、豁达、勤勉、敦厚的长者。1995年初秋,我到大伯家小住,正值新宅落成,举家搬迁已毕,大伯坐在院子里休息,这时,外面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大伯笑着对我说:“这是给咱家放炮庆祝哩!咱连放炮都省了。”在关中农村,乔迁之喜是一件与婚丧嫁娶同样隆重的事情,一般都会找人选择良辰吉日。大伯笑意盈盈的说:“我不请阴阳先生,三六九都是好日子。”柴家不请人择号、不放炮、不请客,平平静静从几代人居住的祖屋搬出,完成了乔迁。看到大伯自得其乐的样子,我赞叹道:“您就像神仙一样。”大伯说:“或者说我比神仙还自在,在咱家里往南就能看到太白山,我是在家修炼哩!”

那一年,大伯面色红润、身体硬朗,但毕竟已是古稀之年,日未出即劳作,日已落而不息。早起骑车到镇上卖菜,在深秋初冬的寒夜里,与家人一起剥玉米、干农活,种麦子时候半夜起来给地里放水。他不教一日闲过,看不惯游手好闲。我还记得在大伯家那些日子,大伯从来不看电视,除了我和大伯年幼的孙子可以看电视,其他人但凡在电视机前流连,他就会说:“走吧,看这个有啥意思!上面是傻子,下面是瓜子(陕西话,意即傻子)。”大伯虽然农事繁重,但是衣食简朴,粗茶淡饭。除了节日和待客,日常的饭菜难见荤腥。数九冬日,也只是在午饭清淡的面条里戳两筷子羊油,以增加热量,抵御天寒。

大伯爱好收藏古钱币。他生活在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腹地。南方才子北方将,关中黄土埋皇上。十数个王朝建都的故地,不免留有古人生活的遗存。得天独厚的条件给大伯的收藏带来便利,加之大伯厚道慷慨,以物换物,以及用他卖菜所得购买积攒,日积月累,居然收齐了多套较为完整的古钱币,需要时也曾无偿借给地方博物馆供展览之用。大伯热情好客,晚辈中零零散散的都存有大伯赠与的古钱,我和弟弟手上就各有一枚西汉五铢钱。我曾经在大伯家见过一面汉代铜镜,被大伯视为珍宝。后来家里失窃,这面铜镜不幸被盗。大伯对此不以为然,他说:“丢就丢了,身外之物嘛!”

大伯说话,往往一针见血,切中肯綮。记得我回山西时候,大伯骑车送我出村,在路上,大伯得知我正在找对象,就说:“你找对象,一要身体好,二要脾气好”。又说:“咱不要挑,让她挑你”。真有一种降低身价、“把自己当做泥土、让别人踩成一条路”的豁达。他还告诉我:“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若能跳出墙外去,不是神仙也寿长。”至今言犹在耳。我当时年轻气盛,听了这些话,颇有些不以为然。现在想来,大伯这些话不是说教,而是身体力行的经验总结,非大智慧者不能为之。

大伯前半生戎马倥偬,壮怀激烈;后半生隐居乡野,不求闻达。1942年,大伯17岁中学毕业,参军到原国民党90军,随部队驻防在陕西韩城黄河西岸。日军在黄河东岸多次发动渡河攻击,均被国军予以强烈反击,阻止在黄河东岸,始终未能进入陕西境内。由于大伯表现出色,1944年秋被推荐到西安军需学校上学。次年毕业后,分配到原国民党第七兵团部从事军需工作。日本宣布投降后,他又随兵团部出潼关到河南郑州、新乡等地,从事接收和移交日本战俘等工作。1949年在四川德阳随部队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秋,满怀豪情,投笔从戎,抵御外侮,精忠报国。这样的壮举,是大伯一生最为闪光的亮点,这不仅仅是大伯的荣耀,也是整个家族的骄傲。1952年初,大伯从部队复原返回原籍,从事畜牧兽医工作。他认真钻研畜牧兽医技术,八年间,医活牲口无数。1960年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他不违农时,精耕细作,春种夏忙,秋收冬藏,终年劳碌奔波在田间地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带领家人,战天斗地,开垦漆水河边的滩地,耕种改良成为肥沃的农田,一年年生长出丰稔的粮食、鲜美的蔬菜、甘甜的水果和茂密高大的林木。农事间隙,大伯还养猪、养羊、养蜂、制售灯笼,以补贴家用、改善生活。但是,大伯又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面对人生的峰谷起落、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及长期背负的所谓“历史问题”,大伯并无丝毫愁苦和悲观,总是以自己一贯的乐观、睿智、从容、豁达和坚韧,笑对这一切。

大伯是受过旧学的学生,敏而好学,知书达理。我曾经见过他写给我父亲的信,从称呼到落款,彬彬有礼,行文畅达、措辞精当,字迹挺秀。2012年国庆节,我们一家赴杨凌看望二老,二老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大伯更是才思敏捷,亲友重逢的喜悦溢于言表,他当即口占一绝:

幸有亲朋远道临,愧无佳肴宴嘉宾;

农家便饭土特产,有缘重逢谢天恩。

大伯的孙辈中有几个名字是他亲自起的:辰菊、卓立、联邦、济邦。名字朗朗上口,词意一目了然,又意境宏阔、寓意深刻:凌寒傲霜的品质、卓尔不群的人格、天下大同的宏愿、救世济民的情怀。这些匠心独运的巧妙构思,不仅寄托了大伯对于晚辈的殷切厚望,也折射出他退则独善其身、进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如果不是历史的错误,又怎能以如此才学而隐于乡里,锄禾劳作于田间地头。但是,我从来没有听到他的一声抱怨,以及对于命运多舛、明珠暗投的心灰意冷。我们无从想象,他以怎样宽厚的胸襟,包容了从一个国民党的抗日战士、起义投诚士官到新中国的畜牧兽医、乃至田亩农夫的沉浮起落,以及历史变迁给个人命运所带来的屈辱和冲击。

大伯历尽坎坷,饱经沧桑,淡泊名利,不求闻达,最终却名至实归。1985年,兰州军区颁发了《起义人员证明书》,对大伯的“历史问题”予以澄清;2015年,在大伯90周岁之际,终于等来了党和国家的肯定和褒奖,当地政府送来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我知道,这是对大伯内心深处长达70年漫长绾结的最好安慰。

大伯不求期颐,不刻意养生,粗茶淡饭,节衣缩食,而天假以年,一生幾乎没有大的病痛,以90高龄仍然能够在田间劳作。在大伯身上,可以看到一种随遇而安的恬淡自适,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从容,一种刚直不阿的豪迈气概,一种勤劳务实的坚实笃定。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在大伯的教导和影响下,家族中不仅培养出了大学生、研究生,还有名校博士生,而且形端表正,自强自立。特别是为人真诚豁达,厚道朴实,与人为善,与世无争的美德和人生态度,与大伯一脉相承。

达芬奇说:劳作一日,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得幸福长眠。大伯的一生,堪当此语。

责任编辑李高艳

作者简介:张范忠,男,生于1968年。籍贯,山西晋城。爱好书法、文学,纪实散文《寄自秦岭的板栗》获2000年山西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美文大赛二等奖。

猜你喜欢

大伯
朱大伯赶集
泰然处之
寻常兄弟不言爱
门前那棵冬青树
高贵的生命
好人李大伯
少一些抱怨就好
并非第一现场
《倒数第一》
在你的背上, 不慌不忙地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