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法沉默的螺旋

2019-09-10杜骏飞

大学·课外阅读 2019年2期
关键词:螺旋舆论观点

杜骏飞

1916年12月,诺依曼生于柏林,父亲是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的商人,母亲对艺术和美学有浓厚兴趣。1935年,19岁的诺依曼考入柏林大学,主修新闻、历史、哲学和美国研究等课程。

1947年,诺依曼与丈夫创建了阿伦斯巴赫舆论调查机构。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们调查了成千上万的德国公民,涉及了数不胜数的舆论领域。

诺依曼提出,对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任何检验都必须将以下四个假设单个考虑,然后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大众观念”,分析第五个假定与前四个假定之间的关系:

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

2.个人经常恐瞑孤独。

3.对孤独的恐惧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到底是什么?

4.估计的结果影响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是公开表达观点,还是隐藏起自己的观点?

5.上述四个假定形成、巩固和改变了公众观念。

因此,她的这一学说可作如下表述:

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做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心态,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于是,人们便会放弃自己的看法,逐渐变得沉默,最后转变支持方向,与优势群体、优势意见相一致。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优势意见强化抬高、确立为一种主要意见,形成一种螺旋式的过程。

诺依曼理论给我们的启迪:

1.少数派通常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多数人。我们注意到,在一个以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为文化传统的社会里,“沉默”或“附和”是更容易孳生的。

四个假定巩固了公众观念,导致正确的观念沉入谷底。

害怕孤独,实际是对自己观念的不自信,人群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坚定而不偏执地把持自己的理念。

第1点启示提醒我们,因袭的文化重负会让我们在更多的时候选择“附和”“沉默”。思想的锋芒因而灭失。

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该理论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遭到群起而攻之),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沉默的螺旋”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参考图书:《沉默的螺旋》,[德]伊丽莎白·诺尔一诺依曼著,董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2.通常,在有关社会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争议问题上,多数意见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压力,而在一些技术性、程序性的问题上,这种压力未必有效。尖锐一点说,“沉默的螺旋”成立的前提之一,在于争议性议题所表达出来的意见,必须具有道德的成分:争论的重点不在于对与错、有价值无价值、合理不合理,而在于道德不道德。我们时刻都生活在舆论场中,也时常发现舆论的智性有时并不比个人多。如果你试图科学地审视那些舆论往事,便不免会有如下感慨:道德,多少舆论假汝以行!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气候”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气候”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由此,你会领悟:对于追求社会舆论一致的政治而言,为什么掌控新闻媒体是重要的。历史上所有强权政治都是在自觉不自觉地遵行此例:以媒体制舆论,以舆论制民心。

在印刷时代,国家容易形成政府舆论本位,对民众造成沉默的螺旋;而在网络时代,自由出版、匿名发表促使舆论本位分散而不确定,社会对舆论的控制力在与日俱增。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当我们目睹网络民族主义猖獗、网络舆论审判盛行时,我们会问:网络时代的人民真的可以避免沉默的螺旋吗?网络群言时代的媒介的责任何在?

在网上把控话语权的活跃发言者往往并不是网民中最深思熟虑的成员。在可见的未来,“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价值将更为重要。那时,我们不是必须保卫国家、或“必须保卫社会”,而是必须保卫理性,并对抗着不健全的舆论。

在这里,承担保护者的或许将被迫是少数人。“沉默的螺旋”强调了“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在舆论可以设想的严峻环境下,我们可以期待这种不一样的结局吧?事实上,这一结局意味着少数人将承担起他们命定承担的责任,这里的少数人不在别处,或许就在诺依曼的当代知识阶层之中。真正的知识分子多是不惮于与媒介意见保持抵触和批评的人群。

(有删节)

“以輿论制民心”最经典的例子是,《召公谏厉王弭谤》中的“防(堵塞)民之口,甚于防川”,其结果是:“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网络时代,我们怎样保持清明的理性,不被网络的声音裹挟?众声喧哗之际,保卫理性比保卫其他虚妄或具体的东西更重要。

“少数人”挺身而出,凭借的不只是热情和承担精神,更多的应该是理性的判断。

思考探究

一、文章中说“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问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路问:在路上问。②不豫色然:不愉快的样子。孟子被齐国国君拒绝之后,为什么没有“孤独和恐惧感”?

二、下列对文中诺依曼理论的启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关专业技术领域的规律、标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B.有关道德的评价标准,往往决定于多数人营造的社会舆论。

c.“意见气候”形成的压力,正好对付害怕意见孤独的众生。

D.权力机构掌握了媒体,就控制了舆论,但绝不能控制民心。

三、下面分别是第六版和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语“莫明其妙”的解释。作为权威工具书,第七版解释中的“注意”提示是否妥当?请评析。

第六版:

【莫名其妙】mo ming qi miao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莫明其妙】mo ming qi miao没有人明白它的奥妙(道理)。注意“莫明其妙”由“莫名其妙”衍化而来,但二者含义略有不同:“名”义为说明,“明”义为理解。

第七版:

【莫明其妙】mo ming qi miao同“莫名其妙”。注意“莫明其妙”的“明”义为理解、明白,但“莫明其妙”跟“莫名其妙”所表示的意思是相同的。

猜你喜欢

螺旋舆论观点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呜嗷,怪兽登陆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奇妙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