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子相隐,就为直道?

2019-09-10华小清

大学·课外阅读 2019年2期
关键词:叶公父子真情

华小清

《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

有一天,叶公对孔子说:“我们乡有个能行直道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就出来作证告发。”孔子说:“我们乡里的直道跟你们不一样,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直道便在其中了。”

身處法治社会,我们很容易理解叶公说的“直道”,即法律大于人情,任何时候人都不能因为亲情而包庇犯罪。那孔子这个大圣人,为什么会赞成父子间相互隐瞒犯罪呢?他所说的“直道”错了吗?

有人用孝道和仁爱来解释“直道”:“子苟有过,父为隐之,则慈也;父苟有过,子为隐之,则孝也。孝慈则忠,忠则直也。故曰‘直在其中矣’。”儒家认为孝道是联系家庭成员的纽带,孝敬父母才能忠于君主、忠于国家,社会才能因此安定。而孝道的根基在于仁,“立爱自亲始”,一个人如果连血缘至亲都不爱,又怎么会爱其他人呢?从这个角度理解,孔子的“父子相隐”顺乎天理人情,能够维护正常的伦理关系与社会和谐。

可是为了顺乎人情,就相互隐瞒犯罪,导致法律虚设,社会不就乱套了吗?这样简单的道理,孔子不会不明白,他说的“直道”其实另有含义。

原文中,有两个字值得深究。

第一个字是“攘”。《论语义疏》中这样解释:“谓他人物来己家,而藏隐取之,谓之攘也。”所谓“攘羊”,是把进入自家的羊据为己有,而不是主动去偷别人的羊。在当时的人看来,“攘羊”算不上严重违法,只是道德上不光彩。因此对于“攘羊”的情况,孔子赞同父子相隐。从这个意义来说,“直道”不仅包含人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还要有荣辱感,懂得反省。

第二个值得深究的字是“隐”。那么,隐瞒的是罪行吗?《史记》中有一个故事,楚国有位丞相叫石奢,有一天他抓到一个杀人犯,却发现是自己的父亲。石奢放走了父亲,然后到大王面前领罪,他说:“如果我杀了父亲,是不孝;放走父亲,又是不忠,因此我只能领死。”大王感念石奢的忠孝,想要赦免他,但石奢最后还是自刎而死。

我们可以看到石奢“隐瞒”的是父亲的人身安全,他释放了父亲,却并没有隐瞒父亲的罪行,他选择了代父领罪。孔子的“父子相隐”其实也不在于隐瞒罪行,而在于隐父。隐父的背后是子女应如何对待父母之过的问题。

孔子说过“爱自亲始”,又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就是说:父母有过,子女应当恭恭敬敬地以善言劝谏。(唐代孔颖达对此下了一个界限:“劝谏”仅限于寻常小过,“若有大恶,亦当犯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父母犯错时,孔子主张“隐”,先不对外告发,而是在家庭内部善言劝谏父母。这才是顺应天性真情的做法。

因此,孔子所说的“直道”,不是包庇犯罪,损害正义,而是在法与情之间找到一条能圆满“仁”的道路,这条道路一定发乎人间真情,既有正义也不抛弃仁爱、真情。石奢被大王赦免,却仍然选择赴死,是因为他既不想无情,也不愿无义,只好以死这条“直道”来成全自己的有情有义。

古文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出处《论语·子路》

原文段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猜你喜欢

叶公父子真情
风雨真情
叶公好龙
真情
《叶公好龙》改写
真情是不虚、不私、不妄之情
叶公好龙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