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结合提高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有效性
2019-09-10黎婉萍
黎婉萍
近几年,番禺区教育局启动了研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教研带动,稳妥地开展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在改革试验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新问题、新困惑也层出不穷。诸如:教研意识淡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同级、不同级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师生负担加重。结合学校教学改革的实际,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科学方法,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凭借校本教学研究制度和课题组、教研组活动,紧紧抓住学科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开展有效教研探索实践活动,扎实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确立研究目标
数学科构建了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这一校本教研方式。此方式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1. 结合“五学”,有效实践校本教研
从我校数学科的教研实况出发,围绕问题的解决,采用“聚焦课堂”的形式,结合数学学科内在的特点,最终形成极具数学学科特色和切合我科实际校本教研方式。本教研方式的具体操作从“点—线—面”三个层次的逐步深入推进实验。“点”上的研究是以“一课多上”的形式,突破每个年级的一些教学难点;“线”上的研究是针对数学科系统性而设计的,以发展的观点,同一系列的知识在不同的年级的教学上的不同把握;“面”上的研究是把每一节课放在整个学科教学的系统中加以通盘考虑,在异中见同、同中见异,最终形成较强的处理教材与驾驭教材的能力。
2. 在互动的平台上,教师共同成长
在课题研究中,逐渐积淀并形成数学科校本教研文化,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促进教师主动、个性化发展的深层次追求。参研人员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反思习惯,能独立进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实践性课题(或专题)研究。数学教师们在这个“互动”的平台上,共同成长。
二、校本研究的具体情况
第一,以课堂教学问题为切入点,让教师更关注“如何教”。一个数学教师是不是好教师,我们认为并不是看他掌握多少数学知识,更关键的是看他能不能通过课堂让学生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也就是说是“如何教”的问题。因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必须从困扰教师的课堂教学问题入手,教师才能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人,问题才会真正得到解决。所以,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就是我们研究的切入口。例如,新教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失败了,这就是一个来自课堂“教学问题”。 我们的做法是以“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为研究的切入点,科组的教师围绕如何上好这一课而展开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教师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上好这一课”。
第二,“一课多上”实现了教师间的互补。我们全校数学教师是一个大的共同体,而同一个年级的几个教师就是一个小的共同体,数学教师共同体的建立弥补了“个体户”的不足,共同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会形成良好的专业技术文化。我们“点”上的研究是同年级同内容互相听评课,以“一课多上”的形式,突破每个年级的一些教学难点。例如,我们从“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出发,让全级的几个老师同上这一节课,在“听—评—再听—再评……”的不断的修正中使课堂教学逐渐完善。在你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将会在我的课堂上得到解决,而这一研究成果还会以最快的速度在数学科的每一位教师的课堂上得到推广应用。经过教师共同体的努力,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而在解决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同年龄的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三,让教师驾驭教材之上,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果把一节课看作是一棵树的话,那么整个课程体系就是一片森林,我们要求教师的眼中不但要有树,更要能看得见森林,只要老师站在山顶,森林就会尽收眼底。“线”上的研究是不同年级同系列互相听评课,就是针对数学科系统性强的特点,以发展的眼光,同一系列的知识在不同年级教学时的不同把握。例如,四年级的“商不变规律”、五年级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六年级的“比的基本性质”是同一个系列的内容,它们在本质上都有相同的地方,可以利用迁移进行学习。但由于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都不相同,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既要考虑它们的共性,也要考虑它们的个性,更好地做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所以,我们这把三节课放在一起研究,让教师们能够从教材的知识体系准确地把握这三节课。
第四,“实践—反思”的习惯把研究平静回归课堂。以前的教研活动,大多是观摩别人上课,学习别人的理论,是自己教学之外的工作,所以大多教师有抵触情绪,现在,上课就是在搞研究,而且通过“听——评—再听—再评……”这一“实践—反思”的方式進行,一轮之后,课上得好不好,已不再是一个人的事情,因为大家都在出谋划策帮助你,感觉也特别温暖,个人的压力反而没那么大了。这一教研方式的实施将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与自身专业发展融为一体,并带着研究的意识从事教育教学,用研究的目光审视课堂教学,从而使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化为一个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实践者、严肃的反思者,对自己及同伴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批判、分析、改进,最终实现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到达提升自我专业发展水平。至此,“科研”与“教学”是一个共同体。
第五,滚动前进的方式带动教师专业的动态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过程,“一朝受教,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无止境的过程。当我们的研究一路滚到“面”:不同年级不同系列互相听评课,我们要求教师把每一节课放在整个学科教学的系统中加以通盘考虑,在异中见同、同中见异。当“点—线—面”滚动了一轮之后,我们的研究还远远没有结束,因为教材在改革,学生、教师在变化,新的“教学问题”又会出现,而这一点又是一个新的切入点……不过,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逻辑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校本研究时,往往更容易将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过程更加顺畅,从而逐渐积淀出教师自身的“实践理论”。这些实践理论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一旦教师自身的“实践理论”与外来的理论找到结合点,教师就更容易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下一轮的实践,从而实现自身专业的一种动态发展。
三、成果与收获
教师在校本模式构建和观课议课过程中实现成长,提升素养,在你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将会在我的课堂上得到解决,而这一研究成果还会以最快的速度在数学科的每一位教师的课堂上得到推广应用。比如,三年级“周长”这一课,最先上课沈庆华老师,在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时,没有很好地突破“封闭图形”这一教学难点,所以学生在完成多边形周长的教学时候只有72.3%的学生掌握。在评课之后,由我再上这一节课,结果,我班学生的做题正确率已高达94.0%,而最后上课的是一位刚出来工作的林绿苗老师,虽然她远没有沈老师的工作经验,但是,她在课堂上也较好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做同一题时正确率也高达93.6%。很明显,教学问题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