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暗访沦为形式主义“新套路”
2019-09-10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开展暗访是发现基层真问题、督促问题真解决的有效手段和途径。然而,当下,部分基层暗访质量不高、效果不佳,甚至存在假暗访行为。在一些地方的暗访工作中,“命令紧,执行松,有的在望风”的现象不时发生。这类暗访徒有其名,并未能成为监督利器,反而沦为形式主义套路和变种。
中部某市要求加大督查暗访力度,当地乡镇干部严密“布防”,生怕一不小心,哪里出了问题,导致一年考核不合格。等了两天,一辆有明显标识的市里公务车进了村,一进入县域范围,就被当地“盯”上。暗访人员下车后,直接到村委会跟村干部交流。有了这个“时间差”,乡镇主要负责人也很快赶到现场。“所谓的暗访,还没有开始就成为明察了。”一名乡镇干部说。
专项督查检查之外,日常治理也是假暗访的易发区。西部某市多次整治出租车行业乱象,多年来未有实质改观。今年2月,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向市交通运输局下了最后通牒。次日,当地明确,由市运管处、公路处、港航处和局机关每天安排1个暗访小组(2人组成)进行暗访。而直到2月7日,交通部门围绕出租车乱象开展208次暗访检查,都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同一时间阶段,政府服务热线却依旧接到群众对出租车违规行为的投诉。
暗访工作效果令人生疑,经纪检监察组深入调查发现,有的暗访组提交材料涉及的一些“被访”车辆当天没有出行记录;有的暗访人员不把工作当回事,并没去“访”,只是打车去超市、医院办私事,回来还拿车票报销。
在记者调研中,不少乡镇干部反映,一些暗访严重走样,本该直接到村的,变成了直接到乡;本该直接到户的,变成了直接到办公室和会议室;本该查找问题的,变成了听成绩汇报。更有一些暗访异化为“被调研”“被安排”,暗访人员甚至“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要求地方“层层陪同,前呼后拥”。
部分干部充当“老好人”,也让暗访成为走过场。有的干部口上喊着扎实暗访,实际是只栽花不摘刺,装聋作哑,不愿给自己找麻烦,增加工作量。更有甚者,还与被监管对象形成利益关系,一有暗访就通风报信。
要杜绝假暗访,须出台暗访工作规范,提高暗访本领能力,尤其要强化暗访干部的担当负责精神。近两年,湖南连续开展“四不两直”调研,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20位领导同志开展“深入贫困地区解决群众问题”专题调研,每位省级领导负责两个或一个贫困县。任务有明确要求: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通过这样的暗访调研,湖南省发现了扶贫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在暗访结束后向市县反馈,要求督促整改,并明确了回访时间。
(摘自《半月谈》201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