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十年代宏大磅礴的治水工程

2019-09-10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21期
关键词:水患民工工地

从远古时代,水患就困扰着中国。因此,治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的社会事务,是历代当政者稳固其统治的根基。显然,治理水患也是新中国政权所要处理的重要事务。因此,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着手治理中国的水患。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1950年7月20日,毛泽东在菊香书屋批阅文件,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急匆匆地送来一份机要急件。这是中共安徽省委关于淮北遭受洪灾情况的报告。毛泽东读着急件,脸上立刻浮现出沉重的表情。当他读到这份机要急件中写的“有些灾民因躲避洪水不及,爬到树上,被毒蛇咬死”这些文字时,不禁流下了眼泪。毛泽东决定调动各方面力量来治淮。

1950年冬季,治淮工程开始实施。在那个缺粮的年代,粮食是最关键的物质条件,毛泽东显然看准了这一点。他决定,在各方面都缺少粮食的情况下,也要调大批粮食投入到治淮工程中去。政务院按照毛泽东的这一指示,召开专门会议,于当年11月拨出治淮工程款原粮45000万斤,小麦2000万斤。大批粮食的调入,保证了治淮工程按时开工。

1950年的冬季,在各地政府的统一组织下,有80万民工投入到治淮工地上。他们在淮河两岸搭起了帐篷和其他简易房屋,按军事建制组织起来,投入到火热的治淮工程中去。仅仅用了一个冬季80多天的时间,这80万民工就建成了一条长达168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1951年春种之后,治淮工地又集中了数十万民工,投入到第二阶段的治淮工程的劳动中去。当时,淮河两岸,红旗招展,口号震天,民工之间还展开了劳动竞赛。

  毛泽东一直关注着治淮工程,当他看到从治淮工地上传来的一份份捷报时十分高兴。他决定,由邵力子担任中央治淮视察团的团长,率团去治淮工地视察。行前,毛泽东亲自会见了邵力子,关照了他们视察中要了解的情况和需要详细询问的问题。最后,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叫来身边工作人员,把这个题词制成四面锦旗,由邵力子代表中央视察团,把这四面锦旗分送给在治淮前线的治淮委员会和河南、皖北、苏北治淮指挥部。

毛泽东的题词传到了工地,工地上的民工们一片欢腾,干劲倍增。在劳动中,大家都争先恐后,这就使治淮施工的每期工程都提前完成。此后的8个年头,治淮工程连续展开,到1957年冬季,治淮工程基本完成。在这8个年头里,河南、淮北、苏北共投入民工几百万人,治理大小河道175条,修建水库九座,库容量达316亿立方米,修建堤防4600多公里,提高了淮河流域特别是淮河下游的防洪泄洪能力。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目标,基本达到了。

荆江分洪:世界水利工程史上奇迹

  当毛泽东亲自决策并指导治理淮河的时候,他的目光并没有限定在一个地区。他的视野覆盖了整个中国的水患地区。而在中国的水患地区中,长江中游地区比较突出。因为长江从三峡涌出之后,到湖北的开阔地段,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水网地带。这造就了湖南、湖北的鱼米之乡。但是,赶上大暴雨连续不断的天气,湖北、湖南,特别是湖北的枝江到湖南的岳阳城陵矶这一带(史称这一带为荆江),就会出现大洪水。历史上,这一地带数次被淹,造成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无以数计的损失。

毛泽东十分关注长江中游特别是荆江地区的防洪问题。就在他做出治淮决定的1950年的10月,他亲自听取了中南局代理书记邓子恢的汇报,下决心搞荆江分洪工程,治理长江中游水患。

  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开工。在施工过程中,湖北组织很多文艺团体到工地进行宣传鼓动工作,同时参加劳动。在劳动中,劳动者们的衣服被汗水和泥水浸湿,来不及换洗,于是,大家便都脱光了衣服,只穿一条短裤劳动。太阳晒,蚊子咬,大家全然不顾,几十万劳动大军展开了劳动竞赛。工地上十分抢眼的是妇女劳动大军,她们的任务,主要是碎石。其中,有一个妇女,开动脑筋,创造了一种碎石法,竟然创造出了一个人一天碎石超过原来勞动定额十几倍的奇迹。

  毛泽东为荆江分洪工程写的题词“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被制成许多旗帜,也写在一些木制的标语牌上,插在工地上,使参加荆江分洪工程施工的劳动大军深受鼓舞。他们只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硬是完成了外国人要十二年才能完成的巨大工程。更让人称奇的是,荆江分洪工程不需要中央调入物资和资金,全部由湖北省自己筹集。用这样少的投入创造这样大的工程奇迹,为古今中外所少见。

  荆江分洪工程不光完成得迅速,而且质量上乘。1954年,长江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当特大洪水到来之际,经中央批准,荆江分洪指挥部先后三次启动分洪工程分洪,保住了荆江大堤,使湖南、湖北人民免受了更大的灾害。1998年,长江又发生特大洪水,荆江分洪工程再次启动,又ー次使两湖人民免受巨大损失。

治理黄河取得了显著成绩

亲自决策搞治淮工程和荆江分洪工程之后,毛泽东把治理水患的目光移向了黄河流域。

  1952年10初,毛泽东向中央政治局提出,自己要利用中央批准他休假的时间,考察黄河。经过一番准备,1952年10月25日,毛泽东离开了北京,26日到达山东济南市,27日,毛泽东视察了济南附近的黄河。他站在黄河大堤上,望着滔滔的黄河水,问陪同他视察的山东省负责人和山东水利部门的专家:“这一段的黄河底比济南城地面高出多少?”山东省水利部门的专家回答说:“要高出六到七米。”毛泽东听后,沉吟良久,之后,他告诉山东省的负责同志,一定要把这一段的大堤修牢固,雨季发大水时,要组织军队和民兵到大堤上去防守,同时也要防止黄河侧渗,千万不要出事。

  10月31日,毛泽东到达河南新乡后,徒步考察了引黄渠。走到引黄灌溉大闸管理处,毛泽东听取了管理人员介绍大闸的功能。他提出要打开大闸,实际看一看。管理人员说:“现在没有电,打开大闸要人用手摇。”毛泽东听后,脱去大衣,说:“我们一起把大闸摇开。”毛泽东和大闸管理人员、随行人员一起,摇开了引黄灌溉大闸。看到黄河水流进灌溉渠道,灌溉农田,毛泽东放心了。他说:“这就是变害为利,黄河沿岸每个县都建一座这样的引黄灌溉大闸就好了。”

毛泽东从10月25日离开北京视察黄河,到11月2日回到北京,用了六天时间,走了山东、河南、平原(1949年建省,1952年撤销)三省,听取了三省党政负责人和水利部门的专家的汇报,考察了黄河几个险段,基本了解了黄河下游的情况。在此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他一直关注着治理黄河的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正是在这二十多年时间里,各地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建立了治黄专门机构,还动员和组织众多军民,从不间断地治理黄河,完成了引黄灌溉济卫等一些大的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新中国成立至今,黄河再没有出现过20世纪30年代那样的危害数省、殃及几千万人口的灾害。

有再大的困难,也要修建官厅水库

历史上,海河也是经常泛滥的水系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海河因为历史上长期没有得到治理,水患严重。毛泽东非常关心海河的治理。这一离首都最近的水系的水患,时刻牵动他的心。他下决心要搞一个工程,治理海河。经专家考察,得出的结论是:治理海河,最重要的工程是修建官厅水库。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听取专家汇报修建官厅水库的有利之处,以及修建规划,认为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但新中国刚刚成立,财政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国家经济较为困难,要政府拿出很多钱来修建这座水库,确实有困难。情况报到毛泽东那里,他和周恩来反复商量,最后拍板:就是有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修建官厅水库。1951年10月,官厅水库工程正式动工。

  修建官厅水库时,获得翻身解放的广大民工,干劲冲天。他们轮班上工地劳动,换班休息。人歇工不停,并且在施工中涌現出许多先进人物。毛泽东非常关心官厅水库工程,每天都要听秘书汇报有关情况。经过三年多时间的艰苦奋斗,官厅水库终于在1954年年底竣工。

  修建好的官厅水库,可蓄水22亿立方米,是继治淮工程和荆江分洪工程后新中国兴建的又一大工程。在这座水库竣工前,毛泽东视察了工地,并亲笔题词:“庆祝官厅水库工程胜利完成!”

  毛泽东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到他1976年逝世,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关注着治理中国水患的工作。在他的亲自决策下,中国完成了治理淮河工程、官厅水库工程、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十三陵水库工程等重大工程。同时,像红旗渠、韶山灌区等一大批水利工程也兴建起来。这大批治水水利工程的兴建,为化害为利和保障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至今仍在惠泽中国人民。

(综合《开国大事件》《党史博览》《档案春秋》)

猜你喜欢

水患民工工地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波比的小工地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牛鉴在治理开封黄河水患中的作为
黄河水患对开封经济影响研究
热闹的工地
民工买保险
河南黄河水患研究综述
工地上的女人们
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