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干部廉洁行为养成困境及应对策略
2019-09-10李根
李根
摘要:高校学生干部利用自己的身份优势获取特殊的荣誉利益是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钟表现在评优评先、人员选拔、人际交往等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对高校构建廉洁教育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这种现象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功利主义取向、廉洁教育的缺失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及时介入和干预,正确引导学生干部的思想行为。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廉洁行为;困境;策略
所谓廉洁行为养成困境,是指高校学生干部借助岗位的职权和身份优势,在学生群体中获得一些特殊利益。这种不良行为一般不涉及大额经济问题,而更多涉及精神荣誉等获得途径的非正当性,因此也呈现出重名利性、非物质性、途径多样性等特征。
高校学生干部的一些不良行为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警惕:2018年7月,中山大学学生会发布《中山大学学生会2018—2019学年度干部选拔公告》,公告本无问题,但其中所标注的所谓“正部长级”“副部长级”引起了网络热议。同年9月,成都一高校学生在学生干部群里问“7号要开会吗”,并@了学长,竟遭到“主席是你直接@的”的奇葩责难。此外,一些学生干部利用自己的职权在评优评先、校内外实践活动等各类精神荣誉的获得上也是既当裁判员,又当参赛者,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学生干部这些行为如果不加以干预和正面引导,将会误导学生干部甚至广大学生群体对干部角色行为的认知错误。加强对高校学生干部廉洁行为养成的干预,提高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势在必行。
一、高校学生干部廉洁行为养成困境的突出表现
(一)评优评先类
这类现象在高校都或多或少存在,在学校的各类评优评先活动中,由于在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活动的组织开展中都需要广大学生干部参与,给一些学生干部造成了监管空挡。出现个别学生干部直接利用自己掌握规则的便利,在打分、扣分中谋取不正当的奖励。有的干部甚至在评优评奖中搞小团体、拉票,有意识的引导评议小组进行有利于自己的评审,从而赚取奖助学金。
(二)人员选拔类
这类是指在学生干部的选拔当中,一些学生干部会以私人关系、是否为自己的“亲信”为评价角度来选择自己的“继任者”。这是由于在学生干部的选拔、日常学生干部团体的运转过程中,教师往往由于忙于各类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学生干部的参与和支持,学生干部在这过程中更多的扮演了主导角色,这就给了一些学生干部投机者以可乘之机。“拉票”“走关系”成了一些学生干部上升的重要法宝。
(三)人际交往类
这类相比于前两类危害而言,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间接危害性。所谓隐蔽性,因为这是一种日常交往过程中的违背廉洁教育价值目标的现象。所谓间接危害性,是指这种行为会极大伤害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疏远普通同学与学生干部乃至教师之间的关系。一些学生干部在任职以后,由于定位失误,错把自己当成了具有行政级别的“部长”“副部长”,对自己部门的干事、班级的同学颐指气使,摆官架子,打官腔,迷失了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应扮演的角色和责任。
二、高校学生干部廉洁行为养成困境的原因
(一)功利主义取向
学生干部存在与大学生廉洁教育相背离的行为与学生崇尚物质,看中结果的功利主义观念不无关系。拜金、攀比、投机取巧等成为一些学生眼里成功的必然路径。因此许多学生干部在成为干部前乃至任职后,缺乏脚踏实地的思想工作态度,习惯于通过一些短平快的方式来获得荣誉。
(二)廉洁教育的缺失
一些高校不重视甚至从未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在学生评优评先、干部选拔当中也缺乏基本的监督和管理,客观上给学生干部提供了可以钻空子的温床。由于廉洁教育的缺失、监管的缺位,一些学生干部并不能够很好地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行为是一种与廉洁相背离的行为,缺乏基本的价值判断,无法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导致在思想行为上出现更大的偏差。
三、促进高校学生干部养成廉洁行为的对策
(一)加强制度建设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的佼佼者,往往思维活跃,愿意开动脑筋。他们钻空子、搞小团体等不良行为往往与监管缺位、制度建设不到位有关。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当及时审视、修订学生干部管理、评优评先等制度,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科学做好学生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
(二)加强教育管理
学生干部这些不良行为的直接因素在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跟进、监管力度不足。如果相关教师能够在评优评先、干部选拔等工作中严格监督,积极引导,那么学生干部的行为将得到很好的约束。此外,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自己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也会對学生干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强教育引导、以身示范、强化监督,约束规范学生干部思想行为。
(三)搭建廉洁教育平台
针对一些高校廉洁教育力度不足问题,应当通过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建设、主题班会等途径,将廉洁教育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引导学生认识当前在学生干部群体所发生的与廉洁教育相背离的现象和行为,通过对照和审视,使学生干部意识到自己的哪些行为已经与学生干部的身份不相符合,从而意识到与廉洁教育相背离的现象和行为对自己、同学所带来的危害,提高对不良行为习惯的警惕性和纠错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