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生态资源旅游价值评价及功能分区研究

2019-09-10王爱忠文艳陈雪钧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5期

王爱忠 文艳 陈雪钧

摘  要:渝东南生态保护区是重庆政府规划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是重庆唯一集中连片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扶贫开发区。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和民族民俗资源丰富,集山川、河流、森林、湖泊、洞穴、峽谷等资源类型于一体,含少数民族民间习俗、民族歌舞、民间文化、古建筑等文化遗产于一身。因此,明确的了解该地区的旅游资源情况对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科学有效的调查方法收集统计旅游资源信息,对该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统计分类和分析评价,深入了解渝东南生态保护区资源赋存情况,并针对性提出相关保护与开发建议,为该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渝东南生态保护区;旅游资源调查;保护与开发

一、渝东南生态保护区调查概况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在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上,渝东南地区因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再加上出于对整个长江流域及中国相关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重庆市将其定位为生态保护区,以旅游业为区域主导产业。因此,围绕该地区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为发展旅游业查明可利用的旅游资源,更加明确的了解该地区旅游资源的数量、类型、规模以及分布范围,为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开发与保护做好准备,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

(二)调查方法

1.文献检索法。通过查阅文献和地方县志来获得调查区的旅游资源基本资料,并结合各区县官方网站公布的旅游信息,对资源进行统计分类。

2.实地调查法。通过到某些景点对被调查资源进行直接观察,同时访问一些景区的工作人员和当地的居民以获得旅游资源信息资料。

3.专家咨询法。根据所要调查的内容,选择学院内从事多年旅游教育工作的教师,为旅游资源评价提出相关的专业意见。

二、渝东南生态保护区旅游环境

(一)基本概况调查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处于渝鄂湘黔四省的结合部,是中国西部四川盆地东南部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该地区辖6个区县,其中黔江区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武隆区、石柱县、彭水县、酉阳县、秀山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其总面积1.9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0.6%,现有总人口36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4.2%。

(二)自然环境调查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立体气候较为明显,大部分地方年平均气温为15-17℃;大多地区在5-9月份降水,年降水量比较丰富,日照时间较短。该地区山地多,以强岩溶化峡谷中山为主。地下和地表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发育良好,溶蚀地貌类型的面积占重庆东南部地区面积的60%以上。湖泊与溪流遍布全境,水流落差大,地下热水资源丰富。生物景观以古树古木、珍稀树木、野生动物以及森林为主,主要分布在黔江区、石柱县、武隆县和秀山县,如黔江区的黑金丝猴,石柱县的珙桐、红豆杉等。

(三)人文环境调查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的传统聚居文化丰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市化水平不高。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石柱县、彭水县、酉阳县和秀山县,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各地区民族风情非常浓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文化,有“赶年”、“赶秋”等节日。少数民族艺术也较丰富,例如土家族打击乐“打溜子”、傩戏、摆手舞、铜铃舞,苗族的“飞歌”、芦笙、木鼓舞等。

(四)经济状况调查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经济发展落后,处于全市“西部地区”水平,同时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程度深,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的经济结构依然是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明显落后;在工农业的结构中,对农业的依赖性较大;在工业结构中,六个区县都是以建材、采掘等高能耗工业为主,生产产值比重较低,机械化程度也不高。所以,整个渝东南地区的产业发展是相对落后的,但也基本保持增长趋势。

三、渝东南生态保护区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一)旅游资源分类情况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本文对该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概略性的调查,并根据旅游资源认定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对该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经统计和分类,调查的渝东南生态保护区旅游资源共6个主类,17个亚类,28个基本类型,共71个单体旅游资源。

(二)旅游资源类型构成

根据调查统计,渝东南地区的旅游资源主要以地文景观、水域景观、建筑与设施为主。其中“地文景观”类自然资源单体数为12个,占本次调查单体总数的16.9%;“水域景观”类自然资源单体数为11个,占比15.5%;“生物景观”类自然资源单体数为9个,占比12.7%;“历史遗迹”类人文资源单体数为3个,占比4.2%;“建筑与设施”类人文资源单体数为29个,占比40.8%;“人文活动”类人文资源单体数为7个,占比9.9%。以上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构成了渝东南地区以生态山水峡谷为基调、岩溶地质奇观为亮点、民族民俗风情为内涵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资源基础。

(三)旅游资源类型特征

1.旅游资源种类齐全、数量多,分布较广但又相对集中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在本文调查的资源类型中就包括6大类型,并且旅游资源的单体数量非常多。在地域分布上,渝东南地区的一区五县都各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但并不是呈现均质分布,而是在局部地区呈现较为集中的布局。从大格局上看,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乌江流域沿线、国道319线和彭(水)—石(柱)公路沿线,呈“H”形分布格局。

2.旅游资源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人文旅游资源次之

自然旅游资源在渝东南地区旅游资源中占主体地位,约占资源总数的53.91%,并且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美学价值。人文旅游资源的地位仅次于自然旅游资源,约占资源总数的46.09%,体现了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该地区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

3.“地文景观”类和“建筑与设施”类的旅游资源地位突出

渝东南地区“地文景观”类资源丰富,反映了渝东南“山岳”类景观的特色。在地文景观中,又以山丘型和洞穴类景观为主,反映了渝東南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特征。此外,该地区“建筑与设施”类的单体旅游资源数量也较多,其中又以古镇、文化遗址、宗教建筑与纪念地为主,充分体现了该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特色突出的少数民族风情。

4.人工水域与自然水体较多,水域风光资源丰富

渝东南地区的水域风光类资源单体数量虽然不多,但具有较大的旅游价值。其资源主要包括乌江及其各支流,包括芙蓉江、阿蓬江、官渡峡等。此外,还包括一些人工和天然湖泊、水库,例如太阳湖、孝溪水库、小南海等。这些湖泊、水库及河流都为开发水上旅游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是该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

四、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生态资源旅游价值评价

(一)主要单体旅游资源评分

本文对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的19个主要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评价,使用的是旅游资源共有因子评价的方法。首先是填写19个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然后由旅游领域专家对每个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评价,最后取平均值得出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见表1。

(二)主要旅游资源等级划分

根据国家标准中的资源评分法对旅游资源进行评分,以旅游资源最后得到的总分,将其划分为五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为: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分;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89分;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74分;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59分;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44分;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得分≤29分。根据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进行了等级划分。

(三)旅游资源总体分析评价

1.旅游资源整体品质较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从整体上看,该地区旅游资源在自身的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品质,并且大部分旅游资源都还是自然原始形态,未受到破坏,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旅游资源仅占小部分。总体而言,渝东南地区旅游资源观赏价值和开发价值都比较高,其旅游环境具有品质优、数量多、承载力大的特点。

2.旅游资源单体规模较小、集中度较低、知名度不高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旅游资源从表面上看虽然数量多、种类全、品质高,但是整体看来各个单体旅游资源分布较广,集中度不高,并且多数单体旅游资源规模并不是很大,精致度偏弱。所以,渝东南地区的旅游资源从单体上来看,没有较大的优势,缺少具有影响力的资源品牌,知名度不高,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资源组合优势。

3.旅游资源具有非常大的同构性

因为该地区“山同脉、地同貌、水同源、树同种、人同族、民同俗”,并且经济水平还相当,所以这里的旅游资源同构性突出,在旅游开发当中也经常互相模仿,导致同构化趋势越发明显,缺少个性化的特色和较大的吸引力。

五、渝东南生态保护区旅游功能分区

根据各主要生态资源旅游价值的评价结果(表1),以及各区县的旅游资源优势,本文按照行政区划依据来确定各区县的旅游功能。

(一)休闲度假体验区:武隆区

在旅游市场快速发展背景下,休闲度假旅游需求越来越旺盛。休闲度假是一种高品质旅游形式,具有停留时间长、消费高及产品多元化的特点。在武隆区范围内,自然类旅游资源广泛分布,品类多样且品质高。喀斯特旅游度假区拥有罕见的喀斯特自然景观,兼具丰富的休闲度假、娱乐与运动等项目,覆盖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其中,仙女山本是喀斯特度假区组成部分之一,但因其高山草场自然风光的独特性,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足以说明该资源的旅游价值之高。因此,武隆区可以作为渝东南地区的高端旅游产品输出地,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度假产品。

(二)民俗与社区文化体验区:酉阳县、秀山县

酉阳县和秀山县是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区域,其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自然、丰富。如土家族的傩戏和花灯艺术、苗族的木鼓舞等,众多民俗活动都具有舞台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特征,旅游价值较高。同时,两区县的古镇资源也甚是突出,包括酉阳县的龚滩古镇、龙潭古镇和桃花源,秀山县的洪安古镇。其中,桃花源因其诗意的历史渊源与独特的地理特征,成为享誉全国的特色社区文化古镇。因此,酉阳县和秀山县划分到民俗与社区文化体验区,以为旅游者提供文化体验为目标。

(三)自然风光体验区:黔江区、彭水县、石柱县

黔江区、彭水县和石柱县的自然风光资源含量大,且品质高,如黔江国家森林公园、石柱县的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和乌江百里画廊、茂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阿依河等,构成典型的集山、水、高山草场及森林为一体的自然风光体验区。但同时,以上三个区县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限制性开发,以维系生态平衡,获取资源开发的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

六、渝东南生态保护区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

(一)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所以在对该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第一,应当考虑到对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第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环境和资源保护、监控、管理体系和程序,在开发中要确保一切的开发建设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第三,所有的资源开发活动都应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的承受能力之上,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

(二)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监督管理

对于垃圾污染方面,政府及各景区可以通过导游、宣传册、广播、标语牌等各种方式向游客传播环境保护意识,提醒游客文明旅游,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与此同时,应对人流量较大的区域进行重点清洁,特别是阿依河、芙蓉江等观光游憩河段类景观的水质污染进行严格控制管理。应规范旅游开发行为,加强监督管理,建立严格的旅游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管理制度,对可能影响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不予通过。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方面,应注重设施与资源主体的相融性,同时强化其环保性。

(三)传承民族文化,保护人文旅游资源

渝东南地区的历史古迹、民族风情资源丰富,但是随着城镇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部分古迹和民族文化已经逐渐消失,保护人文旅游资源已经迫在眉睫。在保护历史古迹资源方面,应该按照“整旧如旧、建新如旧”的原则来修补、重建或新建,降低商业化的程度,让其能够保持历史古迹的真实性以及完整性。在保护民族文化方面,应集结当地人的力量一起挖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建立民族文化生态村来对其实行保护性的开发,使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传承和复兴。

(四)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旅游品牌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的旅游资源数量多,但知名度不高,震撼力不强。这就需要在整合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宣传,从而在公众心中树立自己的旅游品牌。可通过网络媒体、报纸、旅游杂志、微信、抖音等各种途径来宣传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利用苗族和土家族的少数民族文化来开展有特色的旅游活动,借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树立民俗生态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  郎富平.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8.

[2]  刘艺洁.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研究[J].旅游纵览,2015,9(3):134.

[3]  冉雄伟.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调研和思考[J].民族论坛,2008(1):10-13.

[4]  汤建容,何悦.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档案整理与研究[J].兰台世界,2013(26):84-85.

[5]  于世杰.渝东南文化旅游发展前景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2):79-81.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生态旅游承载力的渝东南生态保护区旅游功能分区研究”(15SKG160);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2018PY71);重庆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項目(17SKG177)

作者简介:王爱忠(1981-),男,山西阳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研究;文艳(1986-),硕士,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学院讲师;陈雪钧(1978-),博士,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