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市农村“厕所革命”的调查与思考
2019-09-09黄远咏
黄远咏
小厕所,大民生。农村“厕所革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改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厕所革命”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查研究,近期对邛崃市、郫都区、金堂县等区(市)县部分镇村农村改厕推进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农户、与村组干部和专家学者座谈交流,察实情、听意见、找短板,形成此调研报告。
主要做法、成效及存在问题
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改厕工作,将其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来抓,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市“厕所革命”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牵头督办该项工作。领导小组8个成员单位明确了责任分工,加强协作配合,研究制定了有关指导性文件,为各地开展工作提供了遵循。围绕如期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到2020年实现58.67万户农村户厕无害化改造提升、全面消灭旱厕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下达年度工作任务,压紧压实各级政府的责任,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针对部分群众受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改厕不积极问题,各地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标语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改厕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及时报道改厕工作典型经验,激发农民群众改厕的主动性、积极性。依托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制定改厕技术标准,编制《农村户厕改造技术指导手册》,明确相关技术指标,提供设计施工图,并加强对各地改厕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为改厕提供技术支撑。经费投入上,市、区(市)县两级财政均将农村户厕改造资金纳入2018~2020年度财政预算,市级财政根据年度目标任务按照每户600元标准将补助资金下达到各区(市)县,各区(市)县分别按照每户900~3000元标准给予资金补助,同时引导村民投工投劳参与改厕。市农业农村局制定《成都市农村户厕改造督查验收办法》,定期对各区(市)县改厕工作实施督导抽查,每月通报各区(市)县改厕工作推进情况,及时发现和整改问题,确保改厕工作落地落实。
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成都市农村户厕改造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73842户,在建17347户,全面完成省、市2019年民生工程上半年目标任务。农村户厕改造提升工作在各区(市)县持续发力,正改变着农村面貌,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尚。调研中,常有农户主动称颂“厕所革命”带来的极大利好。邛崃市夹关镇鱼坝村村民高兴地说:“‘厕所革命顺应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村里家家户户臭味没有了,空气好了,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人居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提升了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
虽然成都市农村“厕所革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一是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沟通对接不够,政策整合不够,统筹协调不够精准,没有完全实现一体联动推进。比如厕污共治设计进度不一致,导致有的地方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不够,易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二是各地推进改厕工作进展不均衡,个别区县和乡镇由于重视不够、缺乏资金以及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等原因,未完成今年上半年目标任务。三是农村现行三种改厕模式各有利弊,改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推广相对滞后,技术支撑有待加强。四是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农民群众参与是关键,但有的地方还没有把农民群众充分动员、组织起来。五是有的地方重建轻管,改厕之后的运行管理和服务跟不上,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还存在不少问题。
对策建议
(一)强化统筹协调。一是要完善协同推进机制。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厕所革命”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农村“厕所革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在市“厕所革命”领导小组统筹下,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水务、生态环保等部门之间的对接机制以及市、区(市)县、乡镇、村四级联动工作机制,确保农村户厕改造工作无缝衔接、合力推进。二是要融入重大项目推动。按照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要求,将农村户厕改造提升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特色镇建设、川西林盘保护修复、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等重大项目结合起来,打好“组合拳”,统筹推进,形成政策、资金、项目支持的合力。尤其是要坚持厕污共治的思路,统筹考虑、有效衔接、共同实施农村户厕改造与生活污水治理,从方案编制、技术模式选择、设施建设维护、排放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强对接衔接,尽可能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启用。三是要注重建需均衡。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区(市)县应根据发展趋势和人口动态变化情况科学规划农村户厕改造工作,统筹现实状况与发展需要、户籍人口与实际居住,做到应改尽改、该改才改,避免资源浪费。
(二)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应积极争取对成都市农村改厕的资金支持。二是市、区(市)县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改厕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改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推广、改厕后续管护以及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同时,应研究实施差异化补贴政策,对财力较弱且改厕绩效好的地方给予倾斜支持。三是各地应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群众自筹资金、投工投劳参与改厕的积极性。四是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依法合规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投入农村改厕和粪污资源化利用,引导企事業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以捐款捐物、结对帮扶等形式支持农村改厕。
(三)完善改厕后续管护运行机制。一是应将农村户厕后续管护纳入成都市城乡社区治理,并安排一定比例社区保障资金和社区激励资金予以支持。二是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和农民主体作用,建立完善财政给一点、村集体补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保洁员供养机制,逐步实现自然村专职保洁员全覆盖,确保农村厕所和垃圾有人管、有人维护,让农民群众建得放心、用得舒心。三是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提供财政补贴等方式,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农村户厕后续管护机制,积极培育改厕服务市场,鼓励社会资本开展改厕后的检查维修、粪渣定期收运、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社会化服务,提升农村户厕长效管护能力。
(四)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层次、全方位加强农村“厕所革命”舆论宣传,通过广播、电视、院坝会、宣传栏、微信等方式,向农民群众宣传农村改厕的重要意义、配套支持政策以及文明如厕、厕所日常管护和卫生防疫知识,引导农民群众自觉摒弃传统生活陋习,强化卫生、环保意识,切实增强参与农村“厕所革命”的积极性主动性,尽快实现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村(社区)“两委”牵头修改完善村规民约,明确村民在全程参与农村“厕所革命”建设、运营和管护中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充分发挥村(社区)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农民群众通过积极参与改厕养成文明生活方式、提升文明素养,实现农村“厕所革命”与乡村文明提升互促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