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研究中的伦理与道德之网络信息安全浅析

2019-09-09潘萌

数码世界 2019年6期
关键词:信息安全道德

潘萌

摘要: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经成为每个社会公民和企业生活工作的重要工具,在对这一工具的使用过程中,个人乃至企业和国家信息安全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科研方面,特别是在应用领域存在着扩散性、渗透性和极大的不确定性,需要科研人员有强烈的责任感、科学精神和道德伦理操守。本文结合部分网络行为失范的成因和危害,探究其解决措施。

关键词:网络失范信息安全伦理道德 网络规则

随着我国的计算机网络不断的普及和完善,网络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共享,带来新的文明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安全问题和隐患。信息安全变得至关重要,因而成为了信息科学的热点课题。目前我国已将网络监控与管理、主动实施防护和恶意代码防范等方面都列为了重点发展方向,但针对网络伦理及道德方面的教育和监督仍需要进一步落实,网络信息工作者失范事件时有发生,因此网络安全伦理同样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考验。

一、 当代网络信息安全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1.利用网络漏洞犯罪行为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不确定性、虚拟性和超越时空性等特点,使得诸如植入电脑病毒,泄露隐私信息此类的计算机犯罪具有极高的隐蔽性。一些原先热心于计算机技术并具有较高水平的信息技术研究人员被可利用的技术背后可能带来的高利润所诱惑,从而摒弃职业道德,利用自身技术在网络上窃取别人的资源或破解收费的软件以达到获利的目的。另有一部分程序设计人员因为利益的趋势,往往会利用自身技术的优势设计一些违法的程序,通过一些载体来实施犯罪,这从而为我国当前的网络信息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可利用网络进行传播的病毒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渗入与扩展,已成为计算机网络系统中最主要的安全威胁。网络病毒主要有如下几种传播方式:

(1)邮件附件:附着在邮件的附件里,其表现形式是往往通过一些广告链接等方式侵入个人邮件,让人不经意间打开之后,引起电脑系统瘫痪,威胁用户的信息安全。

(2)文件共享:当病毒发现windovrs系统被配置为其他用户可以在系统中创建文件,它便会通过文件共享在其中添加文件来传播病毒。

(3) Web服务器:病毒攻击IIS 4.O和5.O Web服务器。先创建一个“后门”使得恶意用户利用“后门”获得对系统的控制权,然后利用Web Server Folder Traversal漏洞来感染机器。

2.侵犯网络知识产权行为

网络知识产权是指由数字网络发展引起的或与其相关的各种知识产权。网络时代的到来冲击了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网络环境下的作品的数字化、公开公共化、无国界化等特征使得人们受到的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被大大缩小。因此部分信息技术工作人员会采用如下几类方式构成网络侵權行为:

(1)网页网站的抄袭复制侵权:一个网页的任何一部分元素都属于网站设计制作人员的个人知识产权,对这种知识产权的抄袭、模仿部属于对他人合法权益的严重损害,属于违法行为。

(2)网络上传和下载侵权:若未经权利人许可。将其作品数字化后上传到网站就构成侵权,即侵犯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3)数据库侵权:在组成材料的选择或编排上具有独创性的数据库都具有版权。未经权利人允许,不容随意使用、传播或更改。

(4)域名侵权:域名是一种独立的知识产权,其争端和法律调制问题一直是全球范围内激烈争论的焦点。模仿、抢注以及其他非授权使用的行为都将构成网络域名侵权。

3.恶意传播不良信息行为

互联网是一个大染缸,庞杂的信息内容不胜枚举,有释放正能量的爱国主义视频短片,也有走温情路线的故事,但在这些传播信息内容之外,还有一些就是传播负面能量的视频和新闻,如犯罪现场的血腥、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贴内容等,这些信息工作者或技术人员深谙互联网信息的制造和访问缺乏监管的特点,为其赚钱魔力亦或被非民主力量的“别有用心”所利用,将法律法规明文禁止传播的各类信息及违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违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和社会公德的各类信息通过一些网络游戏、门户网站以及色情网站进行广泛传播,滋生了一系列难以在短时期内遏制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行为失范成因及其危害

网络伦理是指在网络信息活动中被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和应遵守的道德标准。本应战斗在科研第一线的技术专家或信息从业者却频发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分析其行为的成因,我认为应当从客体和主体两个方面分别加以探讨。

1.从社会原因来看

(1)网络漏洞之所以可以被利用是因为其存在性,国内外的黑客和病毒方面的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而且随着用户的深入,每天都有网络方面的新的漏洞被发现。而在维护人员纠正了原有的漏洞的同时,也会引入一些新的漏洞和错误。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网络漏洞会不断消失,新的网络漏洞也会不断的出现。漏洞问题会长期存在,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

(2)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网络信息的传播是以非线性的方式流入网络上。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即时性、个性化、传播成本低和多元性等本质特征使得传播者处于一个极端隐蔽的地位,对谣言等有害信息的管控和追责处理起来相对于传统传播方式要更加困难一些。

(3)我国在现有的专门的信息安全政策中,所管辖的范围稍显狭隘,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很欠缺,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有关互联网发展的政策和规定,但还没有做到应有的监督与惩罚。

(4)防护与攻击不对等。专家们需要保护数量持续增长的庞大入口点,但攻击人员却只需要找到其中存在问题的某一个,便可以达到实现网络破坏的目的。

2.从人员自身来看安全

(1)人具有的自然属性天生就是反道德、反规范的,这是网络失范现象的基础原因。现实社会中人们时时收到严格的礼制规定的束缚,而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缩影,同时兼具结构缺失、利益驱动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特点,为缺乏自律意识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发泄的环境从而释放压力或满足所需。

(2)社会学家科塞认为,社会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提供了发泄不满的途径,能够起到安全阀的作用。网络环境便成为了承载不满情绪的渠道,但这样的宣泄如果不加以控制便会带来严重的道德问题。当人们对具有高超技术的黑客报以盲目的崇拜态度,对于技术的崇拜无条件高于其行为的合理性,也便纵容了这样的不道德的攻击行为持续发生。

(3)道德的异化必然基于法律意识的淡薄。法律及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是对犯罪行为的震慑,其目的在于增加犯罪成本,使意图犯罪之人心存恐惧。而当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才没有得到及时的法律宣导,对于法律的威严等闲视之,法律对其的威慑力就会大打折扣,人们便容易视自己为网络道德行为的唯一判断者,一味追求无政府主义的自由,忽视社会法制,这和自由的实质是相违背的。

由于综上各种各样的原因,凭借自身所掌握的高超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防火墙突破本领的犯罪分子正在从不同层面进行着大量的犯罪活动。从犯罪领域上看,黑客犯罪包括了出于经济目的的破坏和通过破坏威胁进行的网络讹诈行为;包括了出于政治目的的对他国官方网站的攻击和损坏;包括了出于捍卫文化信仰而进行的针对其他信仰的网站的攻击;甚至包括了对别国军事和经济情报的通过网络锁进行的窃取。

三、开展科研人员道德伦理教育的有效措施

1.开展计算机道德教育。

计算机技术是一柄双刃剑,这把剑能够造福人类还是为祸人间取决于执剑人的道德意识,所以提升计算机从业者和用户的道德教育尤为重要这种提升应该是全方位的,即要包括对他们的不良心理情绪的疏导,也要包括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既要帮助他们正确看待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不如意,又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给与其社会认同感。根据马斯洛相关理论,要从饮食需要、自我保护和社会保护、团队融入、得到认可以及自我实现等多个方面满足计算机技术拥有者的需要。预防信息技术从业人员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把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内容作为网络道德宣传的核心内容,相关教育部门应将计算机道德教育列入普及德育教育的范畴,通过提高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2.建立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和行为准则。

扩大信息安全有关政策的的宣传范围和传播力度,通过法律的威慑作用来规范公民行为,使人们认识到计算机犯罪的非法性。一方面要对以计算机技术进行犯罪活动的行为做出相应的法律政策规定,打击信息犯罪、保护和管理秘密信息。另一方面要对各种违反法律的计算机犯罪行为加强监管和惩处力度,对网络制定单独的法律来净化网络空气,确保虚拟社会环境的健康纯净。

3.行政方面建立信息安全管理的相关机构。

我国应该及时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实行更加严格的网络准人制度,较为准确的定位网络上下层人员,消除以往的定位模糊的状态是重中之重。在信息的管理方式上,对于联网的电脑和用户进行登记,严格执行实名制管理;对于网络上的信息管理方面,行政部门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要实行标准化管理,在现有的控制模式下进行制度化取证和鉴定。

4.发挥媒体的监督和引导功能

在数字化新媒体日益繁荣的今天,以各大官微官媒为代表的媒体应当主动担当起引导网络舆论、宣扬网络社会伦理道德的责任,将促进网络文明健康发展、维持和谐的网络环境作为自己的职能所在,把传统的媒体优势应用到网络环境中,端正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影响和规范网络舆论。同时,对于一些对自身社会角色认知错误、不断突破自己道德底线的新媒体应当予以斥责,必要时采取措施禁止其运行。社会责任,作为媒体在报道中的一把标尺,是媒体存在的最大价值。

四、结束语

在网络社会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信息技术从业者只有将道德伦理和权力义务的统一体现在网络个人主体的道德意识中,才能达到真正的严格自律,更好的利用自身的网络技术为构建更高开放度、自由度、商业化以及多元化的网络社会添砖加瓦。而加强网络环境下的道德伦理教育和管理手段,更是能夠调整广大网络活动中的人们的信息管理和行为应用的规范,有利于形成安全有效的网络环境,建立起惩恶扬善的有效机制。一个公民,只有自觉规范道德素质,才能更好的报效社会;一个社会只有将外部制裁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理想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新晖,陈梅兰,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发展与应用[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0(04):28-33.

[2]郝凤英,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问题探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2(05):21-24.

[3]罗冰梅,网络信息安全与网络伦理道德建设[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03):75-78.

[4]陈建平欧阳思洁.信息安全法规、伦理道德及调查的研究与分析[J].福建电脑,2006(12):22-23.

猜你喜欢

信息安全道德
信息安全不止单纯的技术问题
跟踪导练(五)(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为何不吃梨
道德
道德一论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2014第十五届中国信息安全大会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