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干预对急性心梗住院患者早期的症状及心理状态改善作用分析
2019-09-09徐艳
徐艳
摘要:目的 探究循證护理干预对急性心梗患者住院早期的症状改善及心理状态改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入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循证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经护理后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疼痛频率等疼痛相关指标下的症状表现,采用SAS、SDS、MOS SF-36评价中心理改善情况。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疼痛持续时间(2.70±0.50)min、疼痛频率(0.50±0.40)次/24h、疼痛程度(2.90±0.90)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SDS(38.26±5.09)分、SAS(39.35±5.05)分与MOS SF-36中的情感指数(9.25±2.10)分、健康指数(9.86±2.98)分、生活满意度(10.27±2.21)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11% vs 18.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干预对急性心梗住院早期的症状表现有较好的改善效果,对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梗;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15.061
文章编号:1006-1959(2019)15-0179-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improving symptoms and improving mental state in the early stag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Methods A total of 74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7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37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observe the symptoms of the two groups under pain-related indicators such as pain level, duration, pain frequency, and the use of SAS, SDS, MOS SF-36. Psychological improvement in the evaluation.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pain duration (2.70±0.50) min, pain frequency (0.50±0.40) times/24h, and pain degree (2.90±0.90)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DS (38.26±5.09). The scores of SAS (39.35±5.05) and MOS SF-36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9.25±2.10), health index (9.86±2.98), and life satisfaction (10.27±2.21). The improvement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11% vs 18.91%),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tervention has a better effect on the early symptom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maintaining a good psychological state.
Key words:Evidence-based nursing;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Psychological state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重症之一,是因各种原因引起冠状动脉短暂持续性或急性缺血缺氧导致局部心肌坏死的一种疾病[1,2]。常见的病因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骨后持续疼痛、大汗、头疼等,严重时可产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3,4]。AMI是心血管类疾病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5],其病程短,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6]。同时,较多的AMI患者发病后,心理状态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与焦虑[7],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皆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临床工作中,良好的护理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症状与焦虑心理[2]。循证护理是指护士审慎、准确、明智地将护理研究成果与患者的病情相结合作为依据,在满足患者的需求后,予以患者最佳的护理措施[8]。为探究循证护理干预对急性心梗住院早期的症状改善及心理状态改善作用,对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的1月佳木斯市中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74例,本研究已得到医院医学伦理会同意,所有患者或其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观察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62.93±2.91)岁;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3.73±3.0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9];②皆有胸骨后疼痛症状;③心电图心肌梗死变化明显。
1.2.2排除标准 ①有严重心、脑、肝、肾疾病的患者;②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患者;③有严重精神疾病不能配合的患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 给予临床常规护理,包括:①病房环境:保持病房干净、整洁。对入院患者介绍病房环境与同病室的病友,消除患者的紧张感,创造一个安静的良好的睡眠环境,让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缓解疼痛。②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疾病知识、注意事项以及配合要点,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的做出详细解释。同时,也可介绍一些治疗成功且预后良好的例子,增强患者治疗的积极性与信心。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AMI发生12 h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予吸氧2~5 L/min,以及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心电图形,同时每30 min巡视病房一次,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密切的巡视也可增加患者的安全感。若心电图形发生异常,或患者感到不适,立即上报医生并配合医生的检查与治疗。④饮食护理: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可增加维生素较多的水果与蔬菜。⑤排便护理:对腹部进行顺时针方向的按摩,增加肠道蠕动,若排便不畅或排便困难,可遵医嘱予以适当的导泻或灌肠。⑥疼痛护理:根据疼痛程度,结合医嘱予以硝酸酯类药物及吗啡或哌替啶缓解疼痛。
1.3.2观察组 予以循证护理干预,包括:①建立循证护理小组,归纳循证依据:主要以科室骨干护士为小组主体,护士长为组长,对患者的临床资料、既往护理措施及其护理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利用计算机查找最新的相关科研成果作为本次循证护理依据,严格按照AMI的护理原则制定计划,提供科学、合理的循证護理干预措施。②准确发现护理问题:通过对AIM患者临床表现的仔细观察,总结并整理临床护理中的难点与AIM疾病发展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循证护理问题,针对问题查阅相关资料或文献,为下一步护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做到满足患者需求的护理服务。③临床实践循证护理干预:根据临床循证依据制定具体护理计划。○a入院后,责任护士应密切观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等病情变化,同时加强对患者心电监护图形的观察,对于患者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准备好抢救措施,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抗休克治疗。○b用药护理:用药前进行健康教育,防止免出现血压骤变现象,同时需嘱患者按时用药以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状态,避免心律失常等发生。○c疼痛护理:根据既往AMI患者疼痛护理问题进行改进,确保全面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程度、频率以及持续时间等方面,病情异常责任护士应立即告知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操作,如快速开通静脉通道等,观察并总结临床治疗及护理干预对AMI患者镇痛的效果。○d心理护理:告知患者心理状态自测量表的使用方法,协助患者完成测量;针对焦虑、抑郁程度不同的患者,运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如较为焦虑的患者,责任护士应配合解答其焦虑的问题,缓解其心理压力及焦虑情绪;如较为抑郁的患者,责任护士应多说一些积极成功的例子来鼓励其治疗的信心,开导患者以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也可通过抚摸、拍肩等肢体接触的方式,鼓励患者,积极安慰患者,同时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告诉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疾病治疗的重要性。○e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在发病12 h内予以流质饮食,随后可过渡至清淡饮食,少食多餐,尽量控制胆固醇的摄入,减轻心脏负担,提高患者身体素质。④并发症处理:出现心律失常时,根据具体的类型进行对应的抢救,对于出现室颤的患者,尽早除颤;对于出现频发性室性早搏的患者,予以利多卡因或胺碘酮治疗。出现心源性休克时,对患者进行积极地扩容抗休克治疗,对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在积极治疗AMI的同时予以营养心肌、保护心脏以及抗心衰的治疗。
1.4观察指标
1.4.1疼痛相关指标 ①疼痛程度;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用数字0~10表示疼痛程度,数值越高,表示越疼痛,0表示无痛,1~3表示轻度疼痛,4~6表示中度疼痛,7~9表示重度度疼痛,10表示剧痛,不能忍受。②疼痛持续的时间;③疼痛频率:观察并记录24 h内发生疼痛的次数。
1.4.2心理指标 焦虑程度使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采用Zung自评抑郁量表(SDS);生活质量采用美国标准版的MOS SF-36量表中评定情感指数、健康指数、生活满意度。
1.4.3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处理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字2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疼痛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疼痛持续时间、疼痛频率、疼痛程度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SDS、SAS、MOS SF-36评分比较 观察组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MOS SF-36评分中的情感指数、健康指数、生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AMI发病时产生的疼痛除胸骨后部位,还常伴肩部、颈部或下颌放射痛;发病时常有濒死感并伴有呼吸困难[10]。多数患者因胸骨后剧烈疼痛入急诊,经历过医务人员的紧急抢救;另外,患者住院早期,对新环境不熟悉,对疾病的认识不足;这些原因皆可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患者心理状态不佳,在进行临床治疗时,患者配合治疗积极性降低,依从性差,这些都可影响治疗效果。护理过程中,减少能引起AMI加重的因素,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以及心电图变化的加以观察和记录。预防可能产生的并发症进行观察。
循证医学的的理念拓展应用于临床循证护理中,以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临床资料的为依据,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再结合临床治疗方案加以研究,最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11]。循证护理干预不仅对疾病本身进行干预,同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皆进行护理干预,可以真正的做到“以病人为中心”[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疼痛持续时间、疼痛频率、疼痛程度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因为在循证护理的干预过程中,对于患者的疼痛进行具体评估,对于疼痛治疗与护理后的效果及时进行观察。另外,对于疼痛效果改善不明显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探寻除疾病引起的疼痛之外的原因,并针对具体原因进行具体治疗和护理,进而使患者的疼痛有所改善。此外,观察组SDS、SAS与MOS SF-36中的情感指数、健康指数、生活满意度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询证护理干预对于AMI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有较为明显的积极作用,循证护理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较为全面,通过查阅文献以及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产生产生负面心理活动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心理状态不佳的患者有针对性的实施护理措施,解除引起心理状态不佳的原因,增加其治疗的信心,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治疗以及护理的效果都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循证护理干预措施较有针对性且取得的效果较好,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面对疾病并配合治疗与护理,可减轻患者的心脏负担。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干预对急性心梗住院早期的症状表现有较好的改善效果,对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贾振华,李叶双,吴以岭,等.急性心肌梗死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7,14(4):195-199.
[2]吴海燕,潘媛媛,吴红英,等.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J].四川医学,2017,38(10):119-123.
[3]靳英辉.从文献学角度看国内循证护理发展[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36(2):80-84.
[4]赵爱纯,孙玉娟,王红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后护理对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2(7):2951-2953.
[5]李璐璐,李银花,刘梅颜.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1):115-117.
[6]杨保华,刘亚玲,李小敏,等.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3):138-140.
[7]李颖.人性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心理状态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6):214-215.
[8]王春玲.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17-118.
[9]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10]方伟强,林鹏州.小剂量硝普钠静滴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剧痛的疗效观察[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3):187.
[11]莫江波.循证护理对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学术版),2018(1):38-40.
收稿日期:2018-12-26;修回日期:2019-2-20
编辑/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