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9-09-09钟二宝曹亚萍
钟二宝 曹亚萍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新形势下如何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出发,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该课程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由于各种思潮的涌入交错,造成部分学生价值观扭曲,不明是非,出口成“脏”,把低级趣味视为高雅艺术……对理想信念不坚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很容易把错的当作对的,把丑的当作美的。因此,现阶段,广大教育工作者最迫切的任务是要把这个社会主流的、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此。《基础》课包含了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以及道德等内容的含义和特征,教师通过讲解这些内容,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感,从而科学地指导他们的行动。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关键在于引导
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活跃度。在兴趣和价值观培养的问题上,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忽视学生的兴趣,只重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而忽略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造成的两种现象是:第一,教师在课前没有选择好与学生互动的话题,上课时一时兴起,在课堂上与学生聊了许多和教学内容无关的话题,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没有达到教学效果。第二,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活跃度,鼓励学生有什么说什么、想说什么说什么,但因为担心会打击学生的兴趣而不加以点评。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以为教师默认了他的观点,从而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分不清对错,继续坚持自己错误的价值观。
二、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消除学生先入为主的想法
目前很多学生反映《基础》课枯燥,不愿意听课。其实,对比一下其他课程与该课程的教学环境、过程、环节以及教学方法,区别并不大。但学生之所以会有这一想法是因为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上一届的学生说枯燥,下一届的也会跟着说;有一个同学说枯燥,其他同学也会跟着说。因此,该课授课教师需要向学生强调:这门课蕴含着大智慧,非常有趣、实用。用正向的心理暗示法去淡化甚至消除学生先入为主的想法,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基础。
三、注重情感体验,加强实践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价值体系的凝练,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意义重大。要想在《基础》课教学中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实践教学,搭建各种平台,使学生既能真正感受到其深刻内涵,同时也能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例如,在纪念五四运动时,可以带领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带领学生组织模拟法庭,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的公正与法治;参观历史纪念馆,让学生领会到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不易。
四、在“大思政”的格局下,教育主体要规范自身言行,做好榜样
2017年年底,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总体思路是聚焦短板,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努力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高校所有教师、后勤人员等都要负起为学生做好榜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翠,张元.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0).
[2] 郭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认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9).
【本文系寧夏思政课教学骨干专项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宁夏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