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
2019-09-09程希
程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新媒体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载体和平台,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应对新媒体产生的问题,充分发挥其优势,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是目前高校十分关注的课题。
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向受众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新型媒介。新媒体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具有便捷、及时、高效、互动性强的特点,深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新媒体给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高校需要深入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各种影响,着力探索利用新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一、新媒体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机遇
第一,增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互动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进行,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只能在限定的时间和空间下开展,形式枯燥、效果不佳,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而新媒体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QQ、微博、微信、BBS等多种形式开展即时互动,可以更加轻松自由地交流思想、反馈信息,老师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传递给学生。
第二,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政治理论课、谈心谈话、开会、座谈等方式开展,形式较为单一,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育效果欠佳。新媒体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多种形式广泛地获取信息,高校也可以利用新媒体传播广泛性、高效性的特点,通过博客、微博、论坛、QQ日志、专题网站等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育内容的认同度,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效果实际化。
第三,提升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新媒体为信息传播和交流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学生会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日志、朋友圈、微博等发表自己的感悟和日常生活,也会通过论坛、BBS等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意见建议,教育者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实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价值取向,即时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和思想引领,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新媒体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一,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冲击。新媒体环境中,由于信息传播完全开放,传播环节中“把关人”缺位,导致大量负面信息涌入大学生的视野,不断侵蚀着他们的思想。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长驱直入,造成多元价值观、多元社会思潮和复杂文化不断渲染和传播,对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造成了巨大的消极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不利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第二,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削弱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网络是一个没有中心和权威的系统,所有传播主体都是在相同的平台上进行信息传递,各类型的网络文化具有平等的地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有强烈的现实主导性,它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价值内核,主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因此,在新媒体的环境中,大学生深受网络去中心化、彰显个性、拒绝权威的思想影响,很容易导致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教育产生抵触心理,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
第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因掌握着更全面的信息,往往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大学生可以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知识储备也在快速提高,因此在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地位更趋向平等。同时,以往的教育方式对教育者的媒介知识没有太高要求,但在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和阵地,因此,教育者应努力提高媒介素养,增强相关知识技能,以更好地利用新媒体不断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三、发挥新媒体优势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第一,强化新媒体管理,优化新媒体环境。新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新媒体的消极作用、发挥新媒体的教育优势,高校应积极加强新媒体管理,营造绿色健康的校园新媒体空间。首先,高校应结合网络技术和法律等手段制定大学生新媒体使用规范,用规范来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升其道德和法律意识,自觉正确使用网络,净化新媒体空间。其次,积极倡导网络文明风尚,大力呼吁大学生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潮,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自觉肩负网络责任,不随意发布不实和负面信息,面对错误信息勇于在网络亮剑发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积极建立高校新媒体阵地,包括红色网站、微博、微信、QQ、BBS等,主动占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网络空间,为教育开展提供平台。最后,加强校园新媒体信息发布管理。校园新媒体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信息传播非常迅速,为了确保校园媒体发布信息的可靠性,高校须严格建立新媒体“三校三审”制度,发布信息应层层审核、层层把关,保证内容真实可靠。
第二,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政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任,高校应充分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首先,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思政课的整体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實际情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在课程中,润物无声,使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积极将现代化的新媒体技术应用于思政课堂,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传统的思政课往往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育效果不佳。利用现代化的新媒体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元素融入思政课堂,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讲得有意思、有意义。最后,思政教师应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课上课下的交流互动,主动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引导大学生真正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建立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具有易传播、极复杂和难操控的特点,一旦发生网络舆情事件往往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应建立新媒体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首先,高校教师可以经常通过新媒体端口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其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价值引导。其次,培育“意见领袖”。学校有关部门人员及专家学者或者主要的学生干部都可以担任“意见领袖”,当网络上出现负面不实信息时,“意见领袖”要积极亮剑发声,发挥控制舆论、正向引导的功能。最后,要加强网络舆情的技术管理和监督机制。网络上信息纷繁复杂,甚至有许多不利于学生成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良信息,高校应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主动监督和过滤这类信息,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
第四,改革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思政教师的媒介素养。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育者占主导地位,拥有教育的绝对权威,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的去中心化、个性化的特征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处于一个平等的互动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要主动创新工作理念,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从而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获得实效。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思政工作者必须主动学习新媒体知识,熟练掌握应用新媒体技术,及时更新网络信息,提升网络表达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及时教育和引导。再次,高校也应重视对思政工作者媒介素养的培养,提供有效资源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其新媒体工作能力。目前,各高校普遍重视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但专门针对思政教师的新媒体培训还比较少。许多教师往往只能通过课堂或简单的网络软件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而对大学生热衷的许多网络空间或网络语言都不甚了解,这些都不利于思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高校应经常开展最新的新媒体工作技能培训,对于提高思政教师的媒介素养、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建立个人新媒体平台实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引导。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工作群体,同时也是和大学生接触最紧密的群体。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可以通过建立个人的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QQ公众号等,定期發布或原创有关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文章、网络文化作品,或发起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等,吸引学生参与阅读和评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中。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