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业的蓝海

2019-09-09张蕾磊

大学生 2019年9期
关键词:陈明调研公益

张蕾磊

广大农村的产业发展遇到了怎样的瓶颈,什么是推动农村产业振兴的真正动力?

对于这个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大农品盛“乡村品牌振兴”研究团队花了两年时间寻找答案。他们自2017年发起调研,充分利用大学生假期返乡机会,借助华南理工大学校团委的力量,联合贵州民族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及广西大学,组建超过200支调研队伍,约5000名大学生深入约30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农村访谈调研。这些调研队伍在1284个村落以及885家农业企业进行了调研和访谈,共计收回6320份问卷数据及600余篇调研报告。同时,大农品盛研究团队在广东省内走访了21个地市乡村政府,展开实地调研。

“同学们调研回来,讨论得很激烈,他们看到农村的问题很大。”陈明说。他是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自2011年开始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梳理调研问卷、书写调研报告,同学们在一次次的讨论中,课本里的“品牌价值”“品牌溢价”“产业链”成为高频词,以品牌承诺拉动农产品全产业链价值提升的解决方案,得到大家的认可。

为了印证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研究团队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陈明给大家指了一个方向,相关落地实施的工作可以同温氏集团的业务相结合。几轮头脑风暴后,同学们给陈明交出一份计划书,他们打算发起一项公益活动“让爸爸回家”,鼓励务工在外的爸爸们回到家乡做农牧业,将为他们提供技术、帮扶等,让爸爸们既有自己的事业,也能和孩子团聚。

学生们的计划书通过公司总裁办公会决议后,正式立项。温氏集团作为倡导者,与学生团队共同发起成立帮助在外务工劳动力和有志扎根农村的“新农人”回乡创业/就业的平台,大农品盛研究团队负责策划、营销、推广等工作。大农品盛团队与CCTV《品牌责任》栏目对接,在2018年10月到12月间,推出4部“让爸爸回家”公益短片。“公益短片正式亮相央视后,很快吸引了众多外出务工人员对项目的关注。”陈明说,活动已经在广东佛山、梅州落地,目前已吸引30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办场合作养殖。

团队还策划了“暖爸爸”及其logo。“商业逻辑很简单,爸爸们回家搞生產,产品怎么卖?‘暖爸爸来帮忙。”说到“暖爸爸”的logo,陈明一脸笑意,原来学生们是在他的形象基础上设计的。“从美术设计角度说,这logo肯定达不到要求,但是我觉得不重要,市场认可就好了。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公益项目下开发品牌的思路和能力,非常棒!”陈明介绍,大农品盛是学生公益创业团队。

“我认为,大学生创业从公益创业做起,更适合。”陈明说,“公益创业让他们经历完整的创业过程,还没有商业创业那种迫切的盈利压力,同时培养了学生们的使命感。”早几年,陈明负责“创业岛”的工作,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开展种子项目的孵化、创新创业实训、创新创业教育训练等工作。身为“岛主”,陈明注意到贴着个性、自我标签的95后们,在做公益活动、当志愿者的时候特别有热情,愿意投入,“学生有着天生的公益性”。“我感到,大学生的创业可以往公益方向多做引导。”陈明说,2011年前后他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并持续关注、研究着。

但是,公益创业概念模糊,要讲清楚社会型企业、公益创业、慈善事业的不同就不容易,再加上企业社会责任、公益创投等,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或者说统一标准。陈明总结为“三不管”,即政府不管的问题、企业不管的问题、社会不管的问题,就是公益创业的切入点。

“能够以公益的方式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里,他们了解了国情、社情,通过解决方案促成了社会的良性发展,会很有成就感,而且还创造财富。”陈明说。

对于公益创业的理解,陈明举例说明。比如,农民因为穷,挖不起井,没水喝,同学们成立创业企业,筹来一笔钱,把井挖出来了,解决喝水问题。农民可以免费喝水,这是一个公益行为。井水是无限资源,同学们可以卖井水。农民始终免费喝水,卖水所得创业公司不分红,除了维持运作之余,用来打第二口井,免费给当地的农民喝,剩下的水又包装好卖掉,这样循环,可以做更多公益项目。这就是公益创业。

“定位为公益创业,就是项目是纯公益的,公益创业的公司不分红,同时可以做商业转化,成立商业公司,创收所得反哺创业主体。”

大农品盛就是这样来运作的。学生创业团队筹划“让爸爸回家”公益项目,为了发挥影响力,与温氏集团合作。团队发起成立并注册合法公益组织——乡村品牌振兴专业委员会,以委员会的名义设立“让爸爸回家”公益创投基金,用于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及就业,有效推进“让爸爸回家”项目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打造“暖爸爸”优质农产品共用产品品牌。“创业公司不但做了社会的公益,还具备造血的功能,能够活下去。”陈明分析,在整个过程中,创业团队没有为启动资金发愁,合作方温氏集团提供了2000万,随着项目的展开,良好的效益和口碑,让大家有在解决社会问题上出了力的巨大成就感,更有干劲。“目前公司已经发展到近30人的规模。”

几年前,在互联网界风行一句话:在风口上,猪都能上天。事实证明,单纯追着风口跑的创业,往往会摔得很惨。比如,一度火热的O2O电商服务。“对于大学生来说,公益创业是特别适合的蓝海。”陈明坚定地说,他正在做调研,尝试制定我国的公益创业的标准。

Q&A

2014年,华南理工大学创业创新孵化基地成立,当时叫学生创业岛,陈明是“岛主”。他指导了多个学生创业团队,在不少大赛上获得好成绩,“见证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历史”。他和记者分享了对高校创新创业的观察和认识。

Q

A我认为,鼓励大学生创业不是要带动就业,是促学。对于“双一流”大学的学生来讲,就业并不是个大的问题,知识以外的学习是个问题。很多学生对社会不了解,对企业不了解,无论是商业的思维还是人际的能力、处理问题能力都不行,因为他没有办法经历这样那样的场景。经历了创业这个场景,知道创业的艰辛,知道商业怎么运作,知道怎么去沟通、去协调,这些能力是课堂学习不到的。

我觉得创业其实是学生从天上到地上的一次进化。天上那个是神仙,地下才是脚踏实地、真正的人。在地上了,才能够站得稳,立得牢,能够很好地适应世界、适应社会。对于90后、00后这一代,确实需要有这样的经历。

Q

A比赛来讲,老师是引导作用多一些。创业实操来讲,老师是在瓶颈状态的时候,帮学生一把。

好东西贱卖,不仅是农民遇到的困境,大企业也一样。以温氏集团为例,在一产的养殖业发展到千亿市值企业,是农牧行业的航空母舰。近年來,公司进行了乳业、营销、屠宰加工、熟食深加工等相关的产业延伸,布局终端消费市场,想要打造从产业到消费的直接通路。但公司在消费终端的品牌知名度比较低,优质乳产品就是卖不出好价钱。

我介绍学生团队参与集团乳业品牌的项目策划,学生完成策划后去谈了项目,成功签下来的话有几十万,我就要指导学生完成企业能认可的方案。做方案的时候,就看到学生课本里学过的成本核算落到实际项目时,他们完全不会了。市场上的广告投放价格、展会场地价格都不知道,要督促他们一个个去查。另外,一场活动过程中执行角色的分配、如何协作,学生也不懂,我就要一点点教。

所以,在我的营销课上,我拿了温氏集团的十个项目来给他们做营销策划,是真刀实枪的项目,做调研、出方案,各组PK。企业的人来评估,调研方案好不好?调研结果对不对?策划的战略对不对?这样的实操,学生们做得很来劲。事实上,管理学院的课程基本上是这样开展的。

当然,扩大到全校范围,众多学生的想法不同,获得的锻炼程度也不同,学生可以选择参观学习,也可以参与课程案例策划,还可以参加比赛,以及参加实际创业项目,渗透度是不一样的,他得到的能力锻炼不同,付出的时间更不一样了。

Q

A华工早在1999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培养“三创(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的目标,非常重视创新创业的工作,目前由学校的书记和校长级领导亲自挂帅,教务处以及校团委还有创业教育学院工作协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培育体系和总面积过4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有创业孵化、创新转化平台,线上有平台管理,线下有场地、工作站等。

我认为,学生创业条件不是不好,而是太好!学生的创业条件太好,我是有点担忧的。创业团队享受了太多的好条件,未来怎么办?一定要自己奋斗!

我当“岛主”的时候,学生团队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得离岛。我培养他们的商业头脑,包括合同怎么签,我都一点点地做辅导。商业模式有了,钱有了,运作起来了,就该出去了,成立公司去。或者你的创意就死掉了。不能在这里想待多久待多久。

我们有创业基地是可以注册的,是跟番禺区政府签了合同的。有场地、有资质,再进一步发展就该去找创业园了,进行孵化。我设计的是跟踪管理、三级孵化、三级服务,要及时把创业团队推出去。

猜你喜欢

陈明调研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公益
友谊的小船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百灵鸟的心愿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