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创新合作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19-09-09秦小娟徐欣巢俊
秦小娟 徐欣 巢俊
摘 要: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起步最早、基础最好、程度最高的地区,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长三角地区良好的基础状况也决定了其巨大的创新发展空间。那么,我们该如何协调和整合各方资源,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使之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文章对科技创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13-0229-02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精神,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1]。这无疑说明了长三角一体化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其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巨大作用。
从地理位置看,长三角地区的确有其优势,其腹地与出海口对接,产业链完善,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也比较明显,有利于形成对内、对外双向的经济发展格局。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潜力无疑是巨大的。2016年6月,由国务院制定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清晰定调:“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地区良好的基础状况也决定了其巨大的创新发展空间。那么,我们该如何协调和整合各方资源,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使之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2 长三角区域发展现状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起步最早、基础最好、程度最高的地区,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长三角地区差距持续缩小,经济联系更加活跃,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场整合度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及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2]。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万亿GDP城市最集中的城市群[3]。
(1)长三角地区经济实力雄厚。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26,人口占全国1/6,经济总量占全国1/4。三省一市中,上海综合服务功能齐全,江苏经济实力强,浙江民营经济活跃,安徽面积大且具备后发优势。
(2)长三角地区创新资源丰富。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共拥有大科学装置和设施17个(占全国44.7%),两院院士358人(占全国21.3%),高校院所458所(占全国17.4%),研发人员164.2万人(占全国26.4%),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占全国20.2%,高新技术企业39258家(占全国28.9%),国家高新区数占全国19%,国家自创区数量占全国23.8%,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国30%,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占全国22%。
(3)长三角地区创新投入力度大。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共投入研发经费5296.4亿元(占全国30.1%),其中财政科技支出1381.8亿元(占全国3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3840.1亿元(占全国32%)。2018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全国30%,R&D经费占GDP比例达到2.74%,达到2016年美国2.74%的水平。2017年财政科技支出占全国31%。
(4)长三角地区创新产出成果多。一市三省共取得发明专利授权11.07万件(占全国32%),2018年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135项(占全国48.6%)。
(5)长三角地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一市三省技术市场成交额达3767.4亿元(占全国19.3%),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众创空间数分别占全国33.6%、20.9%。
(6)长三角地区开放合作活跃。一市三省2017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全国36.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32.2%。
3 长三角区域未来发展目标
一是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城市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成长为世界级的创新型城市群,能够代表中国参与全球创新的竞争与合作。
二是要建成亚洲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最大策源地”:成为亚洲高水平研发机构的集聚区,初步建成全球创新网络枢纽,深度参与国际或国家大科学计划,成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三是要打造世界制造业的研发高地:长三角地区为引领和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产业资源、科技资源、市场空间及企业主体,应建设成为世界制造业的研发高地。
四是要建设世界新兴产业技术的策源地:打造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试验场”,实现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创新创业环境全球领先,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五是要打造全国区域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的示范区:深化科技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鼓励联合开展科技项目攻关,共同攻克一批核心技术,促进区域创新合作范围、合作层面、合作领域、合作机制达到新高度。
六是要建设全球开放创新的合作试验区:成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成为国际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在全球创新活动中发挥要素集聚、辐射、配置、推广、传播等作用,与全球共同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国家开放创新的窗口。
4 存在的问题
首先,有关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措施,那么又该如何保障这些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并监督其执行。其次,長三角区域各地发展还不平衡,资源分布也不均衡,如何实现资源共享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三,有些项目可能涉及较多的部门,就需要进一步理顺各方关系,从而使之形成一股合力。第四,如何更为清晰地理解长三角的战略定位,使区域内各个层面更好地分工和协作,也需要寻找到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最后,区域的产业怎样突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有序的错位竞争,也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设计。
其中,在科技创新合作方面而言,长三角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存在着一些制约性的问题。如,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目前仍受限于行政壁垒和既有利益格局,需要通过不断优化行政管理体制,才能有效支撑区域合作;长三角地区客观上还存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情况,导致科技合作资源不能实现高效配置和开放共享;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非均衡性特征非常明显,人才、技术、成果、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渠道不够顺畅,战略、规划、政策的制定不够系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长三角区域整体创新效率提高和创新能力提升[4]。
5 发展建议
长三角区域的科技协同创新,必须要求坚持系统化思维,加强统筹谋划,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推动各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包容的理念全方位开展创新合作,力求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同时,推进长三角协同创新、一体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发挥首创精神,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科技服务一体化、创新券通兑通用、共建共享科技基础设施和创业创新载体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更多有益经验[4]。
一是要强化统筹。加强长三角区域间的分工和协作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要强化运作区域统筹协调部门(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进一步提升规格和权威性,强化横向和纵向上通下达的功能,使其能够更好地行使职能,协调长三角区域内各个方面的发展。
二是加强资源整合。合力推进共建共享跨区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创建国家实验室;加强创新协作,协同布局若干高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对接融合,协同构建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实践区。
三是加快资源共享。共同推进长三角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推动技术、资本和产业市场联动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移扩散,打造最具活力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集群。聚焦重点产业和民生领域,加强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持续实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合作项目,合力争取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落户长三角。深化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文献、专业技术服务等共享平台建设,试行开展长三角创新券跨区域兑现,促进区域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互利共享。上海的大数据应用技术领先覆盖面广,在长三角地区要全面推进数据资源的共享,构建立足长三角的大数据中心,充分利用大数据来进行城市的管理。通过数据互通共享,能够全面地掌握长三角区域内各项要素的变化和流动情况,以作为科学决策的依据。
四是加强人才互通。消除人才合理流动的壁垒,建立人才有序流动的机制,降低区域内各地人才落户门槛的差异,并进一步创新用人机制和模式,使区域内人才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得到一条龙延续性的服务,从而打造长三角人才市场一体化平台。
五是塑造品牌。培育和打造长三角系列文化、会展和商务品牌,追溯共同源头协同推进,使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在长三角形成形成几个有特色的文化品牌项目。做大和做强会展产业链,形成一点多面的发展格局,对于一些大型的会展项目,可以采用一地联动多城共同协办的模式,进一步扩大相关展会的影响力。
六是突破创新模式。在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模式上要进一步创新突破,可以打破固有的行政区划概念,建设独立的新区和示范区。建议构建除上海外的双核心或三核心的发展格局,这样可以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突破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佼佼.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理论发展与欧洲启示[M].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 孔令池.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M].经济日报,2019.
[3] 宋瑛.2018年长三角城市商业發展特征和趋势展望[M].上海商业,2019.
[4] 新华日报记者:任松筠,解放日报记者:吴頔,浙江日报记者:刘乐平,安徽日报记者:朱胜利.协同创新,跑出长三角“加速度”撰稿[C].新华日报,2018-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