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渗透
2019-09-09邱鸿亮
摘 要:地理高考全国卷对中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考查主要通过小切口、多维度、高指向性的设问形式进行。以小切口、多维度的形式对地理事象进行分析,作为中学生综合认知的思维要素,在高指向性的思维过程中起到支点作用。这对学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思维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一方面需要综合多方面地理要素(事象)的特点、机制进行横向的认知联系,另一方面需要严谨地按照设问的指示进行纵向的逻辑推理。
关键词:高考试题;地理综合思维;思维要素;思维过程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着重关注人才的综合培养。并且,教育部也已在“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方案中明确提出“综合性”的考核要求。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是地理学习者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最为重要的思维工具),表现为学习者能多方面对地理事象进行系统思考,具有结构化和灵活性的特征[1]。它直接影响了学习者的区域认知水平、地理实践力的高下,对学习者人地观的科学养成至关重要。下文以2018年全国高考文综地理(Ⅰ)卷36题为例,探究地理综合思维的内涵、规律,为落实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教学培养、考核评价提供参考。
原题呈现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开采和出口国。2017年12月8日,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集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项目。俄罗斯为该项目配建了港口。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即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全球多地工厂制造,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模块体积大、重量大,最大的模块重量与埃菲尔铁塔相当。该项目以中国、日本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为主要目标市场。中方企业全方位参与设计和建造,数十家企业承建了85%模块的建造。该项目超过60%的模块和零部件经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运至项目施工地。图1示意该项目的位置。
(1)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对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8分)
(2)说明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对该项目建设的益处。(6分)
(3)分析开发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对提高该项目产品(液化天然气)市场竞争力的作用。(6分)
(4)指出在该项目合作中体现的中俄两国各自的优势。(4分)
一、地理綜合思维应用:角度“小而多”的情境设问
地理高考全国卷的“小而深”(切口小而深度大)的设问特点素来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小角度”并不代表“少角度”。实际上,相比于“小”角度,“多”角度更能概括这类设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习者从多个维度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小而具体”的地理试题情境不仅没有妨碍以“多维度”见长的综合思维的考查,更是为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的“落地”做出了很好的指引。何谓地理综合思维?从认知学的一般观点出发,综合思维是对某一事象(或问题)的多方面思考,由思维要素(作为思维单元而存在的节点)与思维过程(作为思维推演关系而存在的链式)建构而成[2]。进一步而言,地理综合思维则是对普遍意义下的综合思维学科特殊性的延伸,主要体现在地理综合思维需要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中运用,它不仅继承了综合思维本身的概念综合规律,更是提出了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要求,这在近几年的地理高考题中有明显体现。
例题以我国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俄能源合作项目为情境,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分别要求学生从港口经济价值、施工方式的益处、航线作用以及中俄两国各自优势四个方面进行思考、解答。设问看似简单,与我们备考训练中的“影响/作用/意义”专题内容较为相似。除了第4小题考查区位知识外,其他三个小题大体属于围绕“该项目”的、不同角度的“意义/作用”进行设问。如果把关于某一地理事象的“区位/条件/原因”知识与“影响/作用/意义”知识进行整合理解,那么这道题实质上是在考查学生因果推理型的纵向综合思维能力,而且,这种考查是特殊的、具体的,在四个设问中各有侧重。缺乏综合思维素养的学习者既无法区分不同的综合方向(即难以辨识设问是以什么为中心的前因推导,还是后果推演),也不能区分不同综合思维图式的特殊所在。这类考生的答案往往呈“套模板”特征,各小题的答案高度相似。相反,综合思维素养高的学习者不易受设问形式的干扰(尽管都是“影响/作用/意义”类的题型),能从设问的内容实质出发,辨识不同设问的特殊性,做出有针对性的解答。从目前情况看,考查学习者综合思维素养(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的方法有三种:其一是设置类型不同且内容角度不同的问题;其二是设置类型相同但内容角度不同的问题;其三是设置内容角度相同但类型不同的问题。本题用的是第二种方法,也是这三种方法中最能判断学习者综合思维素养高下的。类型不同、内容不同的问题最易为学习者所辨识,也最容易引导学习者从其他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内容不同、类型相同的问题次之,但在目前全国卷围绕同一情境进行“套题”式命题的并不现实。学习者在长期的分题型备考训练中容易形成“模板/套路”的习惯,以致综合思维形式化,忽视对问题实质的思考,结果就是“千篇一律的题型,千篇一律的答案”。这不是真正意义的综合思维,具有真正意义的综合思维应该是从问题实质出发的多方面思考,而不只是形式上的多角度推演。
二、地理综合思维要素:精细化的“问题切口”
任何综合思维都是一次围绕中心问题、由此及彼的多方面认知,它可以是呈“因果推理”链式的纵向综合思维,也可以是呈“放射状”、由点及面的横向综合思维。综合思维具有“节点”特征,即综合思维是一种思维要素间的不断联结过程。所谓思维要素,无非是促发综合思维的起点、中间点以及终点,它泛指任何一切能被认知的事象或问题。相比于纯粹的思维要素,地理思维要素则是具有地理时空特征的事象(地理事象),更多时候指代有现实意义的、有时空属性的具体事物、现象和问题。
回到本题,考生进行地理综合思维的起点是“中俄能源合作项目”(即设问的“该项目”),“该项目”是考生在解答本题时进行地理综合思维的中心要素(设问的中心语),其他思维要素(即设问中的其他概念单元)有“俄罗斯配建港口”“周边区域”“模块化施工方式”“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中俄两国”等。思维要素是搭建考生综合思维图式的支点(落脚点),在实际生活中决定了学习者综合思维的内容合理性,在考试中则决定了考生的答案要点是否有价值(即意味着答案是否得分)。过去,广东卷设问的思维要素数量单一(较少)且概念较为宽泛,问题切入口较大,且对答案要点间逻辑关联(即一种纵向综合思维能力)的要求不高,考生不易偏离题意。全国卷设问的思维要素特征刚好相反,其问题切入口较小、精细化设问等特征,使得学习者不把握设问中心要素、关联要素的内涵特征、关联特征,就难以正确解答。在本题中,学习者进行综合思维运算的起点是“该项目”,“该项目”是什么、具有何种特征等基本问题是学习者必须先厘清的。
以(1)小题为例,“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对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考生应注意到本设问的综合思维要素有3个,分别是“俄罗斯配建港口”“项目”“周边区域”,其中“俄罗斯配建港口”是思维起点。从本设问出发,考生的思维应该从以下问题展开:①港口有什么特征(没有地理意义的思维要素)?②俄罗斯的港口又有什么特征(有地理意义的思维要素)?③该项目有什么特点(有地理意义的思维要素)?④它与该项目哪些方面有关联(没有地理意义的思维要素)?⑤周边区域是怎样的背景情况(有地理意义的思维要素)?⑥它对周边区域的这些情况可造成怎样的影响(有地理意义的思维要素)?等等。且看(1)小题的两部分参考答案——“对该项目的经济价值”是①②③④问题综合的结果,而“对周边区域的经济价值”则是①②⑤⑥问题综合的结果。前者是俄罗斯配建港口对该项目的经济价值——“该项目运输量巨大,保证该项目建设和运营,可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效益”。后者是俄罗斯配建港口对周边区域的经济价值——“为俄罗斯北冰洋沿岸地区及北冰洋的经济活动提供基地,促进鄂毕河沿岸对外贸易的发展,为鄂毕河出海航运提供中转服务”。两者的综合思维过程如图2所示。但是,相当一
部分考生的答案是“对该项目的经济价值:方便模块和产品的运输;对周边区域的经济价值: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外汇”等。这类考生所组织的答案正是前文所说“答题模板(套路)”指向下的思维结果(这只能算作综合思维的形式,不能反映综合思维的实质),没有对设问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质性的综合思维,是综合思维素养不高的表现。这类学习者的答案不能说是错误,只能说是“不对”(没有针对性)。显然,他们这样的思维结果(答案)不仅能放到“俄罗斯配建港口”的情境设问中,也能放到“俄罗斯配建机场、中国配建港口”等任何情境设问中。“以不变应万变”逻辑在这样一种滑稽的境地中成立。教育部在“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方案中明确强调“创新性”,“放之四海皆准”的模板恐怕难以代表创新。创新是一种指向未知的素养,在“不变”之外,学习者还需要具备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即有针对性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地理综合思维不是形式思维,它应该是有具体指代的实质思维,是多维度指向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认知过程。
三、地理综合思维过程:高指向性的“逻辑推演”
除了思维要素,综合思维还需要一种联结关系(过程)作为思维要素的桥梁和纽带,才不至于陷入零散、混乱、孤立的境地。研究把思维要素与思维要素间的联结关系表述为综合思维过程(本文用“→”表示),它决定了我们综合认知的去向。这种思维过程亦可用“逻辑推演”来理解,它解释了我们从A地理事物想到B地理事物的缘由(A→B)。实际上,合理的综合认知不同于心血来潮的灵感,它不是随机的、无序的。相反,我们的综合认知会根据给定的且被学习者摄入的条件,由此及彼地、有指向地推演下去。这个逻辑推演过程可能是单维的,也可能是多维的。
从全国卷的命题特点来看,对考生综合思维的要求有两个明显特点:多维性与高指向性。第一,多维性反映考生在设问中被要求从多个角度进行思维运算(思维链数量一般达两条),例如在本题的第(1)和(4)小题中,设问分别是①“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对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②“指出在该项目合作中体现的中俄两国各自的优势”。其中,设问①蕴含了两条思维链:俄罗斯配建港口→该项目(对该项目的经济价值)、俄罗斯配建港口→周边区域(对周边区域的经济价值);设问②也包含了两条思维链:该项目→中国的优势(中国在该项目上的优势)、该项目→俄国的优势(俄罗斯在该项目上的优势)。多维设问对学习者的综合思维提出了更高要求,它不仅要求学习者要懂得纵向的逻辑推演,还要求学习者能够横向区分不同的逻辑链,分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思维运算(形式上类似于“分情况作答”)。第二,高指向性表示设问对考生的综合思维运算的方向有非常明确的规定。本题的四个设问分别为:(1)“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对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2)“说明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对该项目建设的益处”、(3)“分析开发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对提高该项目产品(液化天然气)市场竞争力的作用”、(4)“指出在该项目合作中体现的中俄两国各自的优势”。这四个设问可概括为以下“A→B”型的思维链式:“简述A对B的经济价值”“说明A对B的益处”“分析A对(提高)B的作用”“指出在A中B的优势”。首先,设问规定思维综合的方向为“A对B”(A→B),考生如果颠倒了逻辑次序则不得分(即为逻辑不成立)。然后,设问的限定词被规定为“简述、说明、分析和指出”,考生如果沒有留意到,容易偏题作答(即为不按要求推演)。最后,设问对目标词的规定为“经济价值、益处、(有利于提高B的)作用、优势”,它们均是正向作答,考生如果忽视这些目标词也容易导致思维偏颇。从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全国卷命题的高指向性特征。这种设问的思维难度明显大于那种笼统、指向不明确的设问。譬如,(1)小题如果改为“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的作用”,则设问的指向变得较为“宽泛”,其对学习者的综合思维的要求也被极大地降低,试题的效度、达成度显然会大打折扣。全国卷这种高指向性设问对学习者综合思维的严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非综合思维素养高的考生无法顺利解答出正确答案,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服务选拔”的新高考指导思想。事实也证明,那种宽泛设问之下的“言之有理即可”的答案标准往往难以把素养较高的学习者跟素养较低的学习者区分开来。
综上所述,地理全国卷的命题特征指示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方向,更代表了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为核心的新高考评价理念。回到中学教学实际,我们需深思的不仅是“未来要怎样考”的问题,更是“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培英.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的理解(连载二)[J].地理教育,2017(9):4-6.
[2]邱鸿亮.地理综合思维的四种综合水平——基于SOLO理论的分析[J].地理教学,2019(5):20-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