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的探讨
2019-09-09郑胜全
郑胜全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行业也逐渐得到扩大,其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是目前使用最多且应用最广的技术之一,它相比其他施工技术操作比较简单,且工艺流程也不复杂,但是操作不当会对整个工程造成影响。因此,笔者本文就该技术的施工要点做出探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探讨
中图分类号:TU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13-0083-02
0 前言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行业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具有操作简单且技术含量要求较低的优势,这也正是被建筑行业广泛应用的施工技术,然而操作不当也会对整个工程质量造成影响,甚至会使施工单位出现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就该技术做出一些分析希望对相关人士能够有所帮助。
1 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
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1]。首先,所谓大体积混凝土是指在混凝土体积较大的情形下自身能够进行水化热变化,很多施工建筑工程建设中所使用的混凝土大多数为大体积混凝土,特点就是在自身体積较大时内部结构的端面就会不断增加,且它的内外温差始终维持在20摄氏度左右。要想提高混凝土的效率和质量,我们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可以改变以往传统分缝分量的方式进行,可以改用增加单次混凝土的使用量,但是很多时候混净土的质量往往会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外界温度差越大对混凝土的影响也就越大,这对整个工程质量无疑是不利的,同时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做的不到位也会造成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为此,要想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施工人员必须要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我们可以采用浇冷水的方式来将混凝土表面的温度降下来,此外,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结构主要是以构造筋为主干,其他配钢筋则作为辅助性原料,以上就是大体积混凝土的主要特点,具体养护如图1所示。
2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2.1 大体积混凝土材料选择要合理
随着建筑工程领域的不断扩大,其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也备受业内人士所关注,而要想确保整个建筑工程能够顺利有序进行,应选择合理的大体积混凝土材料,材料选择的合理性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防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2]。简单来讲,施工单位工程建设中所选择的混凝土材料应具备超强的水化热低性能,也要具备超强的水化热不集中的特性,这也是因为大体积混凝土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倘若水化热呈现集中的情形,会使混凝土的温度很难降低下来,这不仅加大了施工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影响了整个工程进度。一旦使混凝土的热量集中在一起放出,有可能会使其表面产生严重的裂痕。为此,施工单位在选择大体积混凝土时必须选择合理的材料,并对相关施工材料的抗压性进行多次测试,使其能够符合工程建设的需求。对于那些不符合工程建设的材料应及时更换,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个工程能够顺利高效进行,从而提升施工单位的整体形象和提高经济效益。
2.2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控制要点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流程比较复杂,因此要想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必须控制好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施工操作标准来施工。具体操作步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3],首先,混凝土浇筑之前的准备工作必须做好,对于钢筋的位置、保护层厚度及垫块数量都应仔细检查,也要检查预埋件等相关模具贴合程度是否合理,施工现场的清理工作也要做到位,尽量确保施工现场中无过多的杂物以免影响施工进度。其次,为了防止预留孔出现变形或者阻塞的情况,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和加固,这也是因为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的过程中,相应的钢筋、模板以及预留孔可能会发生位移,这样就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而影响工程质量,为此,必须按照施工设计图稿进行施工。除此之外,混凝土的浇筑速度也要控制好,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进度高效进行,施工单位可以采用分层连续浇筑,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将混凝土内部的热量及时释放,即使工程工期比较紧也尽量使用分层浇筑法,从而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
2.3 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合比控制要点
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合比也是影响工程建筑质量的因素之一,因此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要合理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首先,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合比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外加剂,另一部分是粉煤灰。外加剂是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的关键试剂,施工人员在向混凝土添加外加剂时会影响它的收缩性,减水剂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使其结构变得更加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水灰比的使用量,进一步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强度,而缓凝剂可以缓解混凝土释放热量的时间,使其内部结构不会因热量释放因素而受影响,从而不断加大混凝土的结构强度[4]。同时混凝土和易性的改善也可以减少运输途中造成的损失,引气剂则主要是可以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使其不易产生裂痕。其次,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合比还应注意粉煤灰的控制,由于粉煤灰具有颗粒细腻的特点,其中硅铝氧化物与水泥中的水化物可以相互产生作用,同时混凝土中粉煤灰因为分布比较均匀,它可以起到代替部分水泥的作用,从而有效减少水泥的使用量且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
2.4 大体积混凝土的运输控制要点
要想减少大体积混凝土运输途中的损失,还应做好它进场之前的预控措施。首先,施工单位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开盘鉴定,对于每一批、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都要进行开盘鉴定,应对第一车混凝土进入时就要求出示“开盘鉴定”等相关资料,这也是为了确保施工进度能够顺利高效进行的关键环节,更是为了后续对施工现场进行复核的重要内容。在当混凝土进入现场之后,也要对其采用事先准备好的技术进行验收,对混凝土的质量要进行严格检查,不合理或者是不符合工程建设要求的混凝土应不予浇筑,应及时退还或者只更换质量优质的混凝土。其次,施工单位还应在大体积混凝土运输到达现场后,应将其均匀、不分层的存放,进一步确保混凝土工程建设中所需的塌落度等工作,倘若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发现质地不均匀且出现分层或者是离析的问题,应及时停止卸料并予以当场退还处理,从而有效降低运输途中因诸多因素而造成的损失。
2.5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要点
温度的有效控制是确保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关键,这是因为当混凝土面积较大时内部的热量较高且不易释放,会造成混凝土内外温度差距较大而使其出现裂缝,从而影响混凝土的质量[5]。为此,施工单位要掌握它的温度变化,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来控制好混凝土的温度。例如,施工过程中可以采取电阻型温度计来测量混凝土的温度,而在处理过程中也要注意布置温度线和温度点,应先选择好位置再进行测量并及时做好定位记录,同时也要安排专门的人员来对混凝土进行温度测量。工作人员也要按照相关规定对大气、混凝土的温度进行测量,要认真仔细的填写温度测量表格,再交由其他相关技术人员,进一步由技术人员对这些检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这样可以更好的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和掌握温度的变化规律。除此之外,施工单位还应做好混凝土的水化升温,并控制好混凝土的降温速度和减少混凝土收缩工作,也要确保混凝土内部结构温度控制在上下不超过25摄氏度,从而提高混凝土内部结构的韧性和工程质量。
2.6 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控制要点
为了防止混凝土产生裂缝,施工单位还应加强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工作。首先,在混凝土进行浇筑过程中,必须要对其进行集中浇筑,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混凝土因未完成浇筑而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使得不同地段的混凝土干湿度、质地出现不均匀而产出裂缝。但是施工单位在混凝土浇筑结束之后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很多时候刚刚结束浇筑的混凝土并没有固定好形状,此时它们往往是脆弱的,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养护,也要密切关注周边环境温度的变化,从而有效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痕[6]。其次,在大体积混凝土完全成型之后,也要做好养护工作,因为它仍然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例如,雷雨、大雪天气等,从而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
2.7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缝处理控制要点
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日益增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也不断被完善,施工建设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而影响整个工程质量。因此,笔者认为施工单位应加强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缝处理的控制。首先,施工过程中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方式经常采用的是分段浇筑,而该方法就会导致混凝土出现施工缝的问题,倘若施工缝处理不当的话會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整体结构,也会严重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其次,混凝土施工缝处理控制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接缝处的混凝土强度在达到1.2MPa时应及时对接触缝表面进行清洁,我们经常会使用高压水枪对其进行冲洗,二是对施工缝表面已经松动的石子也要进行及时清理,同时清理结束之后应按水泥沙比例为1:2再次进行浇筑,进一步提高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也可以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收益,从而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健康稳定且快速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项目也日益增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作为工程建设的主要施工方法,它质量的好与坏对整个工程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施工单位必须要加强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和提高施工单位经济效益,从而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黄磊.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的探讨[J].科学技术创新,2019(16):146-147.
[2] 殷凤雏.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土木建筑工程中分析[J].居舍,2019(14):67.
[3] 魏涛.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14):37-38.
[4] 李世军,付孟凯,刘洪飞.在建筑工程中关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技术的分析[J].智能城市,2019(08):161-162.
[5] 杨文正.解析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J].建材与装饰,2019(12):24-25.
[6] 焦健.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讨[J].居业,2019(0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