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关联思维提升历史学习的实效

2019-09-09茅佳清

关键词:历史学习学习效果

茅佳清

摘    要:关联思维是指整合、联系新旧知识或未知知识的思维过程。歷史知识的记忆、概念的解释、规律的发展等处处蕴含着关联性思维。在课堂学习中,运用关联思维有利于创新教学环节设计,有利于发展学生历史理解和解释的能力,有利于提升综合联系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学习;关联思维;学习效果

关联是指事物间的牵连和影响。关联思维指整合、联系新旧知识或未知知识的思维过程。历史事物的演绎理解和历史学习的整合深化离不开关联思维,关联思维对历史学习实效影响直接。笔者试以人教版《历史》必修3中的《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以下简称“顺课”)为例,尝试解读关联思维的内涵及其实践运用的实效。

一、关联思维的理性解读

知识记忆是一种信息编码、加工、输入并储存于大脑的过程,其规律性和程序性影响着信息提取与实践应用的效率。关联思维能促进新旧知识信息的衔接、叠合,高速高效强化旧知识、形成新认识、培养新能力。

关联思维的主要方式有并列式、因果式、辩证式、层进式、混合式等几种。其中,“并列式思维”是一种侧重于评析、评价历史问题的比较性思维,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参与和信息归纳能力。例如,先从“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的进步性、局限性及本质目标”“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对当时社会的作用和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等角度,引导归纳出“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之路”这一共性目标;再通过“如何才能救国救民”的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的方法和建议,树立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的正确处世态度等。

“因果式思维”着重培养学生寻找原因、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解答“为什么会出现‘世界之潮流?”“‘世界之潮流对世界尤其是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中国为什么会出现‘顺乎世界之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活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问题,最后得出“顺乎潮流”的本质是:先进的中国人面对民族危机,学西方、求变革,探索富强救国之路。

“辩证式思维”主要培养学生看问题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学会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事物的不同侧面。例如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我们既要看到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统治的根本目的,还要看到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创新探索;既要看到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与列强侵略的矛盾,还要认识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落后封建制度与先进资本主义的矛盾。

“层进式思维” 培养的是看问题的程序性,形成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环环相扣的严谨思维。例如本课三“目”内容展示的就是由低到高的思维程序:思变——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增强本国政治;大变——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改革现有政治;剧变——学习西方民主共和推翻封建政治。如果把“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作为一个局来看,三课时内容按程序就成为:“渐变”——从器物到制度;“激变”——全盘西化;“裂变”——从向西学习到向东取经等。通过“层进式思维”学习活动,学生对“顺课”问题的思维角度和思维层次变得更为清晰。

“混合式思维”是前四种思维方式的不同组合,有并列+因果、辩证+因果及并列、层进+因果和大框架为并列、内部又含因果等呈现形式。以“并列+因果”思维为例,我们并列认识“地主阶级改革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的延续性与递进性、同一性与差异性时,还能同步理解中国近代时空发展过程中相关历史背景、阶级构成和阶级力量的演绎变化,及这些阶级对当时中国社会所提出的革新主张及其产生作用、影响等,最后得出“师夷”“维新”“革命”的目的与结果等的共通性和差异性。

二、关联思维的实践运用

关联思维衔接、叠合信息的特性,有利于创新教学环节设计,促进学生历史理解和解释能力的发展,形成综合联系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

(一)创新教学环节设计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关联思维有利于我们结合“课标”、教材、学情等,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预设一个较为科学的思维方式与过程安排,使1课时的学习环节呈现出更高的学习实效。

关联“课标”要求,理解、预设相关课时学习目标。与“顺课”对应的“课标”条目包括“1.7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和“1.8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两条。据此,相关联的学习目标为:知道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国势和社会矛盾的变化及对知识分子的影响;理解民族危机加深后维新思想的成熟及对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指导;认识改良受挫及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后,成长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所进行的民主共和思想宣传和建立中华民国的实践。

关联知识体系,预设学生对“顺课”内容及相关章节形成系统的知识线索与整体架构,实现“点、线、面、体”知识信息的清晰链接。“顺课”的知识线索可以关联为三个关键词——“睁眼”“变脸”“革新”,贯串着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在不同阶段学习西方、探求图强救亡之路的主线索;整体的知识架构可以关联为:“林魏睁眼师夷技,康梁救亡图维新,中山灭清行共和”这三句话,对应的知识点则基本涵盖“顺课”教材内容和相关“课标”要求。

关联事件演绎,预设历史发展“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进程,通过纵横联系与综合归纳的活动环节,把握历史“时空演绎”的递进发展规律。例如“维新”与“师夷”“共和”在“向西方学习”内涵上的关联,体现为:地主阶级改革派器物层次“师夷”的局限与失败,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学习西方近代政治制度;“维新”的局限与失败,导致资产阶级革命派摒弃君主立宪的改革选择创建共和的革命;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派建设“共和”及“全盘西化”的局限与失败,最后使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成为主流思想,取得了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由此关联的历史规律为:探索活动的失败教训与具有的进步作用,推动了时代“潮流”的发展。

关联人物评价,预设对历史人物的多元分析与辩证评判,以客观公正地解读历史人物的地位、作用、影响。例如对“林则徐”的评价,结合“顺课”有关内容,关联的评价角度应该包括:“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反侵略的爱国者”“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等地位评价,“结合中国形势的现实性”“向西方学习的先进性”“反击西方侵略的爱国性”“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局限性”等作用评价及“冲破传统观念了解西方国家信息”“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和政治”“为抗英斗争做参考”等影响评价等。学习设计围绕这些角度,通过采信有关材料、归纳相关内容,开展多元、辩证、科学、客观的评价活动。

关联环节安排,预设历史学习思维层次性和审视角度性的能力培养,按层次挖掘历史事物的本質,多角度拓展历史观察的视野。在“顺课”的学习环节设置上,既可以考虑“顺应潮流”视角的“开拓性”、过程的“创新性”、内涵的启蒙性和为了“顺应潮流”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等价值观培养角度,也可以考虑“师夷图强,维新救亡,创建共和”等归纳性、记忆性的体系建构角度,还可以考虑从“奇局下的忠君爱国——师夷长技”“危局下的抑君爱国——维新变法”和“残局下的反君爱国——民主共和”这三个“局”,对应学习“器物”“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凸显“奇”“危”“残”局下知识分子对“君”态度的改变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意识。

(二)发展学生历史理解和解释的能力

课堂呈现是检验“教学预设实效”的最重要一环。关联思维的引用,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概念,探究历史真相,明晰历史时空,辨析历史人物,把握历史规律等。

关联思维有利于微观解释“课标”要求的具体知识点,宏观整合历史专题的线索,更有效地从历史材料中概括归纳出显性线索与蕴含信息。例如2015年10月浙江历史选考第7题材料:“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出现的”,概括的就是“顺课”的主线索——中国近代“顺应世界之潮流”。如果关联到本课的专题三,则可以根据“课标”的具体要求和图文材料,将专题整合为探索的两个层面:思想层面的解放潮流和路径层面的强国御侮。如此,有利于最后落实“顺课”的相关知识点:“师夷”的背景、人物、著作、主张、实质、评价及相关导语、图片、注解、正文、链接、问题分析等。

具有逻辑推理特征的关联思维有助于历史概念的理解认识。在教学环节实施中,“顺课”的主要概念有几个层次的逻辑关系,即“什么是‘潮流?”“什么是‘世界之潮流?”“什么是19世纪的世界潮流?”“中国当时形势是否符合这一‘世界潮流?”“中国为什么要‘顺乎世界之潮流?”“中国近代先进人物如何‘顺乎世界之潮流?”“先行者们践行‘世界潮流的要素、结果如何?”“你如何看待他们践行‘世界潮流的结果与影响?”等,归纳出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勇于直面现实、敢于开拓创新、甘于为国献身等优良品质,以及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没能最终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彻底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探索局限。又通过《“顺乎世界之潮流”知识表格》,关联“代表人物”“主要著作”“主要主张”“简要评价”四个角度,对“睁眼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四个“顺应潮流”的派别,进行简要归纳与概括,提示概念的比较理解和知识记忆。如关联“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两课内容,则本专题的教学就可以按“大运动——推进科学进步”“大变革——从专制到民主”“大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三大层次关系,按序展开。

关联思维有利于对历史事件演绎和人物评价做出因果、辩证关系的解释。“顺课”中,林则徐、魏源之所以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除了开明、兼容等个人素养外,跟他们都参与过抗英斗争、希望了解外国情况有关,同时也跟中国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相关。从因果关联思维的角度归纳,当时清朝国势衰微,外敌恃强凌华,而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还不自知,仍做着“天朝上国”迷梦。林、魏两人为了“知己知彼”,探索救国新路,主动“睁了眼”,看到了一些西方先进的技术,提出了“师夷”主张,由此得出“西方的冲击”迫使中国打破传统走向现代化这一论点。结合“师夷”的原因、过程、主张、特点,可以对林、魏两人做出辩证评价,即林、魏既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开拓者,具有开拓创新的特征;同时,林、魏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具有“护卫”封建统治的保守落后特征,即林、魏的“师夷”活动是进步性与局限性共存的。

(三)提升综合联系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

关联思维的综合联系特征,有利于实现推理思维过程中历史问题与知识体系的相互联系,促进历史问题解答的准确性和历史知识理解的科学性。面对历史问题能迅速联想到相关知识点的表述内涵,阅读知识点时也能有机联想到相关历史问题的呈现方式。这种试题与知识点之间的信息关联能力,不仅显示了历史学习的实效,也直接决定着问题解答的路径与准确率。例如“顺课”第51页的“学习思考”题:“民主共和思想与维新思想具有哪些内在联系?”这一问题涉及两个资产阶级派别为实现资本主义、挽救危亡这一共同目标,主张采取的不同革新方式、不同实现途径,关联着教材上的相关知识点,显示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改良派阶级本质上的一致性。并由此认识,民主共和思想形成的实质就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在新的历史情境下出现的一个新高度、新飞跃。此外,解答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蕴含着诸多的内在逻辑关系。运用关联思维追索事物联系,有利于问题呈现与解答时对历史信息的综合应用,使历史问题的“问”“答”间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以按序分类解答相关问题。如对“维新思想”的综合评价,可从四个思维角度加以解答:以维新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怀;以立宪举措顺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作用;以西方先进学说冲击封建陈腐思想的开拓启蒙;以学习西方政治体制促进民主共和思想传播的积极影响。对应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四个方面。

总之,关联思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时空演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把握辩证分析、解答历史问题的方法,可有效提升历史教育的效果。

猜你喜欢

历史学习学习效果
基于信息化教学学习效果量化的课程考核研究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莲心宝宝有话说
关于高考历史复习策略的分析
高中学生历史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方法新探
“四型五步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效果的良方——良好英语课外学习习惯的养成
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