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
2019-09-09王洪江王清清杨莉
王洪江 王清清 杨莉
摘 要:校长在学校发展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战略地位和核心地位,他们的信息化领导力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水平与发展走向。由此,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从校长个人信息素养与组织管理能力、学校信息化与“学与教”融合、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制定发展规划与愿景等方面对于广东省普宁地区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以调查所获资料为依据,对当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旨在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供一种有针对性的发展指向,以期从校长专业发展角度为促进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和深入变革进行探索与理性思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调查研究;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9)13-0001-05
一、引言
2018年4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者信息素养,要将全面提升‘人的能力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核心基础”。[1]与教育信息化1.0时代相比,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越来越明确提出推进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人的信息化”,特别是“校长信息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关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理解,国内学者对此众说纷纭,但基本上可集中于两种学术观点,即“能力说”[2]与“过程说”[3],其实,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个过程,是信息技术融入校长管理学校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能力,具有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特点。自从2012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首次提出“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到2014年颁布《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各地区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2018年实施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后,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更加大力度开展各类培训,以提升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然而,为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设计培训计划,更有效实施培训过程,就很有必要对地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估。基于这样的背景和目的,本文对普宁地区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构现状进行调查,揭示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和策略,以帮助该地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工作,并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升级趋势下区域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本研究结论对其他地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发展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義。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是广东省普宁地区基础教育学校校长。普宁是广东省揭阳市下辖县级市,政府部门历来十分重视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建设,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但实际到访该地区基础教育学校(特别是公立学校)后,发现该地区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发展不平衡,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还是不能有效地应用,仍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其实,这也是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学校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究其原因令人深思。有研究表明,学校信息化发展程度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水平密切相关,[4]呈现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5]因此,本研究主要调查当前普宁地区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该地区中小学校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
2.研究工具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基于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2014)、《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004年管理者版)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8) ,每个变量的问题设置取自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信效度较高的测量量表,并根据本研究的特点进行改进,同时邀请专家对调查问卷进行指导,从而保证了本研究所采用的问卷有着较好的内容效度。问卷维度主要包括校长人口统计学信息、信息素养与组织管理能力、学校信息化与“学与教”融合、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与愿景制定,以及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等方面。
经预试调查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首先进行了信度与效度分析,信度的分析是通过使用 SPSS22.0 软件测定Cronbachs Alpha 系数来检验量表同质性的信度。结果表明,Cronbachs Alpha 系数除了“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维度是 0.694以外,其他维度均达到 0.70 以上,总体问卷的信度达到了 0.915。采用Bartlett球形检验来检测问卷效度,数据分析所得的 KMO 值为 0.889,显著性概率值P=0.000<0.001,达到了显著性水平,符合效度标准。因此,说明了问卷存在有较好信效度,可投入使用。问卷采用封闭型问题与开放型问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以封闭型问题为主,兼有少量开放型问题,所有问题均提供一个或多个可选项。
3.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运用IBM SPSS22.0对最终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本研究在承担普宁地区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项目实施期间,通过现场发放网络问卷的形式,对来自不同学校的中小学校长随机发放网络问卷,进行数据收集。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如表1所示,剔除无效问卷后,本研究运用 SPSS22.0对最终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三、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1.校长个人信息素养与组织管理能力
(1)校長个人信息素养
本研究从信息化认识、信息化技能、提升途径三方面解读校长信息素养。通过调查得知:①普宁地区中小学校长信息化认识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层次,大部分校长对国家出台的信息化政策、标准都有所了解,但了解不深刻,几乎所有的校长(100%)都比较关注所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②参与调查的校长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敏锐度,99.6%校长对计算机操作方法有基本了解,但通过互联网搜索和获取资源的能力存在不足。③超过总数一半以上(74.9%)的校长表示个人信息素养的提升途径主要是通过当地教育局组织的信息化培训,只有23.8%校长会通过其他途径来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比如查资料自学和校级交流等,占比较低。
(2)组织管理能力
调查数据显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97.3%校长反映信息技术对相关管理决策是有帮助的,但其作用尚显不足;那么目前校长信息化组织管理能力到底如何呢?进一步调研发现,47.5%的校长都是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简单工作,比如收发邮件,编辑Word文档等,只有10.3%校长已达到能全面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学校管理工作的能力。可见,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方面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包括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拓展。
2.学校信息化与“学与教”融合的程度
(1)支持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发展
图1数据显示,95.1%的校长表示学校已经为学生开设了计算机相关课程,但开课时间参差不齐;65.9%的学校只在语数英等主要课程时学生才可以使用信息化设备,只有9.4%的学校表示随时可以使用;大多数学校都还未形成较完善的支持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信息化环境。
(2)支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图2显示了学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状况,64.1%的校长表示本校教师只在必要的课时(依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性质而定)才会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而只有接近1/3的校长认为本校教师每节课都会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见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存在不同形态,绝大多数学校教师目前处于学习和熟悉探索性阶段,有少部分学校教师已经进入调整融合阶段。此外,学校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主要通过教育局组织的相关培训班来实现,只有18.8%的学校自己会组织培训,而18.4%学校的教师会自学提高。可见,大多数学校支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方式比较单一。
(3)校长主动参与
数据显示,该地区大部分校长在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方面还是采取了一些行动,但仅有17.9%的校长表示会经常关注和了解业内最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并指导本校教师投入使用,大多数校长(59.6%)只是偶尔旁听或参与,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3.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
(1)硬体建设
该地区学校信息化硬件建设方面已具备一定规模,可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已初见成效。其中,42.2%的校长表示学校里所有办公室和教室都已配备电脑和多媒体设施,但几乎所有的学校离2.0行动计划所要求的数字校园(或者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还有差距,应提高校内、校际信息化设备的种类、数量及质量,继续加强基础设施智能建设。
(2)软体建设
图3给出了各学校信息化专业人员配备情况,校长们普遍反映信息化专业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大部分校长都已采取积极行动推进资源建设(如教学评估系统、门户网站、信息化资源规章制度),也有1/3的校长还未落实具体行动;信息孤岛、资源互联互通、“重硬轻软” 倾向问题依然是制约因素,如图4所示。
4.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与愿景制定
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与愿景是学校进步的动力与方向。图5显示,仅26.5%的校长有切实可行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大部分学校无信息化建设规划或规划的可行性较低;而且,图6显示,绝大部分校长都未重视学校教师参与规划制定过程;只有18.4%的校长认为信息化发展规划是整个学校发展愿景中必须首要考虑的因素。
5.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实施调研过程中,本研究基于互动平台关键词云图的实时生成功能,把校长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2.0阶段提升信息化领导力面临的问题,进行可视化分析,如图7、图8所示。可以看出,困难主要集中于“师资力量、教师信息化水平、专业人才、经费投入”等方面;在推进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方面,问题主要聚焦在“规划能力、资源、管理、教师”等方面。
四、调研结果总体分析
1.校长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但信息化规划与管理能力滞后
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断推进过程中,由于校长信息化规划管理水平层次不齐,学校信息化制度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全局性、可行性的有效规划,缺乏对不完善制度及管理机制的及时改进意识,对信息化专业人员配备不足,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维护经费投入不足等。
2.信息化素养发展不平衡,培训提升方式过于单一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大多是针对中小学教师开发和设计的,并没有一套专用于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资源及相应的培训平台。[6]调研发现,大部分校长、教师获得信息化培训的渠道都是通过当地教育局组织,是一种“自上而下”驱动的培训思路和形式,但校长们信息素养是不平衡的,“一刀切”的统一培训模式针对性不强,依然远远满足不了校长在引导学校发展中的实际工作需求,同时也反映了缺乏校际交流学习共同体、校长自我主动提升意识不强等问题。
3.对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调查发现,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远不能满足2.0行动计划所要求的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的内在诉求,校长推进学校教学信息化改革的力度及深度还不够,此外,由于学校经费、专业化人才短缺等问题,还有部分校长未落实具体行动。
4.促进学校信息化与教学融合的力度不足
按照采纳程度可将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分为两类,即较基础的应用(支持教师教的技术应用,学生很少有机会与计算机交互),与较高层次的应用(技术被作为支持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和学习环境)。[7]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校长在促进信息化与“学与教”融合上目前尚处于基础应用阶段,虽然大部分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脱离了“感知技术”阶段,但还缺乏对技术促进教学的思考,还很难形成具有创新性的典型应用案例。
五、改进建议及提升策略
1.系统思考、协同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与愿景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系统工程,受到整个教育系统的诸种要素制约。因此,全局思考、系统规划、协同设计才是解决学校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此外,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政府、学校、学校领导者以及学校组织全体成员共同的责任,而非校长个人的责任,应该特别关注学校群体成员的领导力作用,[8]以便形成共同的愿景和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规划。比如,在储备引领信息化发展的专业化人才等方面,可以由校长(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培养一支全面统筹本校信息化规划与发展的人才队伍,做好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三效(效率、效果和效益)评估管理等工作。校长理应协同好社会力量,提高获得社会支持的能力,拓宽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
2.强化信息化培训,组织多样化培训形式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支撑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基础动力。[9]调查发现,当前校长、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形式单一,因此,有必要在分析信息化参与主体(校长、教师、信息技术人员)需求与差异的基础上来组织多样化的信息化培训,同时加强示范校的引领作用,形成区域、校际学习共同体,采用案例观摩、工作坊、混合式等培训方式,避免走过场、走形式的培训模式,并制定完善的培训制度与考核标准。
3.协调学校信息化环境与学校文化建设
南国农先生[10]指出,从事教育信息化建设时 ,必须注意对“三件”建设给予同样的关注,要改变“重硬轻软忘了潜”的现象。未来,校长们除了要继续推动提高学校网络带宽,扩大网络、设备覆盖率,还要持续支持投入和使用新型信息化设备,持续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服务,同时还要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透明化及可持续发展。此外,校长需要树立“大资源观”意识,积极探索资源供给侧结构改革机制,推进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协同考虑所在区域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避免数字教育资源低质量、重复性建设,确保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流通、获取便利性,形成教育信息化数字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而且,“有路有车还不行,还需要有货”,校长应该认识到学校信息化建设要有科学的、现代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与学校整体教育文化之间协调、共促发展,这在当前新时代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更应该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4.大力促进学校信息化与“学与教”的融合应用及创新
推进信息化与“学与教”融合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构的核心要素。校长应以学校实际需求为导向促进应用,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促进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进而提升自身信息化领导力。比如,完善课程教学计划、方案和标准,为学生积极创设信息化学习交流环境,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模式,实施混合式培训形式,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案例的深度剖析,加大对学校教师信息化培训支持力度;树立分布式领导观念,与教师多交流,让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信息化建设中来,构建多元化主体参与的学习共同体。
六、结语
学校信息化建设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能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本研究主要从实证的角度,调查了普宁地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建构现状,以期为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有针对性的指向,通过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来促进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和深入变革。
参考文献:
[1]教技[2018]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
[2]孙祯祥.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构成与模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2):3-7.
[3]刘美凤.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4):5-7.
[4]王瑛,贾义敏,张晨婧仔,王文惠,焦建利.教育信息化管理实践中的领导力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2):13-24.
[5]伍海燕.中小學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16-20.
[6]李华,李昊.农村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6):64-70.
[7]林秀钦,黄荣怀.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型态及其障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3):31-36.
[8]孙祯祥.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构建——《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理论与实践》简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6):32-39.
[9]杨宗凯,吴砥.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2):3-9.
[10]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3-6.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