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击运动中的安全防护探讨
2019-09-09陈晨
陈晨
摘要:现代拳击运动展现着人类不断向自然界、向困难、向命运和向人类极限挑战的勇气和精神,然而历历在目的惨烈事故却让人们对这项运动望而止步。为了提高拳击运动的安全性,研究了拳击运动的历史事故并归纳了其损伤类型,进一步探究了拳击运动造成事故与损伤的原因,最后深入分析了拳击运动中事故与损伤的安全防护措施,以期通过研究有效避免拳击运动给拳击手造成的事故及伤害。
关键词:拳击运动事故损伤安全防护措施
1 引言
在人类产生的初始时期,拳击运动就已起源,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早在1888年,12个业余拳击俱乐部便在美国成立,成为了后期拳击运动的雏形。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演进,拳击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万众瞩目的世界级运动。然而,对比其他运动,拳击运动也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拳坛永远是战场,它永远和鲜血、危险、死亡联系在一起,但这却往往是最引人人胜的地方。”[1]在《百万美元宝贝》的开场白中,就非常直接地表达了拳击运动的危险与魅力。追根溯本,拳击运动开展的本质并非鼓吹以暴力解决问题,而是在于告知人类竞争是永远存在并且残酷的,并鼓励人类以充分的自信与勇气面对困境。
2 拳击运动造成的事故与损伤
2.1历史事故
职业拳击的起源早于业余拳击,考虑到人们对身体伤害程度的认识一直存在着误区,在拳击界中一些防护措施被早早的落实,例如加大拳击手套的重量、增加手套填充物、强化性要求拳手参赛时佩戴头盔、将赛前的生死状变更为身体检查等等。然而纵使有如上的安全防护措施,一些由拳击引发的惨烈事故仍然历历在目,2018年2月,英国拳坛,年仅31岁的职业拳击手“斯科特.韦斯特加斯”在与对手交战10个回合后,应脑部受重创而晕倒,送去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2]; 2005年,美国拳手马丁·桑切斯在拉斯维加斯比赛之后身亡;2004年3月,美国拳手里可曼被击倒后送往医院2天后被确认死亡;2005年,美国34岁的泽伦茨成为首位正式比赛中死亡的女子拳手;同年9月震惊世界的IBF世界轻量级拳王利万德·约翰逊殒命;2002年3月,22岁的日本拳击手伊礼喜洋在比赛中遭遇猛击仍不认输,勉强支撑至比赛结束,最终因颅腔内严重出血而不治身亡[1],纵观拳击运动发展史,类似的事故不胜枚举。
2.2损伤类型
拳击运动带来的事故或损伤不仅仅发生在赛场上,也频发于训练场中。首先,在赛场上,拳手由于双方互相冲撞等原因会导致一系列身体损伤的发生,最严重的为头部损伤,当拳击手的头部受伤时,很容易在短期内丧失意识,并留下脑震荡的后遗症。更为严重的是,头部作为神经中枢的聚集部位,当遭受过于严重的击打时,甚至会导致拳击手丧命,历史上著名拳手金得九、斯戴芬·约翰逊、埃斯平多拉等均丧命于严重颅内出血,由此可见头部防护的重要性[2];其次,面部损伤也是发生率较高的损伤之一,面部损伤一般是由于正面击打导致的,一般来说,常见的面部受伤部位有牙、鼻、眼等,因此,在比赛及训练中,拳击手需佩戴护齿,同时还需把握一定的防御技能以灵活躲避正面击打;另外,手臂及腿部损伤在拳击比赛中也较为常见,对比其他部位的身体损伤,手臂及腿部损伤一般不会过于严重,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引发手臂及腿部骨折、脱臼等损伤,给拳手的职业生涯带来一定的危害。在训练场中,常见的损伤主要包含关节的挫伤、擦伤、拉伤等,这些损伤一般是由于拳手技术动作不标准,或者是由于拳手施展动作时的用力过大,超过肌肉及韧带耐受范围造成的;此外,运动性肌肉劳损也是一种常见损伤,主要是由肌肉过度劳累导致的,当一次性训练量过大时,极易導致肌肉疲劳,此时应予以按摩及冷敷,并适当进行恢复性训练,待肌肉恢复正常状态后方可继续拳击技术训练。
3 拳击运动造成事故与损伤的原因探究
3.1 意识原因
一直以来,职业拳击比赛的目的都被定义为夺取胜利的荣誉以及赚取高额的奖金,因此,在赛场中,比赛双方往往不顾及对方安危而施展致命攻击,进而引发了职业拳坛中频繁的死亡事故。此外,也有部分拳击手自身意识不足,未充分重视拳击可能引发的事故及损伤,过于薄弱的安全意识给这些拳击手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导致他们在比赛过程中遭受严重的攻击,这些攻击轻则导致拳击手在短期内无法参训或参赛,重则导致拳击手无法继续拳击事业、中断职业生涯。
3.2情绪原因
在拳击运动中,拳击手的情绪也是导致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拳击手在比赛过程中心理过于紧张且情绪不稳定,则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有效规避各类危险,最终受到伤害。与此同时,当拳击手的身心过于疲惫而无法承受拳击比赛的强度时,此时如果盲目参赛也很容易导致拳击手受伤。[4]由此可见,拳击手在比赛过程中,需要保证自身情绪稳定,进而确保注意力集中,以及时观察对手的动作并准确分析其进攻套路。与此同时,在比赛开始前,教练也应充分安抚拳击手,确保拳击手以平稳的状态上场。
3.3技术原因
在比赛当中,拳击手应灵活的施展各类拳击技术动作,而当拳击手的技术水平欠佳,或者是各类技术动作存在明显错误时,则很容易在赛场中被对手抓住漏洞并采取致命攻击,增加了事故以及伤害发生的概率。客观来看,拳击手出现技术动作错误的主要原因如下:教练的技术欠佳。教练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拳击手技术动作的准确程度,尤其是在初期训练中,如果教练的技术水平不到位,则会直接导致拳击手基本功薄弱、动作细致程度欠佳,进而引发拳击手在赛场中频繁出错,并被对手乘胜追击。训练年限过短。随着训练年限的增加,拳击手的肌肉协调性能与抗击打性能往往越来越强、技术动作往往越来越娴熟、防护经验往往越来越深厚,上述能力则直接关系着拳击手在赛场上的防御能力而,防御能力越强,拳击手在比赛中受到的伤害则越小。经验尚浅的拳击手往往较为莽撞,在技术动作方面也存在着较多漏洞,在比赛中极容易被对手识破战术并遭受较为严重的攻击。
3.4体质原因
在比赛中,由于拳击手身体素质不足或者一些隐性生理疾病引发的事故及损伤也占据着一定的比例。一些拳击手在赛前曾受伤,还有一些拳击手隐瞒了自身的疾病,上述原因均可能导致拳击手在比赛中二次受伤,甚至会危及到生命。例如,在1999年,31岁的美国拳手斯戴芬·约翰逊在比赛后不幸身亡,经医院检查发现他的左脑存在肿块,调查得知约翰逊于1987年4月的一次比赛中头部遭受重创,仅在多伦多一家医院短暂治疗后又继续参赛,经纪人多次建议约翰逊退出拳坛,但约翰逊不顾自身伤病仍继续参赛,最终酿成惨剧。此外,当拳击手为了一些客观因素而开展严重超标的训练时,也会引发事故与损伤,例如,在王者之门金得九之死事件中,金德九为了达到比赛规定的135磅体重标准,而野蛮减重,进行超乎人体承受极限的脱水训练,这也是造成他身亡的关键原因之—。[3]
4 拳击运动中事故与损伤的安全防护措施
4.1 安全制度先行:强化制度建设,加大宣传力度
对比其他运动类型,拳击运动的危险性更大,更容易造成身体的磕碰与损伤。自从“布劳顿规则”制定以来,拳击比赛的相关规则就在不断被完善,关于保护拳手安全的相关条款也在不断增加,例如,在1996年,美国颁布了《职业拳击手的健康与安全标准》;在2000年,经过拳王阿里的呼吁,将上述标准完善成为《阿里拳击改革法案》;在2004年法案经过补充,完善了关于拳手的健康和安全等方面的条款。[3]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拳击行业也应该不断强化拳击安全制度建设,将条款落到实处。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大安全防护宣传力度。在拳击手初学拳击的阶段,就应该强化他们的安全防护意识,进一步促使他们重视训练及比赛过程中的安全防护。
4.2 防护用具护航:科学佩戴用具,确保场地完备
在拳击训练中,拳击手应该科学佩戴护裆、头盔、护齿、手套等安全防护用具。具体来说有如下要点:(1)应该科学佩戴头盔,根据相关研究可以得知,现阶段40%的拳击运动损伤集中在头部,因此,在安全防护用具中,头盔的作用最为关键。拳击手通过佩戴头盔,可以将对手的击打有效的隔离或缓冲,进而实现对头部的保护。(2)应该科学佩戴防护手套,通过手套最大化缓冲自身的击打,防止击打的反作用力造成严重的手部损伤。(3)应该科学佩戴护齿,以避免正面击打造成的牙齿脱落。[4]总的来说,在拳击的日常训练中应确保训练场所以及训练器材的完备性,并将拳套等防护用具配备到位。
4.3技术动作为本:科学开展训练,实现“攻防兼备”
部分教练由于急于求而安排拳击手进行高强度、超负荷的拳击训练。然而,过大的训练强度则会导致拳击手的肌肉疲勞,此时如果放松恢复训练不到位,则很容易引发肌肉损伤,对拳击手造成永久性创伤。因此,教练应合理制定计划,科学开展训练。具体来说有如下要点:第一,教练应紧密围绕“快、全、连、变、准、控”的六字方针,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确保拳击训练循序渐进,并严格控制每次拳击训练的运动量,避免超负荷训练。第二,在拳击训练前,教练应安排拳击手开展充分的热身运动。通过合理的热身,有效避免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伤害。具体来说,第一步应通过热身运动打开肩、腕关节,同时充分牵拉肩关节周边的关节囊韧以及肌群;第二步应充分活动腰部和下肢肌肉,考虑到拳击不仅仅依靠上肢发力,更需要依靠下肢传导力量,因此需要开展慢跑及拉伸等下肢热身运动。[5]第三,在训练过程中,教练要避免拳击手用力过猛,以防止肌肉、关节、韧带等超负荷运动而造成的损伤。拳击运动中常见的损伤——挫伤及扭伤,大部分是由于拳击手的技术动作不规范导致的,因此,教练还应不断强化拳击手技术动作的标准性与规范性。第四,要加强防御技术的训练。一些拳击手在比赛中由于缺乏防御技术且采取盲目的攻击战术,因而被对手迅速发现弱点并采取致命攻击,最终造成了严重的身体损伤。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要强化拳击手的防御技术,应针对易受伤部位开展防护技术训练,做到攻防兼备。特别要针对头部以及手部开展训练,以提高头和手的防护能力,降低拳击训练对其造成的损伤,同时还应开展针对指、腕、关节等部位的防护训练,通过训练有效锻炼指、腕、关节周边肌肉。具体来说,可以借助沙袋等器材开展击打以及抗打击训练,以此有效提高拳击手抗打击能力;还可以开展击打脚步、闪躲方式、抗打击手位等多元化的防护训练,以此有效提高拳击手的防御能力。第五,拳击手在训练之后应进行充分的放松。考虑到拳击手在训练过程中身心高度紧张,因此,在训练后应开展充分的肌肉拉伸放松,以确保身体机能恢复常态。
4.4情绪控制为稳:合理调节情绪,平稳投身比赛
在比赛过程中,如果拳击手的情绪过于紧张,则会致使肌肉收缩失调、姿势动作变形,进而发挥失常,并增加了事故的发生概率。由此可见,心理训练至关重要,通过适当的心理训练可以使拳击手有效控制并调节情绪,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比赛,最大化避免伤害与事故的发生。具体来说,心理调节有以下两种方式:心理暗示法,即在比赛中,拳击手内心默念自我安慰的语句,或在脑海里回忆之前获胜的场景,以此有效调节心理,以最佳状态投入比赛,避免由于过度紧张而遭受更多伤害。身体放松法,即拳击手在内心较为紧张时,立即深呼吸、放松全身各部位、加之自我暗示,以此放松心理。[6]除此以外,教练应在赛前向拳击手播放舒缓的、轻松的音乐,以此引导其以平稳心态投入比赛,最大化避免由于紧张而遭受的惨烈攻击。
4.5 积极治疗保障:建立健康档案,强化损伤治疗
拳击拳击手由于长期参加训练,身体上一般都会有一些陈旧伤。因此,教练应建立细致的拳击手健康档案,通过档案及时把握拳击手的身体损伤情况,进而在训练中有所注意,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避免二次运动伤害的产生。此外,在实际训练中,一些拳击手对于拳击运动损伤认识不足,也忽略了治疗及康复的重要性,导致了新伤恶化成为旧伤,最终严重影响了拳击手的职业生涯,为了避免上述情况,拳击手一方面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另一方面还应自学一些损伤治疗知识,以便及时疗伤、加速身体康复。
4.6及时止损为核:有效把控现场,避免永久损伤
为了确保拳击运动的安全性,当发现比赛的双方实力悬殊过大时,教练与裁判应该依据赛场情况,及时将比赛终止,防止弱势方遭受过为严重的攻击,并及时制止弱势方损伤的加剧。在国内的拳击竞赛规则中,就有如下规定:当比赛一方在赛场上已完全处于弱势,或已遭受另一方的严重打击,那么此场赛事便应终止;当比赛一方受伤时,应依据该选手受伤情况酌情考虑,当受伤情况比较严重且无法支撑该选手继续比赛时,则应终止此场赛事。[7]因此,为了避免拳击手在比赛中遭受过大的打击,教练及赛场裁判一方面应熟知拳击手的身体情况,另一方面应有效把控赛场局面,当比赛中出现危险性攻击动作或者违规动作时应予以制止,防止永久性损伤的发生,以此确保拳击比赛的安全性。
5 结语
应该正视职业拳击,将它视作拳击事业中最高境界的艺术。在拳击训练及比赛中,落实科学合理的安全防护措施至关重要,同时应不断推进竞赛规则的人性化发展,并注重提升拳击手的内在品质,进一步为拳击手营造安全健康的训练及比赛环境,最终有效避免事故、减少损伤,实现拳击运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拳击史上的丑闻与重大伤亡事件谈.[EB/OL].http://wwW.sohu.com/a/233361613—492635.2018-05-29.
[2]拳击航母[EB/OL].http://www.qj hm.net/wulin/585 76.html.2018-03-01
[3]拳击比赛有多危险?一场拳赛夺去三条人命,拳击规则因而改写[EB/OL] http:UwwWsohu.com/a/297632195 492636?kpm-smPc.arpege news-list34. 15537676893950GyAdMm
[4]刘洋.青少年拳击拳击手常見的运动损伤及预防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7 (32):14-15.
[5]吴拥政.拳击的运动损伤预防与恢复[J].当代体育科技,2012(08):7,9.
[6]李义忠.简论拳击训练与比赛中的运动损伤及预防[J].运动,2018(15):2324
[7]蒋宁.浅析拳击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当代体育科技,2017(1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