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视角下小学武术教学的创新研究
2019-09-09陈明铭
陈明铭
摘要:立足于视觉文化时代,结合小学武术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对视觉文化时代如何提高小学武术教学效率进行研究和分析。认为:在小学武术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空间资源培养学生武术文化的底蕴;把网络上丰富的武术视觉元素和电子设备合理地利用在教學过程中,促进家校合作,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更应该提高自身的视觉传达能力,同时努力挖掘服装、器材的吸引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审美的复习展示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视觉文化 武术教学 创新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从技击实战的军事武艺转向以表演和个人修炼为主的套路演练后就不白觉地融入了视觉文化的范畴。然而,正因为视觉传达上身体感悟的缺失,很多人都认为武术现代武术套路已经失去了它的技击性,更有甚者把“武”比作“舞”,这对于武术的发展和传承都是极其不利的。事实上,练习武术对体型的塑造,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生存技能都有良好的帮助,从2004年4月2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要求中小学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到2019年,确定将武术正式列入中考体育项目。显而易见,武术运动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大量的研究显示,学校武术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呈现出“外在虚胖”而内容“骨感无物”的景象。既然处于视觉文化时代,那么我们就应该与时俱进,利用这个时代的优点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如何利用视觉文化来创新武术的教学方法成了众多武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1 研究目的
通过观察分析视觉文化视角下,武术的发展形式和武术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武术教学与武术视觉文化相结合,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更适合时代发展的武术教学方法,为提高学校武术教学效果提供借鉴办法。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推理法、观察法进行研究。
3 研究结果
3.1 武术视觉文化的组成
3.1.1视觉文化
牙利电影理论家贝尔·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一书中写道视觉文化是指“通过可见的形象来表达、理解和解释事物的能力”。[1]是形象与影像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它踏破以往视觉艺术的边界而向整体的生活突围,成为波及人类生活每一寸空间的文化弄潮者[2],电影、电视、广告、摄像、形象设计、体育运动的视觉表演、印刷物的插图化等等都属于视觉文化的范畴。
3.1.2武术视觉文化
武术作为一种身体艺术,本身就网罗着很多视觉文化的要素,运动员演练动作时所传达的精、气、神,动作的组合编排、节奏等都能给观看者带来巨大的视觉刺激。每项运动的服装、器械都是独一无二的,武术也不例外,这也是构成武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此外,以武术为主题的电影、戏剧、摄像、广告等等都属于武术视觉文化。武术以其独特优点与视觉媒体的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现代传播特点的文化形态——武术视觉文化。[3]
3.2视觉文化视角下中小学武术教学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3.2.1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
通过查阅以往的研究成果以及与多位小学武术教师的谈话中发现,学生在上武术课的时候表现得非常懒散、不专心,学习欲望不强烈。武术随着历史的发展,技击性慢慢地被弱化,而对于一般人来说,武术这项运动的功能更多趋向于强身健体和文化传承。武术文化博大而精深,讲究“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4],因此不管动作难易,都需要长时间的重复练习。传统的武术教学是需要付出巨大的恒心和耐心的,然而在学校武术的课堂上,课时有限,学生通常从基础动作开始学习,这些动作没有太大的视觉冲击效果和实战效果,武术学起来越来越像广播体操,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中渐渐觉得乏味枯燥,对武术课失去兴趣。
3.2.2学校器材、教具不全,教学方法单一
武术是一项场地要求相对较低的运动,非专业的武术训练只要在安全的平地上即可,小学武术课的教材内容设置的器械也是较为常见的刀、枪、剑、棍,是一项非常容易开展的体育运动。然而在很多学校中只有少数的器械,且器械没有经过任何的加工和维护。教师教法单一,传统的“教、学、练”模式和讲解示范法,课堂比较呆板缺乏新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不喜欢上武术课的主要原因。
3.2.3缺乏传统文化渗透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小学体育课追求学生运动强度,绝大部分武术课堂没有进行文化理论的教授。学生对于传统武术文化内涵了解太少甚至是没有,因此仅仅把武术作为一项身体运动看待。武术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具有神秘色彩,传统武术文化对宗教、中国传统哲学、中医、兵学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3 结合武术视觉文化的教学方法
小学武术课堂应该立足于弘扬民族精神,宣传和普及武术文化,培养学生的武术素养。[5]在信息发达的视觉文化时代,要在视觉上有冲击力才能引得众人关注。武术课堂也一样,必须加强视觉效果去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教师就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做出调整,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武术。
3.3.1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培养武术文化底蕴
对于小学生而言,耳濡目染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良好认知的最好方法。在学校文化长廊、宣传栏等设置武术专栏,把关于武术的知识、典故和图片等张贴出来,供学生参读学习,还有一些武术名家、功夫演员的成长故事向学生传授武德和武术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校园里还可以添置武术雕塑,武术雕塑不仅能够装扮校园环境,而且能够作为一种视觉符号,激起人们观赏欲望,增加观赏者模仿、体验武术技术动作的几率,使武术更加贴近生活。[6]上课的场地同样是发挥视觉文化作用的地方,在场地周围张贴上武术动作的插面、图片和武术名人的照片、名言等视觉素材,以被动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武术文化的渲染。
3.3.2合理利用网络、电子信息产品辅助进行课前引导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工作,更是每个学生家长的义务,家校合作模式是目前最有效的教育模式。如今是信息化时代,每个班级都有家长通讯群,老师时常在群上发布通知。另外学生还有作业记录本,专门用于记录当天的作业。在学习武术之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筛选出合适的表演、电影电视等短视频或者典故、文章等提前分享到家长群上,或者以布置作业的形式写下网络链接,通过家长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的内容和要求,学生在家长的监督、鼓励之下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里要求布置的内容要符合武术文化的实际,不可选取过夸张不切合实际的内容,要求学生以欣赏观看、引发思考为主,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并且说明不能进行模仿或练习,防止出现错误动作和受伤。
3.3.3课堂上增添视觉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武术向来注重内在的修养,在演练时以劲力、节奏等的变化来引起人们视觉上的享受,但更强调的是武术动作折射出的意境和演练者所传达的情感。武术的这种“内在文化”只靠视觉上的领悟还远远不够,只有靠心领神会、身体力行才能真正领会。[7]因此课堂上教师更加要注重让学生亲身体会武术的动作所传达的文化,强调武术套路的内涵价值,注重内涵在视觉文化中的渗透。[8]教学中要注重动作的路线、形状、节奏和发力等,更要注重学生攻防意识培养,在讲解攻防含义的同时利用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彻底了解该动作的意义,传达出武术动作的真正意境,这样才能避免武术“操”化,使学生更有信心和兴趣学习武术。
在学习新动作之前,教师把附有路线说明的插图张贴在移动黑板上,引导学生根据预习时的理解进行比划,帮助其在脑海中形成比较直观的浅层认知。将预习中精彩的武术视频与教学内容结合进行讲解,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发挥自身的视觉传达力。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加工,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遵循健身性、趣味性、多样性三大原则。[9]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和特点进行编排,使动作有更多的变化,设置与武术相关的热身游戏和素质训练等,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练。同时在示范动作的时候做到每一次都以最高标准展示给学生,把定势、亮相等造型美和准确、敏捷、连贯、节奏等动作美展示出来。在眼神、动作、编排上突出武术的视觉魅力,把武术演练的精髓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形成对武术的向往,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所学动作的要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服装是在视觉上形成冲击的第一外在因素,武术的服装不仅多样,而且有中华传统服装的特征,深受小学生的青睐。因此,在上体育课的时候采用统一采购的武术服装能更加吸引小学生学习武术,培养对武术的兴趣。武术的器械上都有相应的挂饰,例如刀的刀彩、剑的剑穗、枪的红缨等,这些东西跟服装一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这些东西的主要用途,并且允许学生白行设计,由教师带领统一参与安装,完成得好的同学可以享有专门使用该器械一定时间的权利。这个过程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全面发展以外,还会使学生更加珍惜和爱护器材。
3.4巧妙安排课后复习助巩固
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后的复习通常效果不明显,学生的主动性影响比较大,因此大部分的学生上节课学的动作这节课就已经忘记。为了提高课后复习效率,教师可以把课上集体练习的视频截取下来发送给家长或者是网上,方便学生及家长随时查看课上学习的效果。
每一拳种或器械学完,教师都应该设置一定的课时进行复习和考核,以集体表演或者武术话剧的形式作为考核,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并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增加或者减少动作和调整站位,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典故主角或者历史人物来扮演,寓教于乐。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召集学生自愿在学校的集体活动中进行表演,让学生有上台表演的机会,作为鞭笞他们保持进步的一种手段。同时,通过展示武术的美来获得其他老师、同学对武术教学T作的支持和传扬武术文化,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基。
4 结语
武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是构成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与思维模式,是含有攻防技击的身体艺术,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功效。[10]在视觉消费领先于其他消费的视觉文化时代,我们应该利用人们的视觉消费心理去实施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武术教学的教学效果。首先,充分利用学校空置的资源根据现阶段小学生的审美和认知水平去宣扬武术文化有良好的效果,还能丰富校园文化。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健身性、趣味性、可实现性原则,提高自己的演练水平,调动一切的视觉元素激发写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与此同时,合理利用网络和电子平台实行家校合作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预习和复习。最后,巧妙地安排学生进行考核与展示活动,让学生看到白己收获,肯定白己的付出,保持学习武术的激情,鼓励其进步,为终身体育奠基。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54.
[2]龚茂富,刘同为.武术套路视觉特性的文化解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
[3]陈保磊,刘同为,李世春,陈保学.武术视觉文化的传播[J]搏击·武术科学,2011.
[4]马文友.视觉文化对武术审美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
[5]阮紀正.至武为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论稿[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21.
[6]尹恒.视觉文化时代的武术传播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
[7]马文友.视觉文化对武术审美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
[8]张繁.视觉文化视域下武术套路的艺术化发展[J]武术研究.2017.
[9]崔龙,张璐璐,赵静.运城市中小学校园武术开展的制约因素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
[10]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