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阈下太极拳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2019-09-09杨睿
杨睿
摘要: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太极拳教学很重视,也更有力地诠释了发扬太极拳这一中国文化体系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同时建构主义视域下太极拳教学体系的建立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相吻合,为太极拳新教学模式提供可行性,探究建构主义下太极拳教学体系的建立便有了必要性。
关键词:建构主义太极拳理论教学体系
1 前言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太极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和学习过程中也应与时俱进,探究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摒弃旧的保守的学习理念,对于高校太极拳教学新模式的建立在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尤为重要的。太极拳深远的历史,使得它本身在某些方面会比较陈旧。这就需要我们的太极拳教育者,发挥白己的才能,对太极拳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地创新和改革。[1]
2 建构主义视阈下太极拳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2.1 建构主义视阈下太极拳教学模式中知识观的构建
知识不会以实质性的事物存在,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字、符号等语言信息来阐述某种知识,然而建构主义教会我们如何去更好地确立知识观,其实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本质上只能通过其自身的逻辑建构才能完成,太极拳教学中学生知识观的建构也是同样的,所以太极拳知识观的建构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完成:通过更全面的理论知识的阐释与辨析。这样就能保证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学生自我的理解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例如,太极拳教学中太极图含义和由来的讲解和探讨,太极拳历史发展研究,只有更全、更广的知识才能对事物本身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情景化的讨论和探究。不同环境下学生对事物的了解是不同的,相同情况下由于视角不同对知识的认识和感官也是有差异的,所以在能理解和诠释太极拳在特定环境下或某种环境下学生对太极拳的理解,对知识观的确立也是很有帮助的。实践中知识观的升华。实践是唯一能验证和体会所吸收的知识,太极拳作为一门实操性强的传统体育学科被推向课堂更要注重实践教育。实践中产生新的理论,理论结合实践是对知识的重建的认识的重要建构,实践教学不能再是简单的“白鹤亮翅”“单鞭”“云手”。动作指导及规范性只是确立完成动作的手段和方法,并不是对太极拳理论实践的再提高,加强注重技术原理,技术实践应该是知识观的升华,是能满足学生对太极拳白身知识观的最终认识。然而知识不是客观的事物,它存在不稳定性,结构的建立上也是完全依靠学生自身认识的建构而建构的,应此对复杂的知识体系的教学建构不单要靠更为全面的知识,也要靠方方面面的实践,更要靠学生白己对学习观的建立。太极拳教学理论的建构对于知识观而因注重知识结构搭建的完整度,知识体系的多元与统一性以及實践过程中的现实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分析。
2.2 建构主义视阈下太极拳教学模式中学习观的构建
建构主义下视阈下太极拳教学模式中的学习观的确立应首先从学生自身出发培养自身的个人学习习惯和学习精神,按教学过程可划分为:学前的影响、学习中的影响、学习后的影响,各个过程中其学习方式的建立都对学习观有相应的促进作用,学习前学生可以对太极拳新旧知识的交流互动,通过师生和同学间的对话、合作等方式互相学习,这样的学习习惯逐渐会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也是对学习观认知的内驱力,同样也会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和精神。学习中学生应该认清自身就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知道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要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课堂教育,另外课堂气氛和氛围也是学生学习观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教学中有对知识的新阐释和新观点一定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这样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也带动学习精神的建立。学习后传统的教学在于作业的完成,通常以书面形式呈现,然而,当下太极拳教学不能以这样的学习方式出现,这样的方式是泯灭学生学习观的“良药”。太极拳的教学更应该注意学习后课堂外的白主学习,建构主义下“学习后”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提倡学生相互学习,协作学习。在实践中体会和应用太极拳的知识,通过学士方式的转变对学生学习观有推动的作用。综上所述,学习观的建构根本在于学生的白身学习习惯的建立,课堂教学的互动和课后的相互协作只是为促进学生学习观的建立。
2.3 建构主义视阈下太极拳教学模式中的学生观构建
建构主义的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获取知识的效果,从而提升白己的知识,太极拳中的教学中也是一样的。从学生观的建立中可以看出学习经验的建立和学生自我逻辑分析的重要性,学生自我的学习经验的建立首先要从日常的学习体系中完成和获得。这就需要学生体会到学生观的意义,从学习中组建白我的学习经验。其次,学生观的建立也可从教学和教师中建立,教师是教学中的指导者,在教学中除了对太极拳理论和实践外更应该注重方法教学,从而可以提升学习效率和完善学生潜意识的学习经验体系。如今较为成熟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有:抛锚式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随机通达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通达式教学法都是指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作用,学生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太极拳的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建构,主动思考该如何组建白己的认知体系,支架式教学方法可分五个环节的教学:搭建支架、情景教学、独立探析、协作互助、效果评析。前两个和后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和学生课堂前后的准备和对太极拳知识结构的整合、划分、讲解、融会。第三、第四环节则更注重学生自动学习,合作学习对太极拳知识体系的探索。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观,促进学生对太极拳知识结构的主动探索和研习。建构主义视阈下太极拳的教学需要把学生作为“发展体”来对待,更为细致化的太极拳教学和学生自我探索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观的“夯实”。
2.4建构主义视阈下太极拳教学模式中教师观的构建
建构主义太极拳教学的教师观的建立首先应从教师本身做起,教师要摒弃一种高高在上传教者的心态来面对学习者,教师心态的建立同时也是对教师敬业精神的基础。同样教师观的建立也在于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太极拳是理论与实践的综合体,知识和实践也是永恒的教学话题,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建立不能凭空捏造,建构主义下对于教师观的建立有不完整的存在,对于教师问题的认识和论述不够具体,例如维瓦对教师的建议:“重视包含情感因素的重要性,我的行为具有完全的可靠性但是这种可靠性是我白己的,注重具有激励任务的个人探索的重要性,认知和注意互动和社会动力的重要性,理解这种习惯的单纯模仿只能产生表面的知识,接受在一个开放环境中作为学习陪伴者的角色”。[2]这些建议并不能具象化的建构教师观,这样我们就应该对太极拳教师观的建构有新的探索和研究。从教学环境中可见教师的认知和情景能使学生认知状态达到最佳,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不能一味注重理论释义工作,应该着重培养和映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运用,太极拳教学中教师观的建立更要求教师有灵感的去鼓励和激进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建构主义虽然没有在教师问题上做出有力的构建,但是作为高校太极拳教师首先应该从职业道德上构建白我的教学观理念,其次是从个人内心环境中不断探索和挖掘太极拳教学的“灵”,教师观也应该注重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内在提升和“魔性”教学体系价值观的认同。
2.5建构主义视阈下太极拳教学模式中教学观的构建
建构主义的教学可以从以下七个环节:分析教学目标、情境式教学的创建、设计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方案、设计学习协作环境、评价和探讨学习效果、强化学习中进行。建构主义即以学生为主体这样的教学环节也充分体现尊重教学观。那么太极拳教学观的建立也要套用当下的这种教学观的模式吗?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式的逻辑分析,太极拳教学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是不同的,那么分析和建立可行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而言应该更为深入的进行,由于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白主学习等原因应该在分析和制定教学目标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学校教育既可以培养出太极拳应用能手,也可以培养理论专业的人才。情境式教学的创建有利于太极拳学习的理性和感性认识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设计信息资源有利于太极拳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设计白主学习方案、设计学习协作环境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提升,另外,太极拳教学中有实践教学的重要部分协作学习也是提升和修正白身实践的重要环节。评价和探讨学习效果有利于学生对已经掌握知识的再提高以及在探讨过程中推陈出新的创造性思维和建立,也间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强化学习环节的建立有利于学生能巩固和扎实白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这样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太极拳教学观的构建才更能科学化,深入化的使得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知识和应用方法积累的体系,同时也把教师这一主导者和主体更好地搭接,这样的衔接对于教师而言也是完成和完善教学任务的最好的范式。
3 结语
现代化太极拳的教学中应该提倡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不断创新的能力,以此来为我国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太极拳理论实践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建构主义作为重要的教学指导思想存在和发展给了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开辟新路径的理论指引和范式指导,使得我们可以从全新的角度审视教学中缺陷与不足,摸索新教学模式的途径,合理解构和构建太极拳教学体系,对下一代发展和成长提供新的认知体系。太极拳作为一门学科,在教学中一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我们用建构主义简答和構建同样搭建了教学模式的框架,加深了教学质量的程度,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中以不同的学习方式来获取更多的知识。
总之,建构主义教学是当下教学体系中最先进的指导思想和实施办法,许多学科已经逐步建立起相对合理的建构主义理论教学体系,太极拳的教学也不能落伍,应该通过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建立太极拳教学中相对合理的理论体系,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发现问题,并能在以后的教学任务中有突破。
参考文献:
[1]王楠.论高校太极拳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6(4)。
[2]张桂春.简论建构主义教师观[J]教育科学,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