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焦虑分子!
2019-09-09毛晨钰陈光
毛晨钰 陈光
被子外面好危险!
卡尔·弗农希望自己的世界越小越好——有卧室四面墙和一条盖过头顶的毯子就够了。一旦走出这个世界,他就觉得自己会溺毙在焦虑中。
在长达15年里,这位英国作家都被焦虑折磨。尝试过理疗、吃药、看励志书等各种方法后,他终于认清:焦虑不存在治愈方法,焦虑不可能根除。
事实上,人们永远无法像关一盏灯、一个水龙头那样“关掉”焦虑。焦虑无处不在。
“天使的信号”
为了生存,人们天生会焦虑。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认为“被自然演化选择的人类身上本来就有焦虑的基因”。
1996年11月,一种与焦虑成因有关的基因登上了《纽约时报》头版。权威杂志《科学》刊登了一篇关于位于染色体17q12上的SLC6A4基因的文章。研究显示,在容易焦虑、容易具有悲观情绪和产生负面想法的主体身上,这种基因会更短。
同时,在大脑中有一个跟杏仁差不多大小、形状的结构叫“杏仁核”。它专门负责情绪反应和记忆处理,一旦认为存在潜在危险,就会在你脑中响起警铃。而“焦虑”就是它的其中一款“警铃”,另外还包括恐惧。
为了更好地生存,每个人都在不断对周围环境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自身,得以存活并发展。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刘丹谈到,焦虑情绪是“帮助生命体能够更好生存的基本情绪之一”。
情绪就像天气,随着社会变革,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焦虑也配套升级。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教授朱建军说:“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会担心自己能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适应变化。更何况我们国家、社会的变化特别地快。过去熟悉的生活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改变,这就导致焦虑增加。”他认为“焦虑仿佛是当代中国人的背景音乐一样”。人无法将它一键消音。
正如卡尔·弗农在《我是如何摆平焦虑的》一书中所写,“在感到悲伤或愤怒时,我们的正常反应不应是完全根除悲伤和愤怒的情绪,而是接受它是生活的一部分,承认愤怒和悲伤是健康的情绪。如果我们承认前者是健康的,那么焦虑也只是另一种健康的情绪表达罢了,我们又为什么认为它应该被‘根除呢?”
海蓝是医院里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她曾长期有失眠、焦虑的困扰。“我觉得焦虑不仅不是问题,还是我们生命当中的卫士和天使,告诉我们人生大概需要做出调整,是一个天使的信号。”海蓝说,“就像我们有时候讨厌发烧、疼痛一样,这些其实都是身体的保护信号。”
焦虑是生命力
生活中,焦虑有很多伪装形式。
朱建军说,绝大多数易怒的人都是焦虑导致的。当一个人感到很焦虑时,他会把情绪变成一种愤怒,对别人发泄出来。這会给他带来一种掌控感,就觉得好像自己对事物还没有完全失控,以发怒这种方式去应对自己的焦虑。
焦虑的另一特点是目标容易转移。“如果一个人对某个具体事情特别担心,以至于他不敢面对时,他有时会无意中让自己把焦虑放在另一件事上,以回避对真正最焦虑事情的思考,或减轻焦虑。这种方法实际上是无效的,但人可能会试图这么做。”
这两年很流行“佛系”这一概念。佛系的人看起来无忧无虑,随遇而安。但在朱建军看来,事实也许恰恰相反,“可能正是因为他们更加焦虑,才不敢追求成功,不敢去努力,甚至不敢去结婚,更不敢去生孩子。这说明他们应对焦虑的能力已经低到一定程度了。”
人们未必要对“焦虑”避如蛇蝎。海蓝说:“不要把它们视作洪水猛兽。它们都是我们忠实的朋友,所有负面情绪都等待着被转化成智慧、勇气和爱的能量,是通向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个窗口。”
美剧《逍遥法外》中有这样一句台词:焦虑让人心力交瘁,也让人功成名就。
法国精神分析医师阿兰·布拉克尼耶在《你好,焦虑分子!》一书中曾引用这样一个研究结论:学者在通过大量分析个体与生存焦虑的关系后,将性格分为四类。第一类“安全型”人格,指的是通常较为平静安详的主体,另外三类则被定义为焦虑或“非安全型”人格的性格:忧惧者、挂虑者和焦心者。焦虑在这些人身上也有不同的反映。
阿兰·布拉克尼耶认为“忧惧者”其实是“创造型焦虑者”。这些人往往对苍白的现实感到忧心,试图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世界着色。他们总是先行者,是寻找更好世界的冲锋队,勇于提出反对意见,树立鲜明的自我风格。
习惯在《随笔集》中进行“蒙田-蒙田式”对话的蒙田则是“自省型焦虑者”。他拥有挂虑者人格,是个“爱操心”的人,这种人格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都很矛盾,时常陷入怀疑-肯定-推翻的循环。不过,这种“思考”在旁人看来,时常会被称为“优柔寡断”。
焦心者则是极具抗争意识的人,他们往往会将“焦虑”当做自己最大的敌人,每每要拼尽全力进行防御。这是一群“好胜型焦虑者”,他们热衷于一切的事物活动。哪怕内心极度不安,也要放手一搏,强烈需要所有人的认可和喜爱。
朱建军认为:“焦虑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生命力,只是我们的生命能量没能很好地用到该用的地方,就像汽车的轮子在空转但车走不动。人只要有所追求,有所希望,就不可能一点焦虑都没有。所以不太严重的焦虑情绪实际上是不需要紧张的。有时,一定程度的焦虑反而会使人更容易兴奋,更容易不怠惰,激发人的活力,促使人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