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实践理性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能力探究

2019-09-09张峰田德鹏

中州学刊 2019年6期

张峰 田德鹏

摘要: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显著特征之一。基于实践理性,可以从时间、空间、立场三个维度探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践行能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能力包括批判能力和建设能力。其批判能力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立体现出来;其建设能力突出表现在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上,包括统领力建设、影响力建设以及包容力和凝聚力建设。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能力的批判能力和建設能力的探究,有助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关键词:实践理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能力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6-0015-04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仅是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更是实践体系。在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将自己的研究扎根在由现实人所构成的现实世界、现实生活和实践者身上。因此,实践者既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起点,又是这一意识形态的归属。马克思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强调人类社会是由现实的人的实践构成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归属不仅仅是无产阶级自己的解放,而且是通过“改变世界”来实现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并且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是人努力奋斗的结果。马克思明确指出:“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①斯大林进一步指出:“社会大多数人可能已经无产阶级化了,然而社会主义可能还实现不了。这是因为要实现社会主义,除这一切而外,还需要无产阶级具有阶级意识,需要无产阶级团结一致,并善于领导本身的事业。”②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哲学。作为“活的行为指南”,马克思主义强调“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③。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能力的维度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西方传统的理性观有三种主要观点:古代本体论理性观、近代英法的科学认知理性观和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理论理性观。正是康德第一次将理性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马克思站在“实践的”唯物主义立场,强调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和此岸性。④这是关于理性观的革命性变革,他抛弃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和康德的“实践理性”的抽象理性中的唯心主义倾向,将实践理性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马克思的实践理性大致可界定为:现实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普适性的价值规范或价值判断能力。⑤具体来说,基于实践理性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践行能力有三个维度。

第一,基于时间维度的践行能力。时间维度表达的是人的实践的持续历程,这是人的实践的纵向维度表达。人的实践都是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进行的,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人的实践活动往往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马克思指出:“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⑥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是“具体的”理论,是为了回答特定时代的具体问题而提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都脱离不了其历史烙印。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具体分析欧洲资本主义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品格,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所以,从时间维度上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能力就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提高的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二,基于空间维度的践行能力。空间维度是表达人的实践活动的场域范围,这是人的实践的横向维度表达。人的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东方落后国家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后,提出了东方社会理论。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地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议明确提出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能力的空间维度的体现。

第三,基于立场维度的践行能力。毛泽东同志坚持搞“敌、我、友”的三分法,团结和争取一切进步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形成了人民大众的立场。毛泽东同志将阶级立场和人民大众立场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强调要坚持人民群众的立场,强调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将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新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立场,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能力立场维度的体现。

二、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能力的批判能力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性既是一种批判精神,也是一种批判能力,这种精神和能力与马克思主义“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革命立场、观点和方法密不可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新思潮的优点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⑦这说明,批判能力和批判精神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直指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根源,这也是它与其他意识形态的不同之处。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其他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创立的。

第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在批判继承前人的思想资源,特别是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众所周知,劳动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劳动观点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理论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把劳动看做人的本质,看做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⑧。实践观点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全部内容的核心观点,而马克思在创立实践观点时批判了费尔巴哈把实践活动理解为“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的错误观点。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在批判和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从批判宗教哲学开始的。作为德国古典哲学重要成果的康德批判哲学具有典型的先验唯心论特征,但其批判性的合理性被马克思所肯定和继承,这个合理性就是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作为德国理论精华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真正本质。这一本质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就有明显的体现。康德意识到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的解放,就必须批判旧制度和宗教神学的统治,推翻一切人压迫人的不平等的关系,而这种人的解放反映在哲学上就是如马克思所说的,是从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⑨在对宗教进行批判时,马克思指出:“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⑩因此,“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第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他指出,黑格尔眼中的法是抽象的。“人为法律而存在”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这种抽象法的说法实际上是形而上学的表现。在马克思看来,政治、法律都是具体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关系的反映和表现,不存在抽象、普遍的政治和法律。马克思还希望当时的群众不要被政治、法律等意识形态所说的“许多感伤的话,流出许多五颜六色的鳄鱼泪”所欺骗。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深刻地批判了宗教世界观和历史唯心主义关于政治、法律思想的虚假性、欺骗性,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第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是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基础的。如果说在19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是从批判宗教、法哲学的视域开始的,那么,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则转为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主。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即意识形态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马克思将这种生产的特殊形式比喻成绽放在生产链条上的“想象之花”。被马克思称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的《资本论》,从对商品、货币、劳动、价值、资本等经济范畴的分析出发,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的异化性质,以异化逻辑为线索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生产过程中的商品开始,推导出商品的二重性和劳动的二重性,由劳动的二重性推出劳动价值,由劳动价值推导出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由剩余价值揭示出资本的本质以及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在马克思的眼里,伴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以商品的形式异化地展现出来,“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从而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劳动的各要素表现为独立的异己的和相互独立的要素”。显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是根本的、全方位的。

三、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能力的建设能力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既有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也有思想建设、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能力要求的建设能力既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設能力一般是指狭义的建设能力。在现实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能力突出表现在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上。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实践的观念体系,本身就是一种现实的力量,其影响力不仅表现在强大的批判能力上,也表现在强大的整合功能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的道路选择。

第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统领力建设。从理论上看,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不在于天才地创造了多少教条,而在于批判地吸收了多少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于立足于批判资本主义生产要素的社会现实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进行了正确的理论回答。尽管世界风云变幻,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始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实践上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统领力价值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上。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证明了一个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化,这就必须有一个起统领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来主导、统摄其他价值观。为此,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能力的“基础工程”。

第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建设。这种影响力建设主要是通过两个阵地实施的。一是宣传舆论阵地。列宁指出:“先进工人的任务是,通过自己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无产阶级在当前的革命口号下尽快联合起来。”毛泽东同志说过:“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的会议上要求宣传思想部门“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关于宣传舆论影响力建设,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新媒体出现带来的问题。新媒体以其分众传播、小众传播以及自媒体等不同媒体形式分享话语权。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需要“再编码”。二是教育阵地。通过教育武装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的现实力量所在。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要通过教育“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列宁的“灌输论”在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知、情、意、行各要素相互运动的建构和演化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建构和演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力和凝聚力建设。社会意识通过社会存在反映出来,在社会存在和发展复杂的系统中,各种复杂的社会意识都会反映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趋势日益增强,思想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中国现阶段的意识形态“是一个丰富、具有层次性的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中心部分或核心部分,也有相对边缘的部分。中心部分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以其鲜明的特性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多样化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保持统领力和影响力,必须具有对非主流意识形态最大限度的包容力。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力既体现在对其他意识形态的渗透力,也体现在对其他意识形态合理成分的兼容和吸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力也是其凝聚力的力量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中国梦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和包容性,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厉害了,我的国”不是哪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也不是哪一个民族的梦想,而是全体中国人的梦想。因此,要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精神上团结一致,凝集全国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把中国梦的实现同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以及个人的幸福紧紧联系起来。

注释

①⑥⑧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31、607、205、3页。②《斯大林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311页。③④《马克思恩格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55、1页。⑤关锋、刘卓红:《马克思的实践理性及其和谐维度》,《学术月刊》2010年第3期。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4页。⑨温纯如:《认知、逻辑与价值——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3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1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68页。《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9页。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師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4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9、115页。《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0页。周益扬主编:《学习、探索——2012年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学员论文选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19页。刘宏:《媒介发展的三个阶段》,《青年记者》2012年第22期。沈逸:《新媒体环境中主流意识形态需“再编码”》,《文汇报》2013年9月2日。《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5页。郑永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19页。

On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Marxist Ideology Based on Practical Rationality

Zhang FengTian Depeng

Abstract: Practicality is one of the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t ideology. Based on practical rationality, we can explor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Marxist ideology from three dimensions: time, space and position.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Marxist ideology includes critical ability and construction ability. Its critical ability can be demonstrated from the crea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and its construction ability is highlighted in the integration ability of ideology,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eadership, influence, inclusiveness and cohesi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ritical and constructive abilities of Marxist ideological practice is helpful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process of the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Key words:practical rationality; Marxist ideology; practical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