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黔产业合作 帮扶的重要抓手
2019-09-09刘芳李永恒谌春竹
刘芳 李永恒 谌春竹
毕节处于川滇贵三省交界处,由于长期交通不发达,产业基础薄弱,地区贫困程度较高,要帮扶毕节脱贫,就必须找到长期有效的发展途径。
“授予鱼,更要授予渔。”广州帮扶贵州的总领队杨伟强表示,在众多帮扶的手段中,产业帮扶一直是催生脱贫内生动力的关键。为此,利用毕节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近年来交通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的优势,加上与珠三角大湾区的地缘优势,东西部协作的时机优势,大力推动毕节产业发展的“精准扶贫产业先行”的理念,一直贯穿在粤黔帮扶过程中。
“我们要通过‘黔货出山‘粤客游黔‘粤资投黔的扶贫模式,把毕节建设成为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大基地。”杨伟强说。
黔货出山 建设绿色农副产品产供地
在广州花都区秀全街荔红南路宝比贵州土特产商城体验店,来自贵州的大米、鸡蛋、香菇、木耳、竹笋、天麻等50多种绿色农产品摆满货架和通道,市民陆续进店挑选。
据了解,宝比贵州土特产商城是广州市宝比万像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为贵州产品量身定做综合电商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以及与基地和厂家签订产品包销协议等方式,展销来自贵州原生态的产品,还具有农产品养殖品溯源功能和帮扶贫困户统计功能。这是广州市利用电子网络,协助毕节解决绿色农特产品销售问题,助推“黔货出山”的平台之一。
由于自然环境、农业基础和交通等原因,毕节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加上与外界市场脱节,产品销售滞后。为改变这种状态,贵州省提出推动“黔货出山”的口号。工作组进驻毕节后,积极协调“黔货出山”工作。
“经过调研,我们提出‘先建桥头堡—再织联盟大网—培育后方基地的思路。”广州花都派驻挂职黔西县常委、副县长徐志鹏告诉记者,为了让广州的市民和企业了解毕节的农产品,工作组积极协助毕节农业企业参加广州国际食品食材展等国内外展会,举行各种专题推介会,协调江南果蔬批发市场免费开设毕节农产品销售专区,并在花都区设立了面积2300平方米的贵州农特产品广州分销中心,通过多方面、多层次展示、体验,将贵州的农特产品介绍给当地百姓;借助广州餐饮协会的渠道,分销中心成为一批广州餐饮企业食材固定配送单位,并成功对接花都区和广州市内农批市场、超市。与此同时,分销中心在广州建设了5家农产品直营店,投放32辆流动售卖车,并在周边城市搭建6个黔西县农特产品销售专区。
广州分销中心的运营,打开了黔西县农特产品的出山渠道。为了更大规模推动“黔货出山”,2018年6月,在花都黔西两地政府推动下,由粤黔上百家供需企业结成的“广毕‘同心黔行产销扶贫联盟”成立,黔西县内外5家大型购物超市、3家大型农批市场、6家政府机关食堂、10余家高校食堂,以及广州市餐饮行业协会、碧桂园凤凰优选、广州胜佳超市、西亚兴安超市、善待家生鲜连锁、广百百货、东莞云购物公园、广州市菜篮子工程、广东省团餐协会、花都区电商协会等加入联盟,进入自主广泛合作的模式,奏响粤黔企业供需新乐章。
随着联盟的成立,广东企业在毕节建设后方农产品基地的工作也全面铺开,广州江南批发市场万亩蔬菜基地、深圳海吉星农批市场万亩红薯基地、广州胜佳超市的千亩供港澳蔬菜基地等陆续建起投产。“除了建基地,还有通过‘产销对接,订单种植模式。”黔西县政府办梅雪介绍道,毕节农产企业通过联盟企业的订单开展种植,不用考虑銷路,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高种植技术,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据统计,该联盟2018年总产值达3亿元,其中农特产品销售1.1亿元,带动黔西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070户,增收186万元,进一步优化当地农业结构,有力地推动了“黔货出山”工作,体现良好的脱贫效益。
粤客游黔 建设黄金旅游休闲目的地
“先生,请问您是广州来的客人吗?只要出示身份证,不需要购买门票。”在毕节织金县织金洞景区售票处,工作人员提醒着广东口音的游客。2018年1月起,为吸引“粤客游黔”,毕节市所有景区向广东籍游客免门票。
“毕节旅游资源丰富,不向我们的老乡介绍太可惜了。”杨伟强介绍道,毕节有众多国家级、世界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充分发挥旅游帮扶投入少、产出多、带动大、见效快的优势,将毕节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力争将旅游产业培育成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为充分发挥广东旅游客源输出地优势,工作组协调广州国际旅游展览会、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免费为毕节提供旅游推介展位,在广州塔、广州地铁站、香港红磡火车站等免费推介毕节旅游资源,并组织中国旅游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广东南方卫视、今日头条等媒体在显著版面和黄金时段宣传“洞天福地·花海毕节”,扩大毕节旅游资源在珠三角地区的品牌影响力。
2017年,广州帮扶工作组策划开展“百企千团十万广东人游贵州”系列活动;2018年,广州与毕节两地旅游部门签订《旅游合作发展框架协议》,开辟经典旅游线路,开设广黔旅游专列,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广州广之旅与毕节旅发委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同时广东中青旅、广东中旅等旅行社配合推出毕节旅游产品,百里杜鹃和织金洞等跻身各大广东旅行社的贵州主推线路产品。
据了解,2016年毕节接待广州游客约5000人次,2017年粤黔开展旅游扶贫,毕节接待广东游客超过186.5万人次,粤客游黔呈现井喷状态,越来越多的“老广”到毕节旅游。而随着“老广”们一起进入毕节的,还有广州对旅游市场的深度开发和营销、经营管理体质创新等方面的经验。由于地区相对偏远,毕节旅游资源开发经营和服务水平比较低,工作组还通过挂职锻炼、依托院校培训和送教上门三大举措提升当地旅游从业人员整体服务水平。
2017年以来,工作组积极持续组织广州旅游学者、专家、金牌导游等送教上门,对毕节市各县(区)旅游行政管理人员、饭店管理人员、旅游景区讲解员、旅行社导游等400多人进行培训,有效提升了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广州的金牌导游名不虚传,他们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导游服务。”导游小朱说。
“2018年毕节所有景区对广东籍游客免费,当年广东旅游市场实现综合收入29.4亿元。”毕节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舒英告诉记者,“旅游产业收益不能只看门票,有广州帮扶,我们对毕节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粤资投黔 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地
“要打造产业集聚地,培育产业发展、企业扎根的‘土壤非常重要。”杨伟强表示,发挥区域协作,将有实力的优质企业引进来、留下来,是援黔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步骤。帮扶毕节以来,工作组通过引入广东企业进驻、协调广毕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园等模式,大力助推毕节产业发展。
2017年2月,在工作组引导下,贵州梵领服饰有限公司落户金海湖新区,三元村的贫困户杨大姐来到这里上班,每个月近3000元的稳定收入,公司还针对她家庭实际困难,给予优先发放工资、生活费减半收取等关怀,给杨大姐一家的生活带来转机。
目前,梵领服饰公司已建成24条生产线,创造就业岗位1200多个,吸纳建档立卡贫困160多户就业,带动350多人脱贫。梵领服饰公司还在多个贫困户易地搬迁安置点开设“扶贫车间”,让留守农村的妇女、老人、因残因病无法外出打工的“半劳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企业有了工人,群众有了收入,这也是双赢。”梵领服饰公司负责人王叔辉表示,到2020年公司全部项目建成,将解决1500多人就业,实现产值近5亿元。
这是“粤资投黔”助推毕节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一个缩影。如今,依托毕节农业资源和富余劳动力优势,工作组积极引入广东英聚服饰、东莞亚洲鞋业、汕头东升实业等多家服装、箱包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广州耀泓公司、广州港华公司等45家企业到毕节投资,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同时在大方县、纳雍县、金海湖新区等县区大力推行“扶贫车间”就业模式,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与此同时,工作组还积极加强两地企业合作共建,帮扶当地发展传统特色产业。2017年底,广州市引进广东电商唯品会联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在织金县成立“唯爱·妈妈制造金苗绣和蜡染合作社”,以“电商+非遗+扶贫”的模式,对织金苗绣和蜡染等传统手工艺进行人才培养、设计师重构和联合品牌重塑,让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织金蜡染,通过传统技艺和现代元素的融合成为打开扶贫局面的一把“金钥匙”。
“一件成品大概40元,熟练的绣娘一天可以完成3-5件。”唯愛·妈妈制造贵州织金苗绣和蜡染合作社负责人蔡群说,2018年,唯品会与织金政府签订1000万元订单,接到唯品会首批订单的两个月内,蔡群为首的数十名绣娘就获得共计25万元的劳动报酬。消息传出后,极大地激活了当地绣娘的生产热情,许多外出打工的苗族妇女返乡,重拾苗绣蜡染技艺。据统计,唯品会的千万订单覆盖了800多名绣娘,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绣娘300多名。
“原来苗绣和蜡染仅被用作日常服饰和旅游商品出售,现在和大品牌合作,走出国门了。”织金县妇联主席黄英介绍道,在唯品会的帮扶下,织金绣娘参加了在伦敦举办的女性手工艺创新展和伦敦时装周,极大提高了织金蜡染的知名度。如今,唯品会除了自身订单帮扶,还与数十个时尚品牌联动,开发系列非遗时尚产品,实现对手艺人订单帮扶,推动非遗的活化和传承。
“我们不能‘等靠要,要主动出击,拉订单、找销路。”黄英表示,唯品会的帮扶激发群众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非遗产业要发展和传承,不能仅靠帮扶,最重要的是要自力更生,打造织金特色品牌。
去年12月,广州南沙区与毕节金海湖新区结对共建“广州·毕节产业园”项目开工。该产业园项目位于金海湖新区小坝高新组团内,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建成后将围绕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锂电池新型能源、载货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计算机通信和电子信息(大数据)、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生物医药(大健康)、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和新材料制造,成为毕节市科技创新、产业转移、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目前,产业园一期工程正稳步建设中,工作组积极协调国开行广东分行为落地毕节黔南的广东优质企业就大健康产业园、旅游开发、清洁能源等11个项目开展政、银、企投融对接,获得授信贷款110亿元,将有力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