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森林城市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森林文化建设

2019-09-09许云飞

国土绿化 2019年8期
关键词:随州市随州炎帝

■许云飞

湖北省随州市是炎帝神农故里,战国曾侯乙编钟出土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走进随州,无论是公路两旁绿化带里摆放的“寻根谒祖”字样的绿植,还是炎帝故里景区森林簇拥下的高大慈祥的炎帝塑像;无论是千年银杏谷的“木石情缘”爱情故事,还是封江口湿地的“兴农耕、植五谷”美丽传说,茂密的森林伴随着浓郁的、古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处处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美丽与神奇。

发展城市森林、建设森林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随州市在推进森林城市的建设中,高度重视森林文化建设,不断挖掘以炎帝故里神农文化为主的地域文化,努力打造“产业新城、文旅名城、生态绿城”,建设品质随州,使这座古老的城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金顶观海

森林城市建设融入神农文化元素

随州市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孕育出了浓郁的地域文化。

随县历山镇炎帝神农故里

古银杏树

千年银杏谷古银杏树

随州市森林占国土半壁河山。曾于2014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如何盘活沉寂大山深处的森林资源,走出一条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赢之路,是随州市践行“两山论”的重要课题。在实践中,随州市逐步摸索出了依托森林资源,挖掘森林文化,发展生态旅游,使绿色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路子,炎帝故里景区景观绿化工程应运而生。

炎帝故里景区核心区面积2569.5亩。景区规划建设以“建筑返古、环境还野”为特色,以炎帝神农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以炎黄子孙寻根谒祖为核心,以体验炎帝神农的农耕文化、医药文化、贸易文化、原始艺术文化等为根本,打造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建设一批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生态文明教育设施。景区内设有炎帝神农圣像、炎帝神农大殿、谒祖广场、神农洞、神农庙、神农碑、神农书院、农耕百草园等景点。

炎帝是农耕文明的缔造者,是全球华人的共同祖先。每年农历4月26日,随州市都要在炎帝故里景区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庆典活动。数以万计的海内外炎黄子孙长途跋涉来到这里寻根谒祖,增强了世界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炎帝神农传说”“炎帝祭典”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寻根节”被打造为凝聚世界华人的重要平台,与“国家森林城市”一起成为随州市的亮丽名片。随州市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宣传活动,使寻根谒祖、拥抱森林、感受文化、回归自然,成为越来越多人精神上的追求和渴望。

炎帝大道是海内外华人从城区到炎帝故里景区拜谒神农的必经之路,全长30公里。2015年,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绿满荆楚行动”的统一部署下,随州市委、市政府按照扩绿、提质、增效的要求,对道路两侧各50米范围内的荒山荒地、稀疏林地绿化美化,在道路两侧补植桂花、红叶石楠、紫薇等各类观光苗木 200 余万株,绿化裸露山体16处,栽植护坡草坪 7000 余平方米,绿化视线范围内荒山荒地2万余亩,建设绿色小游园26处。一条绿美炎帝大道,连通了随州主城区和随县县城,不仅方便了随州百姓的出行,而且丰富了世界华人寻根之旅的内容,促进了炎帝故里生态文化的传播,推动了随州经济交流发展。

炎帝故里景区、炎帝大道是随州市建设“生态绿城”,打造“文旅名城”的成功典范。

随州市在推进城市森林建设中,注重植物多样性并融入历史文化元素,种植了银杏、紫薇、女贞、桂花、兰草等本地乡土树种和花卉,形成了乔灌花草相得益彰、季相变化色彩纷呈、乡土特色气息浓郁的景观效果。在随州宾馆、公园、广场、街道、绿地,炎帝神农、编钟等文化符号随处可见。随州打造了富含地域特色、文化韵味浓厚、独具魅力的“国家森林城市”。

千年银杏谷用文化创意为景区“铸魂”

银杏是随州的市树,在公路旁、公园里随处可见,尤以洛阳镇千年银杏谷的古银杏树最为出名。

千年银杏谷的古银杏树深藏于群峰之间,汇聚于山谷之中,连接成片,构成群落。

近年来,银杏谷景区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补植了一批银杏树苗,使银杏树增加到520万株。

古树历史久远,往往伴有优美的传说和奇妙的故事,是开展森林旅游的重要资源。

千年银杏谷对所有百年以上的古树全部实行挂牌保护,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还建有围栏,其中以5棵根连在一起的“五佬树”最引人注目。这5棵古银杏树,每棵树龄都在千年以上,合计树龄一万年,被称为万年“五佬树”。它们像兄弟般风雨相守,历尽沧桑,仍然枝繁叶茂,高大挺拔。

在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中,千年银杏谷注重挖掘文化内涵,用文化创意来讲银杏故事,用文化创意来为银杏谷景区“铸魂”,演绎出了感天动地的“木石情缘”爱情故事和“五佬树”孝道故事,通过弘扬生态文化,把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森林旅游发展。

“木石情缘”故事讲述了银杏谷的由来:由于炎帝神农忙于大江南北农耕,夫妻聚少离多,妻子听訞年年盼望夫君归来,年年栽树表达思念之情,时间久了,银杏树布满了山谷。这里有中华民族最早的“植树节”和“情人节”。

“五佬树”也被赋予了美丽的传说:炎帝之妻听訞去世后,五个儿女为纪念母亲而栽种了5棵银杏树,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美德。万年“五佬树”已成为千年银杏谷的标识,成为“随州银杏”的象征。

围绕炎帝之妻、华夏祖母听訞展开的“木石情缘”“五佬树”的故事,赋予了千年银杏谷生态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它们是银杏文化与地方文化的有机融合。有了这些故事,千年银杏谷的游客络绎不绝。这就是森林文化的力量。

千年银杏谷景区不断推陈出新,拓展发展模式,把过去“秋季看黄叶”一季游,变为“春看绿叶夏看果、秋赏黄叶冬观雪”的四季游;通过“五佬树”采摘仪式和白果拍卖等一系列造势活动,不断叠加千年银杏谷的影响力,把“随州银杏”打造成为随州市的又一张生态名片。

千年银杏谷景区还与劲牌公司、五粮液集团、中粮长城干红、汇源果汁、燕京啤酒、台湾统一集团等全国著名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生产银杏健康白酒、红酒、啤酒、饼干、糖果、食品、饮料和银杏鸡、银杏鸭、银杏养生宴等几十种银杏系列产品,做大做强银杏产业,助推随州“产业新城”建设。

封江口湿地同步推进环境整治与生态文化建设

随州市自古就是生态宜居之地,封江口湿地的山水,让这里形成冬暖夏凉的区域小气候,同时提供了优质的水资源以及丰富的水产植物。当年炎帝神农带着部落人民来此定居,在这里兴农耕、植五谷、栖息生存。可以说,封江水孕育、滋养了神农文明。

封江口湿地地处桐柏山与大洪山山间谷地,以封江口水库为主体,是典型的库塘型湿地,面积3.95万亩。这里植被丰富,景色秀丽,自2013年12月纳入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以来,封江口湿地本着“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持续开展了湿地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2018年通过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大家族中的一员。

随着湿地公园水质的持续改善,有着“鸟中熊猫”之称的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近几年也频繁回到这里越冬。中华秋沙鸭对栖息地的水源水质、人为干扰、食物供给、空气质量等要求非常高。它的到来说明,封江口国家湿地公园持续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如今,站在封江口国家湿地公园瞭望塔极目远眺,山峦起伏,云雾缭绕,百鸟啁啾,水波粼粼。多样的生态环境,极高的森林覆盖率,良好的水域条件,孕育了近600种高等动植物。

封江口国家湿地公园所在的厉山镇是炎帝神农的诞生地、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厚重的历史文化、缤纷的民俗文化,在这片泽国水乡交相辉映,尽显神奇魅力,使湿地公园成为随州这座古城不可多得的城市后花园和“天然氧吧”。

封江口国家湿地公园是随州市传播生态文化、开展生态活动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参观科普宣教馆、湖畔木栈道科普展板等方式,追溯古老神秘的炎帝神农文化,了解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全面系统地认知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生态科普知识的熏陶和浸染;还可以走进采摘园,驻足田间地头,品尝瓜果之鲜,让疲惫的身心得以放松和休憩。

封江口国家湿地公园每年通过开展“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等主题活动,宣传生态科普知识,增强城乡居民的生态意识和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念,激发全社会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

历史文化名城随州境内的文物古迹众多,除了人文景观外,还有大洪山、桐柏山等大量自然景观。可以说,森林是随州的根基,文化是随州的血脉,神农文化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生态文明。

森林文化是森林城市建设的灵魂,森林城市是森林文化的承载,二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我们坚信,在森林文化的滋养下,随州市的城市森林会建设得越来越好,随州市的知名度会越来越高,绿水青山定会变成金山银山。

炎帝故里景区一角

绿水青山胜桃源

猜你喜欢

随州市随州炎帝
随州市命名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经营户
湖北随州:助外出务工人员寻岗就业
湖北省随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向市民宗委赠送锦旗
炎帝样本
炎帝奋斗者联盟的攻与守
线上线下须联动 提升网站影响力
——浅谈随州网的创新之路
随州市羊布病综合防控净化措施的探讨
炎帝 星耀美加
联合办学,随州花鼓艺术中职班花落技师学院
炎帝 筑健康新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