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欣赏教学研究与实践——教材整合的几点看法

2019-09-08李琳

神州·下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音色教材内容李老师

李琳

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内容丰富,范围广,难度也大。而学校分配的音乐课时也很有限。因此在有限的课时中如何科学合理地整合“鉴赏”教材意义重大。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教材内容不太契合自己的教学思路,或者难度不太适合学生的整体水平,这时候,我们往往会在教材之外寻找既能体现自己教学目标又能让学生轻松掌握的音乐作品或者适合自己教学内容的音乐作品——也就是教材整合。

接下来根据我自己观摩学习的两节音乐课的感受谈谈我对教材内容整合的看法:

一、根据教学重难点进行整合。

曾有幸观摩了一节北京的李存老师的音乐欣赏课——《黄河》钢琴协奏曲,李老师的这节课整个给人的感觉很朴实,很简单,没有花哨的东西,没有炫技的环节,但是平平淡淡的这样一节课,却让人不由自主地随着老师走进音乐,感受音乐,无法转移注意力。不得不佩服李老师的引导力,他只从音乐着手,把那样大的一首曲子却讲的深入人心,直抵灵魂,让听者在他的引导下深刻的体验音乐,认识音乐,理解音乐。

李老师的这节课能有这样的效果,和他的教材整合得当有很大关系。整节课只要音乐响起,李老师就像一个指挥家一样随着音乐开始指挥,他的指挥手势里体现着音乐力度、速度的变化;描绘着旋律的起伏——时而有力,时而抒情┈┈在讲述《黄河》的历史背景时候。李老师引用了两首乐曲《东方红》、《国际歌》的片段,用学生熟悉的旋律把学生带回到《黄河》呈现的历史中。

这节课里,没有华丽的PPT,没有教师的技能炫耀,李老师用朴实的语言,对作品非常到位的解析和诠释,整合运用与音乐契合的指挥语言,把学生带入到《黄河》这部作品中去,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而在凸显“音乐礼赞中华民族精神”的教学重点时,李老师则整合运用了另外两首音乐作品的片段《东方红》、《国际歌》,很自然的让学生展开联想,感受到《黄河》的创作历史,《黄河》歌颂的精神。

观摩学习完整节课后,让人收获最大的不仅是课堂的朴实,还有李老师的教材内容的整合——“指挥”动作与音乐作品的完美呈现,让学生生动地通过音乐了解了黄河的形态;《东方红》、《国际歌》片段对音乐内涵的诠释,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到音乐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合理的教材整合使得这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震撼。

二、针对学生水平进行整合。

还有一节课,也让我触动很大——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质课竞赛的一等奖彭冰老师的《华夏音乐之光》。

这节课彭老师用到三个作品《八音和鸣》、《奇迹》(女子十二乐坊)、《阳关三叠》。在课堂上彭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学生笑声不断,整个课堂氛围轻松、活跃,非常热烈。

华夏音乐之光这个章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时代有点久远,彭老师的这节课综合性很强,不仅通过各种乐器的实际演奏让学生感受了不同材质乐器的音色,在运用《八音和鸣》这首作品的时候,彭老师选取了《八音和鸣》的最后一句让学生模拟演奏,最后一句相对来说非常简单,对于学生来说操作性很强,学生拿着乐器演奏最后一句演奏的非常到位,在初步感受乐器音色后让学生通过乐器演奏音乐作品,加深学生对不同乐器音色的感受和认知,从教学环节上来说,前后衔接非常自然紧密,而且演奏难度也比较合适,学生很轻松就可以演奏出来,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有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整节课非常完整而轻松,学生在45分钟内不仅感受了不同乐器的音色,还参与演奏、演唱,不仅体验到“华夏音乐之光”的魅力,也清楚了“做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使者”的责任。

我们都知道,“华夏音乐之光”所涉及到的乐器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年代太过久远,想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既感受乐器的音色又参与乐器的演奏,还是有难度的,但是在这节课里,不论是感受不同材质乐器音色的环节,还是音乐实践的演奏环节,或者是学唱环节,彭老师选取的内容对于学生水平来说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难度适中,既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凸显了教学重难点,使得整节课的内容丰富饱满,又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显现。

三、针对教师业务能力进行整合。

接下来就说说我自己的一节课——梨园百花之《京剧》。在确定这个课题的时候,因为知道要把京剧的韵味唱出来绝非一日之功,由于自己在京剧的演唱上从未有过系统的学习,所以一开始在选取教材内容的时候,我就把教学重点放在“京剧的念白”上,同时也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对京剧的念白特意选择字数较少的短句,这样学生模仿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师的我也可以很好的展现自己的能力。

我选取了荀派作品《勘玉钏》中的念白片段,讲解了京剧念白“尖团字”的知识点,学生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在参与模仿念白的时候对京剧念白的“尖团字”的发音也把握的很准确,对于学习模仿京剧念白也非常积极,整个课堂氛围很活跃,教学重点也得到体现。

在这节课中,京剧的唱腔不是教师的擅长之处,所以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以京剧“念白”——京剧中的短小念白为教学重点而展开,通过念白让学生对京剧产生兴趣,从而使教学环节可以很好落实,教学重点得到凸显。也因为京剧的唱腔不是教师的擅长之处,在学唱《贵妃醉酒》环节,只选择第一句让学生学唱,让学生通过对《贵妃醉酒》这部作品的深入了解,对京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白京剧是中华民族的一块瑰宝,是中国的国粹,是值得我们去传承与发扬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以上是我对教材整合中的一点心得,其实教材整合还远不止这些,比方说教材内容的合并。教材中第二单元的《王大娘钉缸》与第十七单元的《好汉歌》有借鉴传承关系,可以进行合并。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唱《好漢歌》但并不了解它,通过学习,学生会认识到《好汉歌》是赵季平老师在借鉴了《王大娘钉缸》的民族音乐素材后进行的艺术创作。《好汉歌》粗犷、豪放,易于传唱,作品中衬词前后呼应,一唱一合,生动刻画了英雄好汉的形象。这些旋律上、衬腔上和风格上的特点就为《王大娘钉缸》的讲授进行了铺垫,如果把两个作品安排在一起进行讲授分析就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比较难讲的民间小戏地花鼓的内容可以顺利完成。

合并也好,删减也罢,替换或者选取教材之外内容等等,这些整合的方法都是为了教学目标而服务,怎样在有限的课堂里,把教材的内容讲透,让学生在学习感受音乐后能有审美的提升,需要我们思考并不断进行摸索。

猜你喜欢

音色教材内容李老师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该得奖的李老师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宠物难伺候
运用创新理念整合与运用历史教材
学案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换探析
音·色
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