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非遗文化在文创中的活态传承和文化创新

2019-09-08黄爱宁

神州·下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非遗文化文化创新

黄爱宁

摘要:本文将从当前非遗文化的概况出发,对非遗文化在文创中的活态传承和文化创新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究,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

关键词:文化创新;活态传承;非遗文化

引言:

非遗文化、传统文化、民俗艺术与民间艺术一直以来都牵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内心,但是,伴随我国转变农耕方式、提高物质需求、扩大城镇规模与转型经济,使得各种传统文化逐渐离人们远去,让非遗文化何去何从变成一个现实问题。因此,研究非遗文化在文创中的活态传承和文化创新策略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当前非遗文化的概况

所谓非遗文化,指的是被个人、团体或是群体认作自身文化遗产的表演、时间、技能、知识、工艺品及实物等。不同团体、群体伴随历史条件、当前环境的改变让非遗文化代代相传、获得创新,增加其历史感与认同感,将人们的创造力激发出来并让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此处的创造力、创新具备延续生命的活态含义。由此不难看出,保护非遗文化未限制在记录的固化和静态延续,反而对发展更加注重。从非遗文化的特点来看,非遗文化不和民族生产、生活的特殊方式相脱离,能够把民族的审美与个性“活”现出来。非遗文化的存在离不开人类自身,其表现手段是技艺、形象与声音,文化链的延续通过口身相传来实现,因此,人们对非遗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二、非遗文化在文创中的活态传承和文化创新策略

(一)创新形态

从本质上看,结合非遗文化的文化创新和活态传承,最终需要创新非遗文化的形态。传统文化通过向新故事进行转化而得以在当今社会重新传播,非遗文化能够把创作灵感提供给广大艺术家。传播非遗文化时,其基因会持续地升华和延展。客观来讲,形成和发展非遗文化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淘汰与筛选的过程,它一方面体现出非遗文化本质,另一方面体现出文创产业本质。即便对非物质文化的遗产或是物质文化的遗产进行继承,要想让其生命力不断延续,也离不开人们展开的一系列创造,现在和未来都是如此,它是永无止尽的。在非遗文化中,发展和延续民族心理是传统文化的客观体现,能够强化民族所具备的审美特点,其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十分鲜明,不但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具有相对广阔的范围[1]。

在文创中,要想进行文创产品视觉设计,对非遗文化典型形式的运用与借鉴不能单纯地变异、拼凑或是重复,而是要将非遗文化内在精华提取出来,通过全新的表现技巧、造型意识展开在创造,把鲜明时代特点、传统艺术神韵都充分地保留于文创作品中,获得崭新表现效果、视觉形象。只有充分结合设计和意境,对民族审美艺术与思维方式进行有效运用,才可以把文创产品具备的民族特点全面展现出来,使文创产品视觉形象在情感表达的同时,做到美化生活和满足审美体验。

(二)结合旅游业和文创产品

通过将旅游业和文创产品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市场,能够给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和文化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现阶段,原有的非遗文化要想向现今的人们生活介入,就要依赖市场运作的成熟体系,既离不开手艺家、设计家与艺术家的通力配合,又需要关联紧密、责任到位的平台市场,由于旅游是一个无烟工业,因此十分适合成为这样的平台。从优点来看,旅游的市场是主要优势体现,非遗文化的内涵是主要优势体现,而文创的时代前沿是主要优势体现。若旅游能够把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工作做好,不但能够将良好的传播、展示平台提供给非遗文化,而且可以把适宜的生存环境给予非遗文化进行活态传承,这样一来,人们便能够将核心的非遗文化价值牢牢把握。若非遗文化能够把握旅游,相当于把握了庞大的市场,借助文旅融合路径,增加旅游市场原有的文化内容,十分鲜活地呈现出色彩缤纷的传统非物质文化。

文创产品创新便是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相匹配的工作,借助与手工艺发展需求、民俗文化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从视觉角度让非遗文化表现得焕然一新,从传播角度增加非遗文化的多样化、现代化,从审美角度使非遗文化与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更加贴近,改变由于闭塞导致的非遗文化与现实相脱离的现状[2]。例如,湖南省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便是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鲜活案例。该产业园具有活跃的产业发展、集中的文化产业、浓厚的文化气氛,年产值不低于八十亿元,该园区的示范性、影响力是全国性的。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一是娱乐与演艺的示范区,将产业和艺术有机结合,将政策效应、品牌影响方法,对大量演艺企业进行吸引与入驻。二是传媒与影视的新标杆,长沙的广电集团为广电中坚力量,该园区对其深入培植,逐渐构建出演艺、网络、电视、报纸的综合产业体系。三是旅游与文化的精品园,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地区,天心区是旅游园区的代表。

(三)品牌构建

对于非遗文化的文化创新和活态传承来讲,有必要树立品牌构建这一最终目标。在我国,加速建设非遗文化品牌的进程是发展非遗文化自身的内在要求,对其名牌的打造,应持续递进与累积,这个产业工程十分繁琐、复杂。为了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构建传承人品牌,既可以由个人担任非遗文化传承人,又可以由群体、组织担任非遗文化继承人。二是要构建产品品牌,不断完善非遗文化的技藝、产品、品牌的形成过程,使非遗文化朝着品牌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三是企业品牌,明确非遗文化产品、技艺的企业主体,借助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有效发展、传承与创新非遗文化。

结语:

总而言之,研究非遗文化在文创中的活态传承和文化创新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人员应对当前非遗文化的概况有一个全面了解,能够通过创新形态、结合旅游业和文创产品、品牌构建等多种形式,使人们在文创过程中对非遗文化展开活态传承和文化创新,从而达到文化创新、活态传承的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子璇,韩海燕.新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必要性——以察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斯尔”为例[J].艺术科技,2019,32 (05):117+119.

[2]董鸿安,丁镭.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少数民族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景宁畲族县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 (02):197-204.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非遗文化文化创新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