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红色,不容淡化!
2019-09-06褚振江
褚振江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两会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听了一位委员讲述《血战湘江》的幕后故事后,动情地说“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 斩钉截铁的话语,如烈焰升腾,似大河奔涌,久久在人们心头交织共鸣。
红色是革命的颜色,是政权的颜色,也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本色。红色基因是信仰的种子、精神的谱系、制胜的密码,是党、国家和军队的“DNA”。翻开全国的“红色版图”,从嘉兴南湖的红船,到南昌城头的红旗;从瑞金的“红井水”,到长征路上的“红军被”;从延安的“红色窑洞”,到西柏坡的“红色指挥所”,一处处革命遗址焕然一新,一座座纪念碑拔地而起……那些记载着革命先辈英勇奋斗的足迹,犹如矗立的红色火炬,向全国各地延伸开来,成为一代代中国人心中赤诚的向往和神圣的殿堂。而那些记录悲壮辉煌的红色经典,则成为点燃人们踏寻红色足迹、续写时代新风的“红色力量”。当年《创业史》在全社会形成阅读热潮后,广大农村地区一时间诞生了数不清的“梁生宝”;一大批社会主义新人读罢《创业史》,奋不顾身地投入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又如《林海雪原》中一身是胆的杨子荣,曾激励了无数年轻人的从军报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新的起点上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对于确保我们党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艰苦卓绝、可歌可泣,千千萬万的革命英烈以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铸就了光照千秋的革命精神。革命初期,“藏山穴二十余年”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映照着共产党人甘愿为之献身的不变信仰;长征路上,“半截皮带”见证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一心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抗日战场上,血与火交织的一抹殷红,映照着中国人民“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家国情怀……这些风云激荡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故事,不仅蕴藏着“从哪里来”的制胜密码,更标定了“向何处去”的精神火炬,值得我们时时回望。
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中潜伏着巨大危机的年代,前行的路上既需要历史的点拨,也需要精神的烛照。当今时代,多元多样多变成为鲜明特征;未来之路,风险挑战考验交织叠加出现,“红色”本身的价值内涵正在遭受来自多方面的侵蚀。一些人以所谓的“还原历史”为名,通过网络、影视剧、书刊改编、诋毁、贬损英雄烈士和红色经典;还有一些低俗庸俗媚俗的解构英雄之作出笼,妄图挑战正义良知、扭曲价值判断,冲击思想阵地、动摇执政根基。以至于在不少人观念当中,“红色”似乎成了某种虚无的存在,党史、国史、军史因“太遥远”成了文艺创作的“盲区”。
“不能被轻歌曼舞所误,不能‘隔江犹唱后庭花。”总书记的提醒,饱含着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寄托着对现实的犀利思考。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这是实现文艺创作长足发展的一个具体要求,既承继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又标示出新时代中国文学书写的崭新路向。怎样深入挖掘红色传统、生动展示红色基因,是守卫好红色江山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由此,我想到军旅文坛的贺捷生将军,这位热情而敏感的“红色作家”,近年来以一系列优美凝重的“红色大散文”探访革命历史、抒写国之力量。《长征,我的生命之歌》《岁月悠悠,山路长长》《桑植故里帅魂归》……每每读之,都在时空和心灵中燃起信仰的熊熊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