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年味——二月二咬虫儿
2019-09-06王祥奎
王祥奎
如今,孩子们听到“二月二,咬虫儿”、“打大豆,归大豆”这类词句,恐怕没有几个晓得是咋回事儿了。其实,“打大豆,归大豆”是上世纪80年代我们乡下孩子在农历二月二期间玩得最欢、且乐此不疲的一种游戏。
在青海民间,人们习惯上认为“没过二月二,不算过完年”,吃过二月二的大豆,年也就结束了,庄稼人开始忙春耕了。记得那岁月,正月十五一过,小孩子们就盼望着二月二的到来。虽说二月二是年的尾声,但它自有乐趣——吃大豆,打大豆,归大豆,看社火。
在美丽的彩虹故乡,二月二这天,不论县城,还是乡下,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社火又喧闹了起来。踩高跷、舞龙狮、跳梆梆(当地人念biang)。一清早,家家户户把供品拿到庙中,煨桑、上香、搭红、磕头祷祝,祈求龙王保佑庄户平安,风调雨顺。
说起二月二的热闹喜庆,莫过于吃大豆了。小时候,我常常偎依在奶奶的膝前,听她讲二月二吃大豆的传说——
相传,武则天当了女皇后,玉帝便下命令,三年内不许向大周地域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大周百姓受灾挨饿,于是偷偷下了一场大雨,孰料玉帝得知后,竟将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并立碑于山上,刻碑文以示天下: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玉龙,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不就是金豆吗?把玉米炒开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炒玉米,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玉龙知道这是百姓在救他,于是就向玉帝大喊:金豆开花了,金豆开花了,玉帝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开花,只好传谕,诏玉龙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家家户户爆炒米花。河湟谷地因种植大豆,故二月二这天,改炒米花为炒大豆。
那岁月,姥姥的故事年年重复,伴我长大,在我心底留下了美丽的痕迹。除此之外,“二月二,咬虫儿”也是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至于为何要在二月二吃大豆,为何到了二月二要咬虫儿,常令我费解。中学时,斗胆向语文老师请教,语文老师热情的解答才将我心底的这个谜得以揭晓——据说吃大豆有防虫之意。河湟民间有“交一九,发一芽;立春之日草芽青,惊蛰一过虫子生。”“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之说。过了惊蛰,天气变暖,万物复苏,虫子也复活过来了,所以把吃大豆比作咬虫子。在这一天吃大豆,庄稼就不会遭虫子侵害了,这也是河湟人民为了庄稼能旺盛丰收而有的一种心底的企盼而已。
自那时起,“二月二,咬虫儿”成为我的渴盼。进入二月初一,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在布单上晾晒上白花花的大豆,没有大豆的人家就用小麦到别家兑换,人们习惯把挑拣好的大豆在沸水中泡泡,然后将大豆在日头下晾干。之后开始炒大豆。炒大豆的方法也很独特。一种须用白土(一般是小丘阴面的土为主),先用筛子将白土筛过,再将筛好的白土放在锅里用火烧,待土达到一定的高度,再分批放入大豆,然后用铲子翻腾,同时将火烧得旺旺的,于是大豆在白土沫中爆裂开,颜色颗颗皆为黄色,吃起来又脆又香。另一种炒法是将大豆分批放在温度达到高温的细盐粒中炒熟,其味咸中脆香。
记忆里,父亲早早到河边的山崖下取回白土,敲碎,再用筛子细细滤过,下午,母亲在厨房大显身手,我们兄妹几人围在锅台边,听着噼里啪啦的声音,闻着散发着土乡的豆香,一锅出来,我们等不及凉一凉,迫不及待地放进嘴里,大豆的热度常让我们丑态百出,此时,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为了公平,哪怕自己不吃,母亲也常常将炒好的大豆平分于我们兄妹。
二月二这天,大人小孩三人一堆,五人一伙,嚼豆谈天,那嘎嘣嘎嘣的脆响,别有一番滋味在容颜。此时,人们将“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情趣、跳茅火的乐趣移向“打大豆”的游戏画面。小孩们或以“剪刀、锤子、布”的规则赢取对方兜里的大豆,或以“打大豆、归大豆”赚取对方的大豆等等,方式多样。赢者春风满面,输者面红耳赤,但大家情谊融融,乐在其间。
最引人的要数“打大豆”和“归大豆”的游戏了。所谓“打大豆”,形式多样。首先大人或小孩在地面上画上一个三角形,三个角各放一颗大豆,另一个人在规定远近的一条线上向三角形中扔大豆,若扔进三角形且打中三个点上任一颗豆子为赢,三颗豆子归于赢者;或者摆上一定数量的大豆,规定距离,用大豆投掷,若打不中则为输,这颗大豆就输给摆阵的一方了,打中者拿走阵上的全部豆子。而“归大豆”(归者猜也,归属之意)最具智慧,游戏主方双手各握数量不等的大豆,一手在前,一手藏于身体背后,准备齐备,游戏开始,只听对方问主方,归单数还是双数,之后也一手准备相当数量的豆子,乃曰:“归大豆,归大豆,前手找(青海方言‘补的意思)您几个(须报出补豆子颗数)豆,后手豆数和我一样齐。”,只见主方伸出藏于背后之手,若双方手中大豆颗数相等,归者为胜,主方双手中的大豆皆归对方,反之为输。每每游戏时,脑筋转动快者,次次必胜。一颗大豆,河湟人民花样百出,乐在其中,悦在心间。其喜悦见于童谣: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炒豆豆,你一把,我一把,剩下这把喂蚂蚱,喜得小孩咧着嘴。
那时的二月二,真可谓是年味十足。向阳地带,老幼妇孺三三两两,吃大豆、打大豆、归大豆,其乐无穷。那时候,最快乐的莫过于小孩了,一天游戏下来,要么口袋空空,要么赚个口袋满满。回家摆在炕桌上,焦大豆、黄大豆、咸大豆品相味道不一,但就那一炕桌的豆子,颇有一种将军大捷而归的自豪。
每每此时,一向不苟言笑的父亲也会和我们兄妹几个围坐在炕上,做“归大豆、打大豆”的游戏,望着父亲的微笑,让我尝到了那甜甜的年的味道。
在记忆里,淳朴的民风是村庄最美的一首诗歌。二月二这天,行走巷间,村民逢面互赠大豆,探亲访友,主人除以农家菜肴款待客人外,还拿出大豆以示热情,别离之时,客人无论大人还是孩童,口袋中被主人装满大豆。此时,那焦黄脆响的大豆,彰显河湟人家大方好客的风范。
二月二,田间小巷,大豆嘎嘣脆响,小孩追逐打闹,口袋中大豆悉悉索索,常常溢出袋外,只见大家帮忙捡豆,一路嘻嘻哈哈,言语豪豪爽爽,大豆将大家的心脆热,情拉长。
记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吃大豆的滋味儿感觉比吃山珍海味还要强。在这天,二月二那满满的年味就流荡在村子的空气里,能传出好远好远……
俗话说,二月二的大豆,将腊八粥迷糊的心眼儿弹开了。过了二月二,河湟谷地农家准备农具,马嘶人欢,忙忙碌碌的春耕拉開了序幕……
昔时的二月二,是儿时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现如今,每逢二月二,虽说家家户户也吃大豆,但昔时味道却少了很多很多,儿时的那种景况已不复存在了。不论乡下城里,再也闻不到那种甜甜的年味儿了,那种味道永远定格在了遥远的时光里……
(作者单位:城中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