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村一社闹新春 一腔一调总关情

2019-09-06贾泓

党的生活·青海 2019年2期
关键词:社火长青舞狮

贾泓

清晨的阳光穿过云间洒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村落里,冬季积累的白雪将阳光反射出点点亮光。一村一社里,忙碌一年的村民们早早收拾停当,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新春做准备。

大通县朔北藏族乡东至沟村村民韩玉芳疾步前往“两委”门前的小广场,她要与姐妹们为迎新春排练一段新的舞蹈……

相隔不远的边麻沟村13岁的郑永林与村中伙伴正在排练现代舞,这是为村中由村民自发组织新春联欢会做准备……

东峡镇克麻尔村皮影戏传习所,“咚咚”的节奏声,银幕上巴掌大的小皮人配上县皮影戏班子的班主李彩亭洪亮的青海皮影腔,拉开了皮影的序幕……

这里,便是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誉的大通,这些便是沉浸在春节民俗文化中的大通人。这里的一乡一社在尽情欢闹新春,这里传出的一腔一调在传递着暖暖的家乡情、致富意。

后庄村:从清朝走来的社火

上午10时,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后庄村村委会前的小广场上,68岁的双胞胎兄弟赵元顺、赵元禄挥舞着鼓槌,将身前的鼓敲得震天响。

鼓声唤来的村民逐渐挤满小广场,他们有来参加社火彩排的社火队队员,也有来观看表演的村民。看,那群穿戴整齐的舞狮小组,他们不过20左右的年纪,欢快地你追我赶;看,那些身着民族传统服饰的村民们,他们手提花篮道具,各个笑靥如花;看,那些“报子组”的成员们,精神抖擞、信心满满……

参加社火表演的都是后庄村最普通的村民,他们中年纪最大的近70岁,最小的仅10岁。后庄村社火表演自清朝开始,传承了近150年。在这个拥有2098人的村庄里,参与社火组织、表演等工作的村民多达230余人,占村民总数的11%。

舞狮表演者陈守群是第二次参加舞狮表演,他说:“从小看社火时,我就希望自己可以成为舞狮者。去年,我和小伙伴们第一次接触舞狮表演,村中有经验的舞狮表演者对我们进行训练,仅第一个动作腾空就反复练习了一周。今年,再次舞狮,我们的表演相比去年更加流畅,但很多地方依然需要改进。”说起社火表演,舞狮组的成员们异口同声地说:“当然还要参加,还要舞狮!”

扮演“报头”的赵生启身背“国泰民安”旗、手拿令旗,向记者介绍了自己的角色:“‘社火不到报子先到,我们是社火表演的先遣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看起来是不是很神气?”说着,赵生启和组员们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其实,最令村民们期待的要数每年正月十六的“种皇田”仪式。“13岁,我第一次参加社火表演,演‘八大光棍中的一个;现在我55岁,依然在‘种皇田时扮演灯官。”后庄村党支部书记陈得元提起本村的社火,脸上洋溢着骄傲:“这一天,社火队到庙里请龙并由灯官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由一对庄家夫妇架4对耕牛抬杠的犁杖和两台拖拉机带领社火队来到种田场地,在灯官祈福后表演撒种等春耕场景。我倒戴官帽手扶犁耙犁地半圈后将官帽整理好并带领社火队绕场一周,仪式才结束。随后,灯官带领社火队来到广场表演社火。按照习俗,先舞龙、舞狮、划旱船,再跳老秧歌、棒棒手、拉花姐,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然后跳八大光棍、藏舞等,寓意五谷丰登、岁稔民康。”

金冲村:高台百年薪火相传

刚过正午,景阳镇金冲村的广场上就已经挤满了人,坐落在景阳水库旁的这座村庄显得格外热闹,原来是村里已经传承了百年的高抬即将排练。

“我今天是专门来看高抬的,因为整个大通县只有金冲村才有高抬。”专程从大通县桥头镇赶来的米德吉说道。

在广场一侧,金冲村党支部书记蔡进年和村里的高抬艺术传承人星长青正在指挥安装高抬。蔡进年书记说:“我们村的高抬从1937年就开始表演了,到现在已经传承了一百多年,我小的时候也上过高抬,站在上面非常害怕,但孩子们还是争先恐后地想上去。”

一个高抬的高度在3到4米之间,分为架子和底座两部分。技术员们先将两部分组装完毕,再把6到8岁的孩子用绳子固定在架子上,最后给孩子穿上戏服,一个高抬就完成了。金冲村共有有十台高抬,去年对3台进行了改进,今年又改进了7台,高抬分为2到5人四种,今天排练的只有2人和3人两种。“人多的高抬更危险,但也更具观赏性,不会轻易在排练的时候拿出来。”蔡进年书记说。

最初的高抬是桦木做的,在底下由四个人扛着前进,由于非常重,走幾百米就要换人来抬,破四旧时木制的高抬就失传了,只有星长青叔叔星太瑞保留下了几件头盔和衣服。198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星太瑞和村里的几位老人用铁架重新制作了高抬,当时是用手扶拖拉机拉着走的。星长青说,“手扶拖拉机有个缺点,就是噪音太大,会影响观看效果。于是去年我们又对高抬进行了改进,在底座下面加上了轮子,现在村里的路也修平了,几个人就可以轻松推动高抬了。”

虽然午后的天气仍显寒冷,但穿上比自己还要长的戏服,高抬上的小演员们还是显得格外兴奋。星长青说起了两个高抬所演绎的故事:“这个穿黄色戏服的是赵匡胤,在他上面的是陶三春,讲的是‘三打陶三春的故事。这个穿白衣的是赵子龙,在他上面的是刘备和孙尚香,讲的是‘刘备比武招亲的故事。”

“高抬在我们村里传了五代人,在我家传了两代,现在我也在培养我们村里年轻人成为技术员,学会这门艺术。”星长青说:“高抬代表了我们农民希望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我们要继续把我们金冲村的高抬传承下去。”

永丰村:民间艺人秦之声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永丰村的朔北秦之声戏剧艺术团在为即将到来的朔北乡文化艺术周做着最后的排练。

秦之声戏剧艺术团从1957年便开始表演秦腔,曾经中断几年,1977年恢复表演后一直传承至今。现在秦之声戏曲艺术团共有42人,其中有28男、14女,平均年龄43岁,他们基本都是业余兼职的农民演员,只在有演出时才会聚到一起。

这些农民表演者来唱戏大多出自对秦腔的喜爱。佘吉庆为我们算了一笔账:“大家出去打工一天能挣两三百元,但是来唱戏,扣除开销,每人一天最多挣一百块。”

然而,佘吉庆与村民们的坚持,换来了回报:“政府在知道我们的困难后,也对我们的艺术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2012年,在朔北藏族乡的帮助下,永丰村修建了戏台子;2015年大通縣文化馆拨款帮助艺术团进行了15天的培训;2017年县文体局为艺术团购买了11箱共计40件全新演出服,解决了他们演出服破旧的燃眉之急;各级政府还帮助他们联系演出,去附近村庄为村民们送上春节期间的文化盛宴。

就这样,原本仅凭村民热爱存活下来的艺术团,越来越正规也越来越红火,如今他们正在尝试用“旧调唱新词”的方式,将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改革开放这些现代元素融入秦腔艺术之中。村党支部书记王正仓说:“因为现代文化的冲击,很多民间艺术面临失传,我们希望能够将秦腔艺术的文化传承下去。”

“这是我今天要唱的花脸”,这位热情的年轻人叫张国智,来自秦腔世家:“在我家里,爷爷、爸爸都是秦腔表演者,我和弟弟从小就受到秦腔的熏陶,十几岁就加入了艺术团。很多人惊讶,怎么会有年轻人喜欢秦腔呢?但这在我们村可不是啥新鲜事,我们还发挥自己的优势,用手机在网上直播了秦腔表演,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秦腔、喜欢秦腔。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村里有很多人的手机铃声都是秦腔,这也算我们村的一个特色。”

化妆、包头、穿衣、戴凤冠,经过一个小时的紧张忙碌,准备工作就绪,张国智和其他演员们一同登台唱起了《乾坤带》。一声怒吼,激越,深沉,高亢,永丰村的新春戏台上,又响起了慷慨激越的秦腔……

(作者单位:青海日报社)

猜你喜欢

社火长青舞狮
闪念大柳塔
观赏园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不上访
迷宫弯弯绕
水下舞狮
陇 州 社 火
舞龙舞狮进校园
陇州社火
陇州社火
社火,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