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食堂”此处无声胜有声
2019-09-06
近日,浙江省三门县浬浦中心小学推出“无声餐厅”:学生就餐时不能说话,要加饭加菜用手势示意——伸一根手指代表加饭,伸两根手指表示加菜,伸三根手指表示加汤,每个班级的班主任负责照看学生就餐,看到学生打出手势,用“OK”的手势回应。说话会有什么后果?如果有学生不慎出声,“红领巾督查小组”会及时纠正,并扣除其所在班级的纪律分。
教育无小事!随后,该中心小学推出的“无声食堂”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支持者认为此举遵循了“食不言,寝不语”的古训,有助于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此时无声胜有声。反对者则抨击这样的管理手段有悖人性、禁锢天性,令人“噤若寒蝉”。也有人认为,学校推行“无声食堂”意在维护良好的就餐秩序,初衷可以理解,但做法值得商榷。
多维解读
角度一:“无声食堂”是一种文明教育
“食不言,寝不语”是一句流传千年的古训。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学生文明就餐的良好习惯,浙江三门县浬浦中心小学针对低年级学生就餐时说话、打闹的现象,推出“无声食堂”,倡导学生安静文明用餐,以微笑、眼神以及统一的手势与老师沟通,集体安静、有序就餐。这无疑是对古训的实践,更是对学生的一次“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通过“无声食堂”来倡导学生文明用餐,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讲文明有公德的人,这无疑是一种文明教育。
角度二:“无声食堂”扼制了孩子天性
孩子天性活泼好动,而该小学推出的“无声食堂”,强制学生就餐时不能说话,加饭加菜只能用手势示意,虽能让学生安静下来了,也节省了用餐时间。但是,这种强制学生就餐不能说话的举措无疑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无异于扼制了孩子们活泼的天性,对他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健康成长不利,不值得提倡和借鉴。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学校管理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制定的规则要人性化。
角度三:“无声食堂”是对礼仪的教条解读
“食不言,寝不语。”无论是吃饭还是睡觉,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有一定的“規矩”,也就是“礼仪”。学校教育学生吃饭不能大声喧哗,更不能打闹,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这个“礼仪”推到极致,连正常的交流也不允许,未免太过教条。时代在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礼仪制度也在变化。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加以辨析地取用,而不能机械地照抄。学校更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对“礼仪”的理解不可太教条。
角度四:“无声食堂”矫枉过正
让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做到“食不言”,浙江三门县这所小学推出的“无声食堂”矫枉过正。中国的确有“食不言,寝不语”的古训,当然也不可否认,文明就餐习惯的养成也确实有必要从孩子抓起。但这所小学推出的“无声食堂”,是强制与硬性约束,这就难以让人接受了。学校食堂有规范固然没错,但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只要孩子们没有喧哗、打闹等不文明行为,彼此之间的正常交流理当被允许。学校若把文明解读为不说话,显然是矫枉过正,既不符合常情,也背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