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对了,成为好爸爸并不难!
2019-09-06伍新春
伍新春
没有人天生会做爸爸,成为合格爸爸的历程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想成为更好的爸爸,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家教有方栏目介绍
本栏目由《父母必读》杂志与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合办。
旨在帮助父母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父母提供家庭教育的新知、良方,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些文章开启父母自己的家庭养育智慧,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态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爸爸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肯定不是只提供精子和面包就足够了,这个角色对孩子的发展起着与母亲同等重要的作用。而且,与拥有“豆腐心”的妈妈相比,爸爸更象征着力量、坚毅、勇敢,天然代表着一种规则感与责任感,孩子也因此会对爸爸多一分敬畏与服从。但是,怎样做才能真正发挥爸爸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呢?
遵循“10000小时”定律
知识和技能学习领域的“10000小时”定律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位合格的爸爸,保证教养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必要条件之一。孩子,尤其是幼儿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爸爸不通过自己实际的、直接的行动让孩子感受到陪伴与爱,而是期望“即使爸爸只管挣钱不管孩子,孩子也能感受到爸爸很爱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其实,即使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看似和孩子距离较远的“高冷”爸爸,也承担着规则制定、教导和榜样示范的教养任务,而这些任务实际上代表着传统社会中爸爸在亲子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感情需要通过不断的沟通来建立,父子亲情需要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培养。
随着爸爸角色的转变,现代社会要求爸爸承担的教养任务与职责比过去更加丰富,比如对孩子生活的照顾、学业的支持、休闲娱乐、运动玩耍、游戏,以及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等。摆在爸爸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协调职场工作与亲职教养之间的关系。二者乍一看好像是矛盾的两方面,很难处理,但事实上,提高教养投入的时间并不意味着爸爸24小时都要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只要爸爸愿意尝试,肯定有办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固定的、由爸爸主导或参与的家庭活动来常态化爸爸的教养,比如设置父子面对面15分钟活动。在这15分钟里,由孩子或爸爸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活动任务,爸爸全程参与并尽量配合孩子的需求,可以是和孩子一起玩玩具、做手工,也可以是为孩子读故事等。只要是孩子想要做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事情,爸爸都要沉浸其中,尽情享受美好的亲子时光。即使经常出差的爸爸,也不妨通过视频聊天的方式保持这每天的15分钟活动。通过这种日积月累的亲子互动,不仅能增进父子感情,还能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
重“量”更要重“質”
有了教养孩子的“量”,教养的“质”同样也不可忽略。比如,父子面对面15分钟的活动,并不是让爸爸“熬”过这15分钟,而是要让孩子在这15分钟内体验到纯粹的、无条件的被接受感。另外,爸爸更需要做的是对规则的规范和对孩子遵守规则的积极引导,为孩子的行为设置合理的界限,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惩罚。爸爸在规则教导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尊重孩子,以适当的方式提醒孩子行为的后果,认可孩子满足欲望的愿望,并解释规则的原因;即使必须使用惩罚,也应该以冷静和公正的方式,并提前制订奖惩规则。让孩子即使在惩罚中也能感到是被爸爸关注和接纳的。
爸爸必须学会“刷存在感”
要让孩子感受到爸爸是可即的,而不只是生活中的一个简单符号,这也是爸爸修炼其教养角色的重要课题。其实,想让爸爸在孩子的心中拥有“存在感”是很容易的,并不是只有当爸爸和孩子一起做同一件事情时,孩子才会感受到爸爸的存在。比如,爸爸可以和孩子在同一空间里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爸爸能够及时给予帮助和回应;或者当爸爸在完成手头上的部分工作后抬起头,正好与孩子来一次温暖的对视,孩子都会感受到真实的爸爸的存在。
如果因为职业的限制,无法长期陪在孩子身边,爸爸也能通过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让孩子真实地听到爸爸的声音、看到爸爸的身影,使孩子在心理上认为爸爸并没有离开,建立心理上的可即性。同样地,即使爸爸完全没有与孩子直接接触,只是实践爸爸的责任,确保孩子得到了很好照顾或者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所保障,如确认孩子定期进行体检、满足孩子合理的愿望、孩子的学习计划及长远目标制订等,也是提高其教养投入和发展父子关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所以,爸爸做出的任何一种与孩子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行为都可以作为其对孩子进行教养的标志。提高爸爸在孩子生活中的存在感以及巩固父子关系的方法有千万种,关键在于爸爸是否拥有投入到教养孩子中去的意识和动机,爸爸有没有花时间、用心思好好陪伴孩子。
与妈妈组建亲职同盟
爸爸对孩子的教养需要孩子妈妈的帮助和支持。一项研究的结果显示:如果妈妈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说爸爸的坏话,父子关系质量会受到负面影响;而如果爸爸在孩子面前说妈妈的坏话,则不会对母子关系质量产生影响。也就是说,想成为合格的爸爸,还需要“队友”—孩子的妈妈不在孩子面前说爸爸的“坏话”。更何况,有些教养行为需要妈妈的支持才能顺利进行。比如,当爸爸出差在外时,每天与年幼的孩子保持联系的过程就离不开孩子妈妈的帮助。因此,爸爸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寻求孩子妈妈的理解和支持,与其建立和谐的、一致的亲职同盟关系。
征集
您有哪些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小妙招呢?可以分享给我们,欢迎留言!
编辑邮箱:1023293404@qq.com